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次別離》觀後感範文800字(精選3篇)
看完壹部作品以後,壹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心得吧,需要寫壹篇觀後感好好地作記錄了。那麽妳真的會寫觀後感嗎?下面是我為大家收集的《壹次別離》觀後感範文800字(精選3篇),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可以幫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壹次別離》觀後感1
選擇看這部片子,是因為它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上網壹查,導演居然是伊朗國籍,頓時肅然起敬,戰亂中的人們是如何在生命和溫飽都成問題的情況下雕琢藝術的?
看完本片,對導演的敬仰徹底轉移到每壹為伊朗人身上,壹個人可以高大到如此程度,也許跟戰亂有關,也許是人的本性,總之,導演讓我們看到絕望中的壹絲希望,我們每個人都有選擇回避困難的機會,但是,壹旦離開,妳便失去了妳的根:家!
壹部成功的電影,不總是在臺詞中刻意強調主題,升華個人主義,本片只字未提國家二字,卻足以將文人翁納德上升到國家的高度。我們的戰亂年代,也曾踴躍出壹大批“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上進青年,看那樣的影片,的確很過癮,很振奮人心,也正因為這樣,中國市場上幾乎看不到用樸素的手法描寫這種偉大的愛國精神的影片。
《壹次別離》就是壹部樸素的勵誌電影,樸素到壹開始妳會懷疑自己能否看完它。當然,壹部好片是不會讓妳輕易就中途放棄的,編劇在這方面做到了,故事層層疊疊又相互聯系,跌宕起伏間又疏密有度,不像大多數中低端電影,看了十分鐘就知道結尾了。
本片由納德和西敏因為是否攜帶女兒出國而離婚展開,他們的這個決定,造成了後續壹些列矛盾,生活的,家庭的,觀影的過程會輕易就把妳帶入他們的生活節奏中去,因為這些瑣事太司空見慣了,它們無時無刻不發生在我們身邊。基於電影的藝術性需要,這些瑣事又不會展現得太落俗與露骨,這個時候,演員的出色表演就發揮了他極為重要的作用。壹個眼神,壹個失落的表情,壹個佝僂的背影,所有表演都源於真實的生活,但又高於生活,所以看這部片子(如果認真去看的話),會是壹種從頭到尾的享受,仿佛去他的生活中認認真真地走了壹圈。如果厭倦了ktv和烈酒的麻醉,不妨學納德的樣子,生活的煩惱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妳壹直害怕它的出現。
《壹次別離》,片名恰到好處,壹次別離,人們這才發現了彼此的重要性,才發現自己的選擇是什麽,才發現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什麽。由此展開,本片有壹下幾大看點:
1)納德對老年癡呆的父親的無微不至的照料;
2)女兒在父母間的對種種選擇;
3)納德和西敏的種種矛盾;
4)護工瑞茨的種種生活壓力。
好片子無需多解釋什麽,好不好看各執己見,總之,不管是否因為本片的緣故,我們總該讓心靈凈化壹番。
《壹次別離》觀後感2有人說過,婚姻就像壹座城,城裏的人想出去,城外的人想進來。而這城裏城外的個中滋味,只有親身經歷者才能真正品味到。伊朗電影《壹次別離》就把這城裏城外的喜憂參半演繹絕了。不僅如此,作品還引用了壹些暗喻的手法,讓這個看起來簡單的家庭故事,體現出復雜的社會矛盾。影片對人性心理的刻畫也十分到位,並且環環相扣,懸念叢生,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
主人公納德和西敏在伊朗,算的上是壹對白領階層。丈夫納德在銀行工作、妻子西敏是壹位教師。家中有11歲的女兒特梅、患有老年癡呆癥的父親。矛盾沖突的起因是西敏想給女兒特梅創造壹個良好的教育壞境,辦好了移民手續。而丈夫納德不想丟下年老多病且無法自理的父親,死活不同意移民,二人鬧到法庭。法院認為這是妻子在脅迫丈夫妥協,就建議雙方先冷靜壹下。西敏賭氣搬回娘家,納德只好請來壹個家庭保姆照顧父親。壹次,納德發現保姆將自己的父親捆綁在床上導致他差點窒息,他壹怒之下將保姆推出門外,致保姆意外流產。於是,兩個家庭之間,壹場漫長的糾紛就此展開。
令人贊嘆的是,影片從場景到演員,都是壹種不動聲色的表達,卻能做到簡潔而幹凈,精致而細膩。這可以看出制作方對電影語言的控制能力已經如魚得水。而最令人拍案叫絕的是影片中的那些精彩的隱喻:
隱喻壹,妻子西敏說移民是為了讓女兒脫離這種環境,而伊朗到底什麽樣的環境?電影卻沒有給出答案。但就是這巧妙的點到為止,卻足以讓許多觀眾產生***鳴。
隱喻二,納德的父親患有老年癡呆,這也是個很明顯的隱喻:壹個病入膏肓的國家,壹系列行將腐朽的制度。
隱喻三:西敏質問納德:妳父親認得出妳這個兒子嗎?納德答:我認得出他是我的父親。這個暗喻多麽具有諷刺意味?這表達了普通百姓對壹些現象的失望,而又故土難離的矛盾心理。
影片同時還引用了其他的隱喻,準確地表達出人們在僵硬而強大的體系牽制下,所表現出壹系列的矛盾沖突:現代文明與古老宗教信仰、在金錢名譽面前人們表現出的虛偽和內心譴責、在強權面前,人們無處可逃任人宰割的絕望......
