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俠客的倔起:俠客文化為何會誕生於春秋戰國時期?

俠客的倔起:俠客文化為何會誕生於春秋戰國時期?

歷史上曾經出現過這樣壹類人:十步殺壹人,千裏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功與名。盡管他們早已退出歷史舞臺,但江湖上依然有他們的傳說,這就是俠客。史學家司馬遷曾為他們單獨立傳:《史記·刺客列傳》、《史記·遊俠列傳》。在書中,司馬遷是這樣評價他們的:「 ”其言必信,其行必果,已諾必誠,不愛其軀,赴士之厄困……不矜其能,羞伐其德”,正因為這些高尚的品德和獨特的魅力,所以「 ”俠客”文化即武俠文化也被寫進了中國歷史文化。 俠客行 據史料考證,「 ”俠”源自於商周,興起於春秋,興盛於戰國。後面由於歷代統治階級處於政治目的,不斷打擊迫害這壹群體,最後逐漸消亡。那麽,「 ”俠客文化”為何會誕生在春秋戰國時期呢?原因有以下三方面: 壹、好劍之風興起,崇尚武勇之風流行 春秋戰國時期,周王朝風雨飄搖,群雄並起,各個諸侯國為了稱霸,隨時都會兵刃相見,那個時期,冷兵器的材枓由青銅逐漸被鐵代替,出現了具有王者風範的劍,深受各階層喜愛。劍的出現,加速尚武之風流行,推動了當時武術競技的發展,劍是尚武精神的象征,並且那時將「 ”俠"者稱之為「 ”帶劍者”,因此也越來越多的帶劍者加入了「 ”俠”者的行列,民間也誕生了許多有名的劍客。俠者的行為準則是匡扶正義,他們是正義的化身,深受人們尊敬。 劍客 二、士人的倔起 在西周、春秋時代,士的政治地位介於卿大夫和庶民之間,經濟上有「 ”食田”,文化上受過教育。至春秋中後期,士階層解體,失去了生活保障,但同時也獲得了較大的人身自由。由於大國爭霸的政治需要,各諸侯國爭相「 ”尚賢”,士成了各國都迫切需要的人才,促進了文化的傳播,培養了大批文化人,而且「 ”不爭輕重尊卑貴賤,而爭於道”的文化理念也在那時形成,此時,士人倔起。士人分文士、武士,而武士多為刺客、遊俠等,他們在當時是最活躍的社會階層,凝聚力和號召力都不容輕視的壹股強大勢力。 遊俠 三、基層權力空虛,養士之風流行 春秋戰國時期,周王朝日趨衰弱,官府不能有效管理,官府組織形式松散,基層權力空虛,在這種情況下,各諸侯國的王公貴族、權臣借助民間力量,填補進來,操控著基層秩序的運轉。最具有代表性的是身兼廟堂和草莽的諸候公子們,如戰國四公子:齊國孟償君田文、魏國信陵君魏無忌、趙國平原君趙勝、楚國春申君黃歇,他們廣交天下豪傑,禮賢下士,行俠仗義,收養門客數千人,同時為了滿足大國爭霸的需要,養士之風盛行。 齊國孟嘗君號稱有門客三千,他的門客有齊國罪犯,也有其他諸侯賓客。在某種程度上,齊國的基層勢力已經由他填補。只要孟嘗君把門客放出去,在齊國各地都能通行無阻,官府或者地頭蛇都要給足面子,彼時的孟嘗君,影響力極大,威名震耳,儼然武林掌門。 趙國的平原君雖然能力平平,但忠心報國,禮賢下士,門客也達數千。曾率門客毛遂,去楚國求救,說服楚王救趙,並在保家衛國的「 ”邯鄲之圍”中散盡家財,鼓勵士兵堅守城池,直到援軍趕到,解除危機。雖立了大功,卻不向趙王請封,很有俠的風範。 最值得壹提的是魏國的信陵君,四大公子之首,富有戰略眼光,能力超群,品德高尚,堪稱完美的人。他為了對得起國家竊符救趙,為了對得起國君客死異鄉,忠肝義膽,舍身取義。正是這樣壹個人,才使諸侯皆不敢加兵謀魏數十余年,稱的上:俠之大者,為國為民。 孟嘗君 春秋戰國時期,除了戰國四君子外,還有壹些剌客表現不俗。專諸、聶政、豫讓、荊軻等都被載入了史冊。做為剌客身份的俠客,他們都表現為重情重義,忠肝義膽,士為知己者死,明知壹去就是死,還毫不畏懼,舍身取義,俠字在這裏就是忠義,對君主忠,對朋友義。知恩圖報是我們中華民族的美德,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也是那個時代俠客的行為準則,俠客文化對後世的影響是深遠的。 荊軻刺秦王,出征時唱的歌 金庸先生說:「 ”俠之大者,為國為民”,在春秋戰國時代,還有壹個布衣之士,墨家的創使人壹壹墨子,堪稱 中國遊俠的鼻祖。 墨子是中國歷史上唯壹壹個出身農民的哲學家,在戰爭隨時暴發的亂世裏,他帶領著墨家弟子穿梭於各諸侯國之間,為消除戰禍,使百姓免於戰火做出了很大貢獻。楚國攻宋,墨子派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持守城裝備幫助宋國,又以機智交鋒,迫使楚國退兵,保全了弱小的宋國,可以說墨子對俠的運用,大到了為國為民。據考證墨家後來分化為兩支,壹支註重科學理論研究,另壹支則轉化為秦漢社會的遊俠。 墨子 悠悠歲月,雖然俠客這個群體已經消失,但是俠客精神永存。行俠仗義、舍身取義、為國為民,依然是我們的行為準則,只要心存俠義,皆可為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