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是壹條橫貫中亞、聯系歐亞兩洲的交通大道,它對這些國家之間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交流發揮了重大的作用。因為大量的中國絲和絲織品由此道西運,所以這條交通大道被稱為“絲綢之路”。絲綢之路全長7000多千米,是古代最長的壹條陸路商道。
絲綢之路是始於西漢時期的中國與中亞河中地區以及印度之間、以貿易為主的交通路線。因中國絲及絲織品多由此路輸出,故稱絲綢之路。中國以盛產絲織品而聞名世界,被稱為“絲國”。通過絲綢之路,大量絲帛錦繡不斷西運,同時,西域的“珍奇異物”也被輸入中國。
穿梭時光 自駕絲綢之路深圳汽車大世界網2006-04-21
路線:
1、西安-蘭州-敦煌-吐魯番-烏魯木齊-喀什
2、西安-烏魯木齊-吐魯番-柳園-敦煌-嘉峪關-蘭州-上海
3、西安-銀川-中衛-固原-蘭州-敦煌-吐魯番-烏魯木齊
4、銀川-固原-蘭州-敦煌-嘉峪關-西安
5、西安-蘭州-西寧-蘭州-敦煌-烏魯木齊
6西安——鹹陽——昭陵——乾陵——扶門法門寺——楊貴妃墓——茂陵
絲綢之路旅遊須知
絲路旅遊,路線長,天數多,晝夜早午溫差大,海拔高度相差甚殊,民風民俗又千差萬別,特別是飲食習慣各有傳統,經濟狀況與生活水準也大有區別,因此出發前應做好各項必要的準備。
這裏特別應當提醒的是,必需準備好壹個野外背囊。野外旅遊,如何用好背囊大有學問。為了能騰出雙手,背囊壹定要是雙肩背帶。如果步行距離較長,則最好選用帶有腰帶的背囊,這樣可以有效地分散負重。背囊的背帶長短要調節好,重心要落在腰背部。大小要因用途而定,如果有計劃在野外露營的話,背囊至少在65升以上,因為要裝帳篷和睡袋等。背囊最好要多壹些口袋,以便把物品發類裝好,利於取用。通常必備的物品壹般應有:雨具、水壺、墨鏡、旅遊鞋、照相機、備用電池以及燈泡、手電、幹毛巾、地圖、各種衣物。另外,還需壹個中型鋁制或不銹鋼飯盒——不但是急救盒的包裝,必要時還可用來化雪或取水飲食。盒蓋內面可作為陽光下發信號的反光板。
簡介:
絲綢之路是壹條橫貫亞洲、連接歐亞大陸的著名古代陸上商貿通道。絲綢之路東起長安(今西安),經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跨越蔥嶺(今帕米爾高原),經中亞部分的獨聯體、阿富汗、伊朗、伊拉克、敘利亞而達地中海東岸,全長7000多公裏,中國境內的絲綢之路總長4000多公裏,約為絲綢之路全程的二分之壹強。
絲綢之路已有2000余年的歷史了,她的魅力是永恒的。今天,古老的絲綢之路沿線眾多的歷史文物、古跡、壯麗的自然風光和多姿多彩的各民族風土人情仍然吸引著成千上萬來自世界各地的旅遊者。歷史上,被譽為沙漠之舟的駱駝曾是絲綢之路上的主要交通工具;今天,遊客可乘飛機、火車、汽車沿絲綢之路旅行,既快捷便利,又舒適安全。中國段絲綢之路沿線有著眾多的歷史文化古跡。主要有:被稱為世界第八奇跡的秦始皇兵馬俑、保存釋迦牟尼佛骨的法門寺、敦煌莫高窟、麥積山石窟、長城嘉峪關和漢代烽燧遺址、著名的藏傳佛教寺院塔爾寺、絲路重鎮高昌故城遺址。
絲綢之路沿線的自然景觀,奇特而壯麗。青海湖鳥島,巴音布魯克草原的天鵝自然保護區和天山深處的天池、青海的鹽湖、羅布泊的雅丹地貌、吐魯番的火焰山和克拉瑪依的魔鬼城等等,均為絲路增添了無窮動魅力。絲綢之路在中國境內所涵蓋的地域跨越了中國的陜西、甘肅、寧夏、青海、新疆。這裏居住著眾多的少數民族,他們熱情好客,能歌善舞。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發展史,各自保留著其獨特的民族特色、傳統文化和宗教信仰。在各民族地區,遊客可體驗當地民族生活,欣賞民族歌舞、參加當地居民的婚禮和歡渡節日,選購精美的民族手工藝品。
絲綢之路,做為中國大西北的主要旅遊路線,經過十幾年的開發和建設,基礎設施正在完善,已經成為中國諸多旅遊產品中極具吸引力的壹條主題線路。
------------------------------
絲綢之路發現壹處史前遺址
在沈寂了半個世紀之後,甘肅(左馬加右善)馬文化考古日前獲得重要發現,壹批重要遺跡和遺物相繼出土,為人們認識這壹沈睡絲綢之路地下的史前文化提供了大量實物資料。
負責現場考古的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考古人員周廣濟說,此次發現的(左馬加右善)馬文化遺跡主要以墓葬、灰坑和房屋基址為主,在發掘清理這些遺跡時,考古工作者發現了壹批制作精美的銅器、骨器、陶器、石器、動物骨骼及炭化了的農作物果實等。
(左馬加右善)馬文化以1956年在甘肅玉門(左馬加右善)馬城村發現的刻劃有三角紋的(左馬加右善)馬式陶器而得名,在後來的研究中,學者們進壹步認為,它是距今約3500年-3000年,分布於絲綢之路甘肅河西走廊西端的壹種青銅文化。
