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類區中,老區縣整體經濟實力較強,欠發達縣經濟發展水平最低。邊境縣經濟規模最小,但由於人口稀少,人均水平較高,比如人均GDP和人均財政收入最高。第壹產業比重最高的是邊境縣,占48%,其次是民族自治地方。自然條件惡劣,經濟發展緩慢。
自然條件差是影響貧困地區發展的主要因素。老少邊窮地區多在自然條件較差的地區,分布在高原、山地、丘陵、沙漠、喀斯特地貌等地區。這些地區要麽嚴重幹旱,降水少,主要集中在夏季;或者地表水水源不能利用,巖溶地形地表水下滲嚴重;或者是天寒地凍,有效溫度采集嚴重不足,不適合養殖;或者山高坡陡,水土流失嚴重,災害頻發。交通不便也是制約貧困地區經濟的重要因素。遠離經濟中心,交通不便,地理位置不利。在廣大的邊遠貧困山區,仍有壹半以上到三分之二的鄉鎮沒有公路,物資交換和貨物出口十分困難。
政府投入不足,教育水平低。
貧困地區義務教育面臨嚴重困境,輟學率高,青少年文盲比例大。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初中教育是他們的“終極教育”。教育投入不足,嚴重影響了當地教育質量和孩子入學。壹方面,教學設施簡陋,農村教育經費短缺,教師工資低,缺乏保障,導致教師隊伍不穩定,嚴重影響了這些地區的教育水平和教學質量。另壹方面,每年的學雜費都在上漲,讓收入不高的貧困戶難以承受。陜西省清澗縣兩個村調查的20戶貧困戶中,失學兒童11人,占這兩個村適齡兒童的19.3%。
基礎設施差,債務多,現狀還是弱。
十多年來,雖然國家通過以工代賑等扶貧資金進行了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但由於貧困地區底子薄、債務多,國家扶貧投入仍不能滿足建設需要。據調查,目前我國貧困地區60%的農村公路是“清水多雨”,55%的縣鄉公路是平路,67%的基本農田得不到有效灌溉。
抵禦自然災害能力弱,返貧率高。
老少邊窮地區相當壹部分地區容易發生自然災害,生產生活條件差,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低,壹旦發生災害,容易導致大規模返貧。例如,2002年6月中旬,福建省遭受特大洪水襲擊,5個市、31個縣230多萬人受災,直接經濟損失41億元。其中,受災嚴重的9個縣全部在山區,其中4個在原中央蘇區範圍內。
產業結構單壹,貧困農民增收渠道少
貧困地區農民的主要來源是種田和外出打工。2000年,貧困地區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民勞動力高達88.6%。這種單壹的產業結構,加上農業生產條件差,抵禦自然災害的能力弱,農產品價格下跌,使貧困地區的農民更難通過家庭農業提高收入。雖然勞動收入壹直是增加收入的主要途徑,但由於貧困地區的二三產業大多落後,當地的就業機會很少。外出打工也受到農民自身素質的限制,缺乏技能培訓,難以獲得進入勞動力市場的信息,就業渠道不暢。
少數民族的貧困不容忽視。
中國是壹個多民族國家。雖然建國後,這些少數民族地區的各項事業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但由於起點低、起步晚,在全國仍處於相對落後的地位。少數民族地區貧困的另壹個原因是地理因素。少數民族居住在西北和西南,大部分居住在深山裏。大量的森林砍伐和人口的快速增長導致了生態環境的極度惡化。他們往往是窮人中最窮的。2013年,扶貧項目很少覆蓋這些地區。而且由於很多人不會說中文,缺乏與外界的接觸,很難獲得非農就業等信息,更難獲得勞務輸出的機會。經過17年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就。中央在財政、金融、稅收、投資等方面實行了政策傾斜。僅2001年,中央財政支出中能平衡地方財力的財政轉移支付總額就達11000億元,約占中央財政支出的9.4%。隨著國家財力的增強,財政扶貧資金不斷增加。
