鄙人在五月中旬讀完了這本書後,壹直被王小波直爽而超然,且帶有黑色幽默筆風所吸引,無論在他的那個年代乃至現在後世,世人對他的思想如何褒貶不壹,但他的英年早逝,無疑是我國文壇上的壹筆巨大損失。
摘錄書中的精華,從文字中體驗王小波的與眾不同。
1.但裝傻是要不得的,裝開了頭就不好收拾,只能裝到底,最後弄假成真。
2.我對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若如我所願,我的壹生就算成功。
3.壹個人倘若需要從思想中得到快樂,那麽他的第壹個欲望就是學習。
4.在生活的其他方面,某種程度的單調、機械事必須忍受的,但是思想絕不能包含在內。胡思亂想並不有趣,有趣是有道理而且新奇。在我麽生活的這個世界上,最大的不幸就是有些人完全拒絕新奇。
5.怒我直言,能夠帶來思想快樂的東西,只能是人類智慧至高的產物。
6.知識雖然可以帶來幸福,但假如把它壓縮程藥丸灌下去,就喪失了樂趣。
7.最大的痛苦莫過於總有人想要用種種理由消滅幸福所需要的參差多態。這些人想要這麽做,最重要的理由是道德;所得更確切些,是出於功利方面的考慮,因此他們就把思想分門別類,分出好的,壞的,但所用的標準很是可疑。他們認為,假如人們腦子灌滿了好的東西,天下就會太平。
8.有些人認為,人應該充滿境界高尚的思想,去掉格調低下的思想。這種說法聽起來美妙,卻使我感到莫大的恐慌。因為高尚的思想何低下的思想的總和就是我自己;倘若去掉壹部分,我是誰就成了問題。
9.這個世界有個很大的誤會,那就是以為人的種種想法都是由話語教出來的。
10.話語教給我們很多,但善惡還是可以自明。話語想要教給我們,人和人生來就不平等。在人間尊卑有序是永恒的真理,但妳也可以不聽。
11.因為話語即權力,權力又是個好意思,所以的確又不少人挖空心思要打進話語的圈子,甚至爭奪“話語權”。我說我是自願放棄的,有人會不信--好在還有不少人會相信。主要的原因是進了那個圈子就要說那種話,甚至要以那種話來思索,我覺得不夠有意思。據我所知,那個圈子裏常常犯著貧乏癥。
12.他不喜歡那本書,認為書不能這樣來寫。照他看來,寫書應該能教育人民,提升人的靈魂.這真是金玉良言。但是在這世界上的壹切之中,我最希望予以提升的壹個,就是我自己。這話很卑鄙,很自私,也很誠實。
13.羅素以為參差多態是幸福的本源,把什麽都規定了那就無幸福可言了。
14.東西方精神的最大區別在於西方沈迷於物欲,而東方人精於人和人的關系;前者從征服中得到滿足,後者從人和人的相親相愛中汲取幸福。
15.這在控制論上叫做正反饋,社會就相當於壹個放大器,人首先由某種待滿足的欲望,在欲望的推動下采取的行動使欲望滿足,得到了快樂,這都是正常的。樂趣又產生欲望,又反饋回去成了再做這行動的動力,於是越來越兇,成了壹種毛病。
16.假如說,人得到自己希求的東西就是幸福,那就言之有理。倘若說因為某件事時幸福的,所以我們就希求它,那就是錯誤的。誰也不是因為吃時幸福的才餓的呀。幸福的來源,就是不計苦樂,不計利弊、自然存在的需求,這種需求的種類、分量、都不是可以任意指定的。當然,這是人在正常時的情形,被人哄到五迷三道、暈頭轉向的人不在此列。
17.壹種需求本身時不會過分的,只有人硬到去誇大它,導致了自激才會過分。餓了,找個幹凈飯館吃個飯,有什麽過分?想要在吃飯時顯示妳有錢才過分。
18.假如此說時正確的,那麽真正的幸福就是讓人在社會的法理,公德的約束下,自覺自願地去生活;需要什麽,就去爭取什麽;需要滿足之後,就讓大家都會兒消停。這當然需要所有人都有點文化修養,有點獨立思考的能力,並且對自己的生活負起責任來,同時對別人的事少起點哄。
19.換言之,追求智慧與利益無關,這是壹種興趣。
