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作文我眼中的市場經濟

作文我眼中的市場經濟

作為發現過程的競爭和法治是自由市場經濟的二大特征,也可以說作為發現程序的法治市場經濟。哈耶克捍衛自由市場經濟的兩個重要的理論是《貨幣和經濟周期理論》,在這篇論文中他否定任何形式的財政幹預市場,他認為財政幹預以大量的貨幣流入市場,他在這篇論文中認為財政幹預政策會使價格信號和工資結構反饋信息扭曲,致使資金流向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比例失調以及企業決策者根據被扭曲的信息作出決策。由於財政幹預政策帶來的銀行利率的降低,使大量的資金投向生產資料的生產。而生活資料因為生產量的減少,價格上升。銀行也因為法律規定和出於經營效益的考慮開始減少貸款。致使沒有足夠的資金投向生活資料的生產。在這種情況下經濟的倒退是必然,經濟危機就會發生。他接著認為在價格信號和工資結構反饋信號未被因財政幹預政策而扭曲的情況下,經濟的波動是自然的,也是為經濟將來得到更好的發展所付出的必要代價。在當時西方資本主義國家普遍陷入經濟危機的災難時,他在公開場合闡述他的這個觀點是很有勇氣的。但是他的這壹觀點沒有被英美政府采納,而是采納了凱恩肆的財政幹預主義政策來克服和擺脫經濟危機。他還提出貨幣應該保持中立,多種貨幣並存參與市場競爭,達到多種貨幣在市場上產生優勝劣汰的局面,所以他反對由中央銀行壟斷的貨幣的發行。但他的這壹觀點至盡也未被任何國家所采納和實踐。

法治的市場經濟實現的前提必須保證自由市場的相對獨立性,為了讓發揮市場的最高效率必須保證法治的憲政制度和自由市場經濟的完美結合,古典自由主義者強調經濟自由主義和有限的政府理論為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的資本積累和快速發展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是到了19世紀也伴隨著貧富差距不斷拉大、工人的生活相對貧困、市場的高度壟斷、股市欺詐等矛盾也表現了出來。為了解決這些矛盾經濟學家創設壹種新古典理論,設法找到市場競爭達到均衡的狀態,這時市場達到了完全競爭,市場的效率達到最大化,即帕累托最優——在均衡狀態下,任何壹個人的效用和福利的增加,都不能不減少其他個人的效用和福利。所以經濟學家們設想在這個狀態下,所有產品的成本和價格如果都可以通過數學都計算出來,然後通過科學計算出來的信息來做競爭決策,保證市場始終都發揮最高的效率。而這個競爭決策通常也只能由政府來做出。新古典理論為政府幹預主義和計劃經濟提供了理論支持。但事實上現實市場經濟運行在任何時間段內所表現出來的狀態都沒有達到這些經濟學家所設想的均衡狀態甚至也沒有符合過接近這個均衡狀態。明顯新古典理論缺少了它必不可少的特性。

哈耶克提出“發現過程的競爭”理論,捍衛了自由市場經濟。他反對任何形式的經濟幹預主義。他認為競爭是壹個動態的過程。為了確保發現過程的競爭必須構建壹個程序,這個程序能使千以百計的市場主題都能夠各自利用自己知識,並能根據市場發生的變化而迅速做出決策適應這種變化。他在這個理論中提出“分散知識”的概念,他認為所有個體所用的知識是不同的,每壹個個體都有在某個知識方面的優勢!所以競爭的市場要求知識分工就像要求勞動分工壹樣重要。也正是存在市場中的知識是分散的,所以要在經濟計劃經濟下達到像自由市場經濟壹樣的效率則必須要求有壹個能夠全部掌握所有個體所擁有的各自的那壹份知識的人,而事實上這樣的人是不存在的,計劃經濟下實施決策的中央計劃當局因缺乏足夠的信息不能做到把所有人都安排到他們各自最擅長的崗位,以及不能完成其他很重要的必須依靠個人知識來決定做出的決策。而且中央計劃當局也不能根據市場的變化特別是價格變化而及時的做出調整性的決策甚至就不做任何的調整。而且在計劃經濟條件下,所有產品成本根本無法比較準確的計算出來,計劃經濟下所有的產品的價格也因都有計劃當局所定,而導致由於缺乏受到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商品供求關系變化的影響而失真。所以哈耶克說:“如果人類是全知的,那麽我們沒有必要多廢口舌去爭取自由,但顯然人類是不可能是全知的。”以至他在領經濟學諾貝爾獎時還不忘了在獻詞時批評知識的狂妄而導致致命的自負。很顯然計劃經濟和社會主義給整個社會帶來的災難是由知識的狂妄和致命的自負引起的!所以他痛恨社會主義就像痛恨知識的狂妄壹樣。他嘲諷包括馬克思在內的壹些人說:“有人能說他能預計百年以後的社會發展狀況並已經幫助那時的社會構建好了制度,這純粹是荒謬之極。”(非原話)他還說:“20世紀那些統治世界的思想,全是迷信。”(非原話)

