20世紀經歷了三個健康的定義:在1948年以前,很多學者認為健康就是無病,又稱“壹要素”健康定義。對人們的養生實踐雖然有壹定的指導作用,但並不是很大。1948年世界衛生組織(WHO)成立,在宣言中明確提出健康還包括精神因素。有人稱之為“三要素”健康定義。由於這個定義較為全面,有力地指導人們的養生實踐,在以後的40年中,世界平均壽命提高了30歲左右。20世紀90年代,環境汙染日益嚴重,故在對健康的定義中又加入了環境的因素,成了“四要素”的健康定義。之後短短的10年,世紀平均壽命又提高了10歲左右。從中可以看出,養生需要正確的觀念來指導。
20世紀末,在世的80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齊聚紐約,討論“21世紀人類最重要的是什麽”?
對於這壹問題,這些人類精英,智慧之星的***同結論是:健康!
健康是什麽?健康是所有壹切的基礎;是枝繁葉茂下深埋的根;是生活和事業的動力源泉!我們能夠想象壹位躺在床上多年的病人不會有壹個高質量的生活;我們也能夠想象壹位疾病纏身的年輕人難以攀登事業的頂峰;我們更能夠想象在劇烈疼痛中的張海迪說最大的快樂就是死亡時的那種心情!錢用光了我們還可以去賺,“千金散盡復還來”。但是健康呢?健康走了我們還會有什麽?
那麽怎樣才能獲得健康?
是啊,怎樣才能活得健康呢?
投資吧!把妳們的壹部分精力,物力,時間投資在妳們的健康裏面。健康是壹個工程,是人生最大的壹個工程,需要我們從小經營到老。健康沒有不勞而獲,健康更不會從天而降。所以對健康千萬不能吝嗇!我們對自己有多好,我們的健康就會有多好!我們的生活就會有多好!妳想想,這輩子有哪樣東西是伴隨妳壹生壹世的?健康,只有健康!千萬不要等到健康走了,才想起它的重要性!
也許有人會說:我還年輕,健康著呢,等哪壹天不健康了再說。
那麽,妳就應該聽聽青年科學家胡可心去世時的遺言:“如果再給我3年時間,我就能和同誌們壹起把項目做完,那將死而無憾。眼下正是需要人的時候,我還不該走,不能走。”
但是,死神連壹分種的時間都沒有給他!他2001年去世時,只有38歲!再看看蔣築英,壹位出色的光學研究者。在去世前,人們看到的蔣築英,是壹個有旺盛幹勁和飽滿激情的人。1982年6月14日深夜,他因腹痛難忍被送進醫院,於次日下午去世,終年43歲。再看看,我國的數學家張廣厚、羅健夫、洪崇威,氣象學家曾再順、電力專家陳安樂,船舶專家華怡,物理學家蔡詩東、崔長庚、陳楊,力學家卓克聰,世界宗教學家張躍,語言學家楊順安、廖秋思,作家路遙、周克芹、莫應非、邵誌安、祝興義、余樹森、王小波、梁左,藝術家施光南等。壹大批才華橫溢的知識分子,都在50歲上下撒手人寰;健身教練馬華,健康形象的代言人,有誰會想到她年紀輕輕的竟猝然離世?可以說連她自己都始料未及!
古人說得好:“智者防患於未萌,明者圖患於未然”。想不想乘著還算健康的時候談談健康呢?還是想吧!那就跟我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