1995以來,教育部和財政部聯合組織實施了“國家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投資100多億元,重點支持國家確定的貧困縣、部分省確定的貧困縣、革命老區和少數民族地區,幫助這些地區普及九年義務教育。2001年,財政部提出實施“貧困地區義務教育工程”二期,中央財政安排專項資金50億元,主要用於支持中西部未接收“九五”計劃的地區。還提出對農村中小學危房改造給予補助,安排專項補助資金30億元。從2001開始,用兩年左右的時間,基本完成中小學現有危房改造。
1995之前,貧困地區人民利用農閑時節投資修路興修水利,中央財政用庫存積壓較多的糧食、棉花、布匹等實物補貼工人。從1996開始,以工代賑納入中央預算,錢直接發放到工人手中。截至2001年底,中央政府對以工代賑累計投入569億元。從1984到1997,14,* *修建縣村公路20.72萬公裏,解決貧困人口飲水4330萬人,解決牲畜飲水2365438+萬頭,修建小型農田水利工程6031萬畝,實施坡改梯8334萬畝。
從1987開始,中央每個部門都重點聯系壹個貧困地區。截至2000年底,定點部門和單位已達138個,* * *向貧困縣派出3000多名幹部扶貧,直接投資44億元,幫助貧困地區引進各類國內外資金105億元。“交通扶貧計劃”、“人畜飲水計劃”、“富民工程”對貧困地區部門或行業的發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要按照國務院的要求,組織縣級以上機關對貧困村進行壹次性幫扶。2013東部13省市政府及社會各界捐贈近214億元,雙方簽訂項目協議5745個,協議投資額280多億元,實現投資額40多億元,輸出貧困地區勞動力517萬人。1992以來,國家教委、國家民委組織發達省市支援民族貧困地區教育,新建或改建中小學1400所,幫助失學兒童近4萬人,培訓中小學教師16000人。
2002年,國家進壹步加強黨政機關定點扶貧和東西部合作。根據中央安排,中央部門參與扶貧和對口幫扶的貧困縣增加了100多個。東西扶貧協作在保持原有10關系的基礎上,新安排了珠海、廈門對口幫扶重慶。
在西部大開發中,壹些生活在自然條件惡劣、自然資源貧乏、生態環境惡化地區的貧困人口被異地搬遷安置。壹是解決了2億多農村貧困人口的溫飽問題。農村未解決溫飽的貧困人口由1978的2.5億人減少到2000年的3000萬人,農村貧困發生率由30.7%下降到3%左右。國家重點扶持的貧困縣貧困人口由1994年的5858萬人減少到2000年的1765438+萬人。
二是生產生活條件明顯改善。從1986到2000年的15,* *建成基本農田9915000畝,解決了7725萬人和8398萬頭大牲畜的飲水問題。到2000年底,貧困地區通電、通路、通郵、通電話的行政村分別達到95.5%、89%、69%和67.7%。
第三,經濟發展速度明顯加快。“八七”期間,國家扶持的貧困縣農業增加值增長54%,年均增長7.5%;工業增加值增長99.3%,年均增長12.2%;地方財政收入增長近1倍,年均增長12.9%;農民人均純收入從648元增加到1337元,年均增長12.8%。
四是各項社會事業快速發展。貧困地區人口過快增長得到初步控制,人口自然增長率下降。辦學條件得到改善,“兩基”(基本普及九年義務教育和基本掃除青壯年文盲)工作取得顯著成績。592個貧困縣中,318實現了“兩基”目標。職業教育和成人教育發展迅速。貧困地區大多數鄉鎮衛生院得到改造或重建,缺醫少藥的狀況得到緩解。大量農業技術得到推廣。貧困地區95%的行政村能收聽收看廣播電視。
五是解決了部分貧困地區的溫飽問題。沂蒙山、井岡山、大別山、閩西南等革命老區人民的溫飽問題基本解決,經濟社會面貌發生了深刻變化。在甘肅定西和寧夏西海固,基礎設施和基本生產條件明顯改善,貧困狀況大大緩解。
盡管如此,中國的老少邊窮地區仍然面臨著艱巨的任務,他們的目標能否實現,直接關系到中國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觀戰略目標能否實現。我們需要繼續不懈努力,改變貧困地區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