哈耶克在他的壹本名為《感覺的秩序》早期的著作中從心理學和生物學的角度證明人是只能認識事物局部的本質,而不能認識事物全部的本質。不管壹個人的認識能力有多強,都是有局限性的。他還提出“默匯知識”的概念即人們無法用語言表達的知識。例如壹個人掌握了騎自行車的技能,知道自己在騎上車後不會跌倒,但是他無法解釋為什麽騎上自行車後不會跌倒。後來他把“默匯知識”的概念改正為可以被人的語言的表達出來但至盡仍未被人的語言表達出來的知識。再以自然科學為例,在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為被創設以前物理領域的有些學者認為牛頓完成了整座物理大廈,似乎自然界的壹切物理現象都可以用牛頓的理論來解釋。但是愛因斯坦創設了“相對論”以後,牛頓的有些理論被證明未必正確。例如地球表面的溫度的升高被認為是由於排放二氧化碳過多導致溫室效用才引起的。其實這個論點也不壹定是站得住腳的,也遭到了懷疑。其中壹個疑問是在人類早期的幾個時間段,地球表面的溫度比現在升高的幅度要大。而那時並沒有工業,不存在溫室效用的作用。這說明了在自然科學領域也沒有絕對的權威,壹個人的認識能力是有限的,不可能認識全部事物的本質。

哈耶克在為自由市場經濟構建法律條件時,最受他青昧的是英國普通法。他認為普通法的形成過程正好符合他倡導和信任的自生自發形成的秩序的思想,是人之行為的產物。而我認為普通法是英國中央集權制和統壹司法權的產物,不是偶然的,是英王出於王室利益的考慮,對英國各個地方派出王室法官進行巡回審判才逐漸形成的。其實我們只是看問題的角度不同,從巡回審判說起,那麽普通法是自生自發形成的,也是偶然的。從英王是出於保護和擴大王室利益的考慮才決定統壹司法權的角度看,普通法的形成就不是偶然的。但是中央集權制和司法權的統壹和普通法的形成不是必然的,所以普通法的形成還是偶然的,是自生自發的產物。另外普通法的“程序優先於權利”的原則有效的捍衛了個人的權利和自由。使哈耶克對普通法情有獨衷。18世紀英國著名法官蔓斯菲爾德說:“普通法通過壹個個案件凈化自身。”正是普通法這種靈活性優點,使它可以永遠適應經濟發展的潮流,為經濟的良性發展構造法律上的條件。普通法主要通過法官造法和依據普通法對行政命令或政策進行審查的手段為保障美國自由市場經濟正常運行發揮了它應有的作用,維護了美國人捍衛自由的傳統。羅斯福總統倡導的《工業復興法》也是被吸收普通法精華的美國憲法判為違憲。英國因受普通法的影響,至盡這個國家都沒有成文憲法,但卻是現代憲政的起源地。

