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什麽是放飛希望和夢想的風箏?

什麽是放飛希望和夢想的風箏?

風箏又名“紙鳶”、“風鳶"、“木鳶”。北方叫做“紙鳶”,南方則稱“鷂子”,是由於風箏像鷂鷹那樣展開翅膀在天空盤旋,因此得名。風箏最早起源於中國。關於風箏的來歷有兩種說法:壹種是由古代哲學家墨翟發明的。墨翟研究了三年,終於用木頭制成了壹只木鳥,但只飛了壹天就壞了。傳說這就是中國最早的風箏。二是由春秋時期我國的能工巧匠魯班發明的。據說魯班因看到鷂鷹在天空盤旋飛翔受到啟發,曾“削竹為鷂,成而飛之,三日不下”。漢代發明造紙術後,風箏改用紙糊制,俗稱“紙鳶”。到五代時,李鄴加以完善,在紙鳶頭上裝了竹笛,微風吹動,嗡嗡作響,有如箏聲,所以取名“風箏"。

風箏發明後,很快被用於傳遞消息等軍事需要。到了唐代中期,社會進入了繁榮穩定的發展階段,風箏的作用開始由軍事用途轉向娛樂。同時由於造紙業的進步,風箏由絲絹改為紙糊,逐漸走向民間,類型也多樣起來。到了宋代,放風箏已成為城鄉居民流行的娛樂活動,不僅市井小兒、布衣平民喜愛,甚至帝王將相、王公貴胄也樂此不疲。及至明、清兩代,放風箏則達到了鼎盛時期。那時的文人親手紮繪風箏,除自己放飛外,還贈送親友,並認為這是壹種特別風雅的活動。清代曹雪芹曾是制作風箏的高手。他撰寫了《南鷂北鳶考工誌》壹書,集中國古代風箏紮、糊、繪、放四藝之大成,對南北各地風箏繪以彩圖,並配有歌謠。曹氏這部著作成為京津地區制作風箏的指導,對風箏的發展起到很大的推動作用。

在風箏的發展階段中,具有悠久歷史的中國傳統文化開始與風箏工藝結合起來,將神話故事、花鳥瑞獸、吉祥寓意等展現在風箏上,從而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風箏文化。

山東濰坊是風箏發明人之壹墨翟的故鄉,是我國有名的風箏產地,明代就已在民間出現紮制風箏的藝人。清代,隨著放風箏習俗的盛行,風箏藝術也達到鼎盛階段。鄭板橋有詩日:“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飛彩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鬥春歸。”清末,濰坊已形成了特定的風箏市場,全國很多地方的商賈都來采購風箏。壹時間“花樣翻新招主顧,雙雙蝴蝶鳶成行”,同時還出現了壹大批技藝高超的風箏藝人。

濰坊風箏主要有三種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簡形,其中以龍頭蜈蚣最著名。據說是受了龍骨水車的啟發而制成的。現在已發展成許多品種,小的可放在掌上,大的有幾百米長;造型、色彩也不盡相同,從很簡單的白紙糊身、紅紙糊頭、不畫壹筆、不染壹色的蜈蚣風箏,到色彩豐富、繪金描銀的九頭神龍風箏等。可謂是千變萬化,奇巧百出。

濰坊的長串風箏除蜈蚣之外,還有多種不同的題材。如:“梁山壹百單八將”是把梁山的壹百零八位好漢做得形態各異,栩栩如生,放上天去排成壹行,各持兵刃,隨風舞動。這時妳也許會隱約地感到有戰鼓催動,仿佛它們正要出發,去攻打敵軍……

現在濰坊已成為國際風箏節的指定舉辦地。現代風箏在繼承傳統精華的基礎上,花樣不斷翻新,贏得了“風箏藝術,濰坊第壹"的美稱。

吉祥寓意

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傳統的風箏上到處可見吉祥寓意和吉祥圖案的影子:“福壽雙全”、“龍鳳呈祥”、“百蝶鬧春”、“鯉魚跳龍門"、“麻姑獻壽”、“百鳥朝鳳”、“連年有魚”、“四季平安”等,這體現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吉祥圖案運用人物、走獸、花鳥、器物等形象和壹些吉祥文字,以民間諺語、吉語及神話故事為主題,通過借喻、比擬、雙關、象征及諧音等表達方法,構成“壹句吉語壹圖案”的美術形式,賦予求吉呈祥、消災免難之意,寄托人們對幸福、長壽、喜慶等的良好祝願。它因物喻義,將情景物融為壹體,因此主題鮮明突出,構思巧妙,趣味盎然,富有獨特的格調和鮮明的民族色彩。例如:壹雙鳳鳥迎著太陽比翼飛翔的圖形,稱為“雙鳳朝陽”。它以豐富的寓意、變化多姿的圖案,表達了人們健康向上的進取精神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中國吉祥圖案內容豐富,大多有“求福”、“長壽”、“喜慶”、“吉祥”等種類。