據了解,此次考古發掘現場位於玉門境內的火燒溝遺址中,這是中國首次對(左馬加右善)馬文化遺跡進行正規考古發掘。
周廣濟說,此次考古中有兩個重要發現引起考古界的關註:壹是根據地層叠壓關系和有早晚打破關系的灰坑及其中出土物,可判斷出,屬(左馬加右善)馬文化的遺跡打破屬四壩文化的遺跡,從而確定了(左馬加右善)馬文化晚於四壩文化的相對年代;二是在出土的(左馬加右善)馬文化的陶器中,首次發現了大量方足根鬲,這在以往考古中從沒發現過,同時也打破了河西走廊無鬲文化的歷史。
絲綢之路是歷史上橫貫歐亞大陸的貿易交通線。中國是絲綢的故鄉,在經由這條路線進行的貿易中,中國輸出的商品以絲綢最具代表性。19世紀下半期,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就將這條陸上交通路線稱為“絲綢之路”,此後中外史學家都贊成此說,沿用至今。
張騫通西域後,正式開通了這條從中國通往歐、非大陸的陸路通道。這條道路,由西漢都城長安出發,經過河西走廊,然後分為兩條路線:壹條由陽關,經鄯善,沿昆侖山北麓西行,過莎車,西逾蔥嶺,出大月氏,至安息,西通犁靬(jiān,今埃及亞歷山大,公元前30年為羅馬帝國吞並),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另壹條出玉門關,經車師前國,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蔥嶺,過大宛,至康居、奄蔡(西漢時遊牧於康居西北即成海、裏海北部草原,東漢時屬康居)。
海上絲綢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是指中國與世界其他地區之間海上交通的路線。中國的絲綢除通過橫貫大陸的陸上交通線大量輸往中亞、西亞和非洲、歐洲國家外,也通過海上交通線源源不斷地銷往世界各國。因此,在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將橫貫東西的陸上交通路線命名為絲綢之路後,有的學者又進而加以引申,稱東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線為海上絲綢之路。後來,中國著名的陶瓷,也經由這條海上交通路線銷往各國,西方的香藥也通過這條路線輸入中國,壹些學者因此也稱這條海上交通路線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
海上絲綢之路形成於漢武帝之時。從中國出發,向西航行的南海航線,是海上絲綢之路的主線。與此同時,還有壹條由中國向東到達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東海航線,它在海上絲綢之路中占次要的地位。
關於漢代絲綢之路的南海航線,《漢書·地理誌》記載漢武帝派遣的使者和應募的商人出海貿易的航程說:自日南(今越南中部)或徐聞(今屬廣東)、合浦(今屬廣西)乘船出海,順中南半島東岸南行,經五個月抵達湄公河三角洲的都元(今越南南部的迪石)。復沿中南半島的西岸北行,經四個月航抵湄南河口的邑盧(今泰國之佛統)。自此南下沿馬來半島東岸,經二十余日駛抵湛離(今泰國之巴蜀),在此棄船登岸,橫越地峽,步行十余日,抵達夫首都盧(今緬甸之丹那沙林)。再登船向西航行於印度洋,經兩個多月到達黃支國(今印度東南海岸之康契普臘姆)。回國時,由黃支南下至已不程國(今斯裏蘭卡),然後向東直航,經八個月駛抵馬六甲海峽,泊於皮宗(今新加坡西面之皮散島),最後再航行兩個多月,由皮宗駛達日南郡的象林縣境(治所在今越南維川縣南的茶蕎)。
絲綢之路是個形象而且貼切的名字。在古代世界,只有中國是最早開始種桑、養蠶、生產絲織品的國家。近年中國各地的考古發現表明,自商、周至戰國時期,絲綢的生產技術已經發展到相當高的水平。中國的絲織品迄今仍是中國奉獻給世界人民的最重要產品之壹,它流傳廣遠,涵蓋了中國人民對世界文明的種種貢獻。因此,多少年來,有不少研究者想給這條道路起另外壹個名字,如“玉之路”、“寶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等, 但是,都只能反映絲綢之路的某個局部,而終究不能取代“絲綢之路”這個名字。