哈耶克反對任何形式的貨幣幹預,但是我認為貨幣幹預和自由市場經濟並不矛盾。貨幣幹預造成沖擊自由市場經濟秩序的關鍵原因是作為財政幹預市場的貨幣能夠在短時間內轉化成優質的市場資本,另外壹個原因是財政貨幣通過融入市場經濟的方式承擔了資本的壹部分責任。我先解釋壹下什麽是“優質資本”和“劣質資本”和“具有發展潛力的資本”。優質資本是壹種能發揮高效率,能獲取高利潤的資本。例如,同樣壹個擁有1000萬資本的國有企業,但是A企業能夠用這1000萬資本在很長的壹段時間內壹直保持實現2000萬甚至更多的年利潤,這個企業的管理人員和職員的素質相當高,企業決策者能夠正確把握市場機遇,制定符合市場需求狀況的經營策略,職員的工作積極性也比較高。而B企業在很長壹段時間內壹直只能獲利幾十萬的年利潤或壹直處於虧損的狀態或壹直存在有虧損的危險,企業決策者不能夠正確把握市場機遇,制定符合市場需求狀況的經營策略,企業缺乏有效的管理,職員因為缺少有效的激勵而工作積極性低。而C企業雖然在壹段時間內只有獲得幾十萬的年利潤甚至有虧損的記錄,但是這個企業有另人看好的發展潛力,因為這個企業的管理人員和職員的素質相當高,企業能夠得到有效的管理,企業決策者能夠正確把握市場機遇,制定符合市場需求狀況的經營策略,職員的工作積極性高和對該企業的發展前景有信心。所以當財政把大量的貨幣投資給B企業希望能夠使其轉虧為盈或獲取更多的利潤,但是結果很可能會適得其反,因為這家國有企業的資本發揮的效率非常低甚至虧損往往對這個企業“輸血”越多,虧損也越大,或增長的利潤跟財政投入的資金不成比例。在這種情況下,財政投入下去的資本連同這家企業本來擁有的1000萬成為劣質資本,而劣質資本在充分競爭的自由市場經濟條件下應該被淘汰或被優質資本所吞並,從而退出市場經濟的舞臺,但是如果由於政府的庇護,劣質資本仍然能夠通過非市場的力量(行政性力量)與其他優質的資本競爭,積壓優質資本和具有發展潛力的資本的生存和發展空間,這無疑對整個市場經濟的發展是不利的。如果把財政貨幣大量的投入具有優質資本和發展潛力的資本的國有企業,憑借優質資本和具有發展潛力的資本這兩者本身具有精英的決策人員和管理人員和研發產品的科研人員以及技術水平普遍比較高的普通職員往往能夠使財政新投入該企業的貨幣在壹定的時間內轉化成優質的市場資本,壯大了市場經濟的力量。擔心我擔心財政把大量的貨幣流入這些擁有優質資本和發展潛力的資本的國有企業可能會造成這些企業具有不合理的壟斷性的力量。而且這些企業獲得財政貨幣的支持是對其他從事同壹行業的企業是壹種不公平的競爭。雖然財政貨幣流入這些具有優質資本和發展潛力的資本的國有企業本身並不直接增強該企業的市場競爭力,因為企業的競爭力體現在該企業生產的產品的質量和本身所擁有的技術含量,和居於關鍵因素的該產品受消費者的歡迎程度。但是這些國有企業往往研發水平比較高,壹旦開發出壹種受消費者歡迎且質量高處於中等價位的新產品,往往能夠憑借財政貨幣的流入在短時間內擴大生產規模,擴大該產品的銷售分額,在乘所有其他競爭對手還沒有開發出能夠在性能上和質量上超過該企業的產品或替代品時迅速壓垮所有的競爭對手並形成不合理的壟斷。但是另壹方面這些國有企業如果得不到財政上的支持也會通過銀行貸款在短時間內擴大生產規模達到同樣的目的,而且銀行也樂於貸款給這些擁有優質資本和具有發展潛力的資本的國有企業。但是這些企業通過銀行的貸款獲得壟斷性的地位,是市場自發形成的壹種壟斷性力量,而前壹者是人為形成的壟斷性力量。這裏面就要區分哪些壟斷是合理的,哪些壟斷是不合理的法律問題。當今的《反壟斷法》都把當壟斷企業對市場的充分和公平競爭構成威脅以及損害消費者的利益時定為不合理的壟斷。但是財政貨幣幹預和自由市場經濟仍然是不矛盾的,只要財政幹預的適當不使受財政貨幣支持的國有企業形成不合理的壟斷力量,不僅不沖擊整個自由市場經濟的秩序,而且有利於提高自由市場經濟的競爭水平,壯大自由市場經濟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