求福

人們對幸福有***同的追求心理。蝙蝠因與“遍福”、“遍富”諧音,盡管它形象欠佳,但人們通過充分美化,還是把它當做象征“福”的吉祥圖案。以蝙蝠為圖案的風箏比比皆是。如:在傳統的北京沙燕風箏中,以“福燕”為代表,在整個翅膀上畫滿經過美化的蝙蝠。其他取其寓意的風箏有:“福中有福”、“福在眼前”、“五福獻壽”、“五福捧壽”、“福壽雙全”、“五福齊天”等。與“魚"和“如意”相關的吉祥圖案與風箏有:‘‘連年有魚”、“喜慶有余”、“鯉魚跳龍門”、“百事如意”、‘必定如意”、“平安如意”等。

長壽

自古以來人們都希望健康長壽。寄寓和祝頌長壽的圖案非常多:有萬古長青的松柏,有據說能享幾千年壽命的仙鶴和色彩繽紛的綬帶鳥,還有食之能夠長命百歲的“仙草”靈芝和能夠使人長生不老的西王母仙桃等。

追求和表達長壽的“壽"字有三百多種寫法,變化極為豐富。與此有關的吉祥圖案與風箏有:“祥雲鶴壽”、“八仙賀壽”等。

喜慶

表現人們美好、愉快、幸福的心情。喜字有不少字形,“囂”是人們常見的喜慶圖案。喜鵲是喜事的“征兆",風箏中有“喜”字風箏、“囂”字風箏等,與此相關的風箏和吉祥圖案有:“喜上眉梢”、“雙喜登眉”、“喜慶有余”、“福祿壽喜”、“雙喜福祥”。喜慶圖案頗有情趣的還有百蝶、百鳥、百花、百吉、百壽、百福、百喜等圖案,如“百鳥朝鳳”。

寓人間美滿婚姻、夫婦和諧的有鴛鴦圖案風箏等。

吉祥

龍、鳳、麒麟是人們幻想中的瑞禽祥獸。特別值得壹提的是關於龍的話題,中國是個崇尚龍的國家,龍在我國有著特別的含義,被視為中華古老文明的象征。以瑞禽祥獸及其他物象構成的傳統吉祥圖案有:“龍鳳呈祥”、“二龍戲珠”、“彩鳳雙飛”、“百鳥朝鳳”等。

風箏分類

風箏發展到現在,種類日漸增多,花樣不斷翻新,形成壹套獨具特色的彩繪圖案紋樣,成為我國傳統工藝美術的壹部分。由外形看,大致可分為三種:動物,如雄鷹、鳳凰、海燕、蝴蝶、蜻蜓、蝙蝠等;人物,多為神話傳說、文學作品中的人物,如白娘子、天女散花、孫悟空、鐘馗、七品芝麻官、胖娃娃等;物品,如宮燈、花瓶、花籃、蔬菜瓜果、日月星辰等。

從結構上看,風箏可分平面、浮雕、立體三種。平面風箏用料較少,制作簡便,容易普及。如:八卦、七屋、船、魚等均屬此類。浮雕鳳箏制作精良,還可折疊、拆卸,多為飛禽類,如雄鷹、蝴蝶等。立體風箏制作相對復雜,分筒式和串式兩種:筒式如宮燈、花瓶等;串式如“龍頭娛蚣”,由立體頭部和上百個腰節連接而成,長達數百米,騰空飛起,甚為壯觀。

制作方法

傳統中國風箏的技藝總結起來只有四個字:紮、糊、繪、放。簡稱“四藝”。即紮架子,糊紙面,繪花彩,放風箏。“紮”包括:選、劈、彎、削、接;“糊”包括:選、裁、糊、邊、校;“繪”包括:色、底、描、染、修;“放”包括:風、線、放、調、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