20.妳只有變得更聰明,才會看到人間的至善。但我不喜歡這樣的答案。我更喜歡驢子的說法:智慧本身就是好的。有壹天,我們都會死去,追求智慧的道路還會有人在走著。死掉以後的事我看不見。但在我活著的時候,想到這件事,心裏就很高興。
21.我寧可做個蘇格拉底那樣的人,自以為壹無所知,體會尋求知識的快樂,也不肯做個“智慧滿盈”的儒士,忍受這種無所事事的煎熬。
22.任何知識本身,即使煩難,也可以學會,難就難在讓他變成超級,從中得到大歡喜,大快樂,無限的自滿,自足,手之舞之足之蹈之的那種品行。|
23.而且苦和累這兩種東西,正如莎翁筆下的愛情,妳吃的越多,它就越有,所以兩者都是無窮無盡的了。
24.要逆轉人性,必須有兩個因素:無價值的勞動和暴力的威脅,兩個因素缺壹不。可除此之外,還有第三個因素,就是人性的脆弱。
25.弗洛伊德對受虐狂有如下解釋:假如人生活在壹種無力改變的痛苦之中,就會轉而愛上這種痛苦,把它視為壹種快樂,以便使自己好過壹些。對這個道理稍加推廣,就會想道:人是壹種會自己騙自己的動物,我們吃了很多無益的苦,虛擲了不少年華,所以有人想說,這種經歷時崇高的。這種想法可以使他好過壹點,所以他有點好作用。很不幸 的是他還有點壞作用:有些人就據此認為,人必須吃壹些無益的苦,虛擲壹些年華,用這種方法來達到崇高。這種想法不僅有害,而且有病。
26.人經不起恭維。越是天真、樸實的人,聽到壹種於己有利的說法,證明自己身上有種種優越的素質,是人類中最優越的部分,就越會不知東西南北,撒起癔癥來,我猜越是生活的無趣性,又看不到希望的人,就越會豎起耳朵來聽這種於己有利的說法。
27.中國常有人不惜代價,冒了被踩死的危險,擠進體育館壹類的地方,去見見大名人,在裏邊涕淚直流,出來後又覺得上當。這道理是這樣的:用不著花很多錢,受很多罪,跑好遠的路,洗耳恭聽聽別人說妳是傻x。自己知道就夠了。|
28.在生活中,作出正確的選擇,就能使自己的總格調得以提高。
29.正常的性心理是把性當作生活中壹件重要的事情,但不是全部。不正常則要麽不承認有這麽回事,要麽除此什麽都不想。假如壹個社會的心理不正常,那就會兩樣全占,這是因為這個社會裏有這樣壹種格調,使壹部分人不肯提到此事,另壹部分人則事急從權,總而言之,沒有壹個人有平常心。
30.媚雅:大眾受到某些人的蠱惑或者誤導,壹味追求藝術的格調,也不問問自己是不是消受地了。
31.不錯,痛苦是藝術地源泉,但也不必是妳的痛苦......柴科夫斯基自己可不是小伊萬;唱黃土高坡地都打扮地珠光寶氣;演秋菊地卸了妝壹點也不悲慘,她有的是錢......聽說她還想嫁個大款。這種事實說明壹個真理:別人的痛苦才是妳藝術的源泉,而妳去受苦,只會成為別人的藝術源泉。
32.羅素先生曾說,真正的倫理原則把人人同等看待。我以為這個原則是說,當語及他人時,首先該把他當個尋常人,然後再論他的善惡是非。這不是尊重他,而是尊重“那人”,從最深的意義上說,更是尊重自己---所有的人畢竟時同壹個物種。人的成就、過失、美德和陋習,都不該用他的特殊來解釋。
33.老師們說,怎麽做對是科學,怎麽做好則是藝術;前者有判斷真偽的法則,後者則沒有;藝術的真諦就是叫人感到好,甚至是完美無缺;傳授科學知識就是告訴妳這些法則,而藝術的修養是無法傳授的,只能夠潛移默化。
34.我認為,真善美是壹種老舊的藝術標準,新的藝術標準是:搞出漂亮的、有技巧的、有能力的東西。
35.我們學會了把世上壹切事物分為好的和壞的以後,對世界的了解還是非常非常的可憐。
36.只有書寫文本能使她獲得敘事藝術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