《壹次別離》獲得本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同時這部帶有批判性的`電影也被伊朗官方認可;2011年,該電影就在伊朗本土獲得伊朗曙光國際電影節大獎:水晶鳳凰獎。從這個角度來看,不得不佩服人家伊朗官方的豁達。這無疑是鼓勵了藝術家們的創作熱情,並能以此向世界弘揚本民族深厚而悠久的傳統文明。能做到這壹點,真好!
《壹次別離》觀後感3在朋友的強烈推薦下,周末看了《壹次別離》的電影,劇情沒有很多的跌宕起伏,行雲流水般的鏡頭卻可以吸引著觀眾的眼球,影片中各種矛盾沖突直指人心。《壹次別離》無疑是壹部引人深思的好影片,它也不負眾望地囊獲了各大獎項,其中包括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
《壹次別離》是發生在伊朗的故事,故事女主人公西敏想要與男主人公納德離婚,遂起訴至法院。西敏想要壹家人移民到國外,納德不同意,因為家有患有老年癡呆癥的父親要照顧。他們對薄公堂,但法官卻駁回了他們的起訴,他們爭論的中心是女兒。最後法官也忍不住說了壹句讓人深思的話“難道孩子在這個國家就沒有前途?”當時伊朗的社會背景就是這樣,人們為了更好的環境、兒女教育問題,去國或留鄉,追尋新的生活環境。西敏就是想要到國外有新的開始,而納德則眷戀故土,他們就在這兩個問題上爭執不休。最後,西敏暫回娘家,緊隨著就到來自社會底層的瑞茨的出場。
瑞茨帶著四五歲的女人來自納德家做家政,伺候納德的父親,故事的重大沖突就在她的身上展開。她把老人家綁在床上獨自去幹自己的事情,老人家也因此而跌下床而病情又加重了,後來瑞茨在與納德的爭執中不幸流產,緊接著瑞茨夫婦把納德告上法庭。最後他們在法庭中進行了壹系列的控訴與辯駁,影片向觀眾展示了不同視角的人物關系的矛盾與沖突:
丈夫與妻子:納德不想離開伊朗,不願意離婚,但西敏還是在他遇到危險的時候幫助了他。西敏幫不幫他是壹個選擇,納德接不接受幫助又是壹個選擇。
父親與女兒:法律無情,如果他說了真話,他就會坐牢,沒有辦法照顧女兒。如果不說真話,他在女兒心目中的地位又會瞬間坍塌。父親與女兒的關系因為這壹系列的矛盾沖突發生著微妙的關系。
富人與窮人:影片講的是壹個精英家族與壹個底層家庭的矛盾,富人面對的困難是情感與道德方面,窮人面對的困難更多是因為錢。富人與窮人可以因為金錢的問題發生強烈的爭執,但兩個天真可愛的女孩子卻可以歡樂地壹起玩耍,盡管那只是暫時的。
法律與信仰:罪與惡會受到法律的懲罰,但法律往往無情。伊朗人大多信教,認為說謊會遭到上帝的懲罰。法律是由人制定的,但又往往傷害著人的美好。信仰能成為人的精神支柱,但卻不能滿足人的物質需求。
真實與謊言:真話與假話不能代表善與惡,真話會給生活帶來更大的禍害,假話也可能挽救壹個即將破碎的家庭。
活與死:患有老年癡呆癥的父親是電影的壹個象征,他大多數都是沈默的,他是壹個生命體,他的“活”給其他人帶來了很多問題,但即使他“死”了,也不壹定能讓其他人更好的“活”。
《壹次別離》能夠從多個視角對世界進行審視,它的藝術性就是深刻的,有壹定的哲學高度。《壹次別離》能夠給我們對生命、生活、人性的進行深入思考,筆者強烈建議大家有空看壹看這部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