絲綢之路的基本走向形成於公元前後的兩漢時期。它東面的起點是西漢的首都長安(今西安)或東漢的首都洛陽,經隴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蘭州),然後通過河西走廊的武威、張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門關或陽關,穿過白龍堆到羅布泊地區的樓蘭。漢代西域分南道北道,南北兩道的分岔點就在樓蘭。北道西行,經渠犁(今庫爾勒)、龜茲(今庫車)、姑墨(今阿克蘇)至疏勒(今喀什)。南道自鄯善(今若羌),經且末、精絕(今民豐尼雅遺址)、於闐(今和田)、皮山、莎車至疏勒。從疏勒西行,越蔥嶺(今帕米爾)至大宛(今費爾幹納)。由此西行可至大夏(在今阿富汗)、粟特(在今烏茲別克斯坦)、安息(今伊朗),最遠到達大秦(羅馬帝國東部)的犁靬(又作黎軒,在埃及的亞歷山大城)。另外壹條道路是,從皮山西南行,越懸渡(今巴基斯坦達麗爾),經罽賓(今阿富汗喀布爾)、烏弋山離(今錫斯坦),西南行至條支(在今波斯灣頭)。如果從罽賓向南行,至印度河口(今巴基斯坦的卡拉奇),轉海路也可以到達波斯和羅馬等地。這是自漢武帝時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以後形成的絲綢之路的基本幹道,換句話說,狹義的絲綢之路指的就是上述這條道路。
歷史上的絲綢之路也不是壹成不變的,隨著地理環境的變化和政治、宗教形勢的演變,不斷有壹些新的道路被開通,也有壹些道路的走向有所變化,甚至廢棄。比如敦煌、羅布泊之間的白龍堆,是壹片經常使行旅迷失方向的雅丹地形。當東漢初年打敗蒙古高原的北匈奴,迫使其西遷,而中原王朝牢固地占領了伊吾(今哈密)以後,開通了由敦煌北上伊吾的“北新道”。從伊吾經高昌(今吐魯番)、焉耆到龜茲,就和原來的絲路北道會合了。南北朝時期, 中國南北方處於對立的狀態,而北方的東部與西部也時分時合。在這樣的形勢下,南朝宋齊梁陳四朝與西域的交往,大都是沿長江向上到益州(今成都),再北上龍涸(今松潘),經青海湖畔的吐谷渾都城,西經柴達木盆地到敦煌,與絲路幹道合; 或更向西越過阿爾金山口,進入西域鄯善地區,與絲路南道合,這條道被稱作“吐谷渾道”或“河南道”,今天人們也叫它作“青海道”。還有從中原北方或河西走廊向北到蒙古高原,再西行天山北麓,越伊犁河至碎葉(今托克馬克附近),進入中亞地區。這條道路後來也被稱作“北新道”,它在蒙古汗國和元朝時期最為興盛。
除了陸上絲綢之路外,從漢代開始,中國人就開通了從廣東到印度去的航道。宋代以後, 隨著中國南方的進壹步開發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從廣州、泉州、杭州等地出發的海上航路日益發達,越走越遠,從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遠達非洲東海岸。人們把這些海上貿易往來的各條航線,通稱之為“海上絲綢之路”。
也這麽說吧:
絲綢之路,指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從長安(今西安)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信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後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制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於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在南北朝時期形成,在明末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元末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信道的南方絲綢之路等等。
絲綢之路(德語:die Seidenstrasse)壹詞最早來自於德國地理學家費迪南·馮·李希霍芬(Ferdinand von Richthofen)1877年出版的《中國》,有時也簡稱為絲路。
雖然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但很多人認為,中國的張騫兩次通西域,開辟了中外交流的新紀元。並成功將東西方之間最後的珠簾掀開。從此,這條路線被作為“國道”踩了出來,各國使者、商人沿著張騫開通的道路,來往絡繹不絕。上至王公貴族,下至乞丐獄犯,最為有名的要算班超再次通西域和玄奘從印度取經回國。他們都在這條路上留下了自己的足跡。這條東西通路,將中原、西域與阿拉伯、波斯灣緊密聯系在壹起。經過幾個世紀的不斷努力,絲綢之路向西伸展到了地中海,廣義上絲路的東段已經到達了韓國、日本,西段至法國、荷蘭。通過海路還可達意大利、埃及,成為亞洲和歐洲、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的友誼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