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2010南通市二模所有試卷及答案

2010南通市二模所有試卷及答案

語文:南通市2010屆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

江蘇省南通市2010屆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語文試題

壹、語言文字運用(15分)

1.下列詞語中加點的字,每對讀音都不相同的壹組是(3分)

A.咯血/恪盡職守 粘貼/沾沾自喜 亟待/亟來問訊

B.模樣/模棱兩可 橘子/雲波詭譎 削皮/削足適履

C.楓葉/嵐煙縹緲 傴僂/衣衫襤褸 將校/校準儀表

D.泄露/公開露面 豇豆/力能扛鼎 坍圮/杞人憂天

2.下列各句中,加點的成語使用恰當的壹句是(3分)

A.巴金在晚年以“說真話”的勇氣和平易近人的文字,傾心創作《隨想錄》,反思自我,拷問靈魂,其作品達到了文學和思想的高峰。

B.當初,日本豐田汽車秉持“顧客第壹”的經營理念,在美國市場脫穎而出,如今卻因質量問題陷入“召回門”泥潭,其昔盛今衰的境遇令人深思。

C.最近,壹名杭州乞丐流浪者——“犀利哥”的照片風靡網絡,“犀利哥”迅速走紅,由於他的舉止特立獨行,有些人甚至懷疑他乞丐身份的真實性。

D.近日,古城蘇州氣溫漸暖,街道兩側玉蘭樹上的花蕾競相綻放,成為姑蘇城裏壹道春意闌珊的美景,行人紛紛駐足觀賞。

3. 根據下面壹段文字,概括說明什麽是“背逆性思維”。(不超過30個字)(4分)

習慣於“背逆性思維”,是我們中華民族傳統思維方式的壹個顯著特點。言必稱三王,行必提堯舜,即使欲對傳統有所突破,也要“托古改制”。在全球化時代,過去的和現存的每壹種社會生活模式都暴露出其固有的缺點。它迫使人進行“前瞻性思維”,把理想模式建立在未來。

“背逆性思維”指: ▲

4.2010年2月10日,在溫哥華舉行的第122次國際奧委會全會投票選舉中,南京市獲得了2014年第二屆夏季青年奧運會的舉辦權。消息傳來,南京各界為之歡呼沸騰,舉行申奧成功慶典。請妳擬寫壹條慶典標語,要求能運用恰當的修辭手法。(不超過20個字)(5分)

二、文言文閱讀(19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 ~ 8題。

亭林先生神道表

[清]全祖望

先生字曰寧人,改名炎武①,學者稱為亭林先生。少落落有大誌,不與人茍同,耿介絕俗。最與裏中歸莊相善,***遊復社。於書無所不窺,尤留心經世之學。其時四國多虞,太息天下乏材以至敗壞。歷覽《二十壹史》,有關於民生之利害者隨錄之,務質今日所可行,而不為泥古之空言。晚益篤誌《六經》,而《日知錄》三十卷,尤為先生終身精詣之書,凡經史之粹言具在焉。

乙酉之夏,太安人②六十,避兵常熟之郊,謂先生曰:“我雖婦人哉,然受國恩,果有大故,我則死之。”遺言後人莫事二姓。先生方應昆山令楊永言之辟,與嘉定諸生吳其沆及歸莊***起兵,以從夏文忠公於吳,事既不克,先生與莊幸得脫。次年,幾豫吳勝兆之事,更欲赴海上,道梗不前。

先生既抱故國之戚,焦原毒流③,日無寧晷。遍遊沿江壹帶,以觀舊都畿輔之勝。戊戌,遍遊北都諸畿甸,直抵山海關外,以觀大東。丁巳,六謁思陵,始蔔居陜之華陰。初先生遍觀四方,其心耿耿未下,先生置五十畝田於華陰供晨夕,而東西開墾所入,別貯之以備有事。

方大學士孝感以書招先生為助,答曰:“願以壹死謝公,最下則逃之世外。”孝感懼而止。戊午大科,詔下,諸公爭欲致之,先生豫令諸門人在京者辭,曰:“刀繩具在,無速我死!”次年大修《明史》,諸公又欲行薦之,貽書葉學士訒庵,請以身殉得免。或曰:“先生謂釣名者也,其心豈欲見知於人?而力拒之以明節,則吾未之聞矣。”華陰諸生請講學,亦謝之。先生即負用世之略,不得壹遂。徐尚書乾兄弟,甥也,當其未遇,先生振其乏。至是鼎貴,累書迎先生南歸,願以別業居之,且為買田以養,皆不至。

辛酉,卒於華陰,無子,年六十九。高弟吳江潘耒收其遺書,序而行之,又別輯《亭林詩文集》十卷,而《日知錄》最盛傳。徐尚書之冢孫涵持節粵中,數千裏貽書,以表見屬。予沈吟久之,王不庵曰:“寧人身負沈痛,思大揭其親之誌於天下。奔走流離,老而無子。安得掉首故鄉,甘於客死!噫,可痛也!”斯言也,其足以表先生之墓矣夫。 (節選自《鮚崎亭集》,有刪改)

註①顧炎武(1613~1682):明末清初著名思想家、史學家、語言學家。曾參加抗清鬥爭,後來致力於學術研究,是清代古韻學的開山祖。②太安人:是明清時代給朝廷命官之母或祖母的封號,此指顧炎武之母。③焦原:枯焦的大地。毒流:比喻遭蹂躪。

5.對下列句子中加點詞的解釋,不正確的壹項是(3分)

A.其時四國多虞 虞:憂患 B.幾豫吳勝兆之事 豫:參與

C.當其未遇,先生振其乏 振:救濟 D.數千裏貽書,以表見屬 見:表被動

6.下列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現顧炎武“落落有大誌”的壹組是(3分)

①最與裏中歸莊相善,***遊復社 ②焦原毒流,日無寧晷

③與嘉定諸生吳其沆及歸莊***起兵 ④東西開墾所入,別貯之以備有事

⑤力拒之以明節 ⑥當其未遇,先生振其乏

A.①②⑤ B.①③④ C.②④⑤ D.③⑤⑥

7.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確的壹項是(3分)

A.顧炎武的壹生是為實現他的報國之誌而勞苦奔波的壹生,也是壯誌難酬、賫誌以歿的悲劇的壹生。

B.文章第二段從太安人著筆,通過對太安人大義凜然的民族氣節的記述,含蓄而有力地襯托了顧炎武的高尚氣節與抗清意識。

C.明亡之後,顧炎武遍遊大江南北、關河內外,六謁思陵,最後定居華陰,墾田經營,表明了他耿耿復明之誌已漸漸消退。

D.顧炎武三次放棄舉薦為官的機會,他以死相拒的行為,表明了他心存明室、不事二姓的決心。

8.把文言文閱讀材料中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10分)

(1)務質今日所可行,而不為泥古之空言。(4分)

(2)而力拒之以明節,則吾未之聞矣。(3分)

(3)寧人身負沈痛,思大揭其親之誌於天下。(3分)

三、古詩詞鑒賞(10分)

9.閱讀下面壹首唐詩,然後回答問題。

送韓十四江東覲省①

杜甫

兵戈不見老萊衣②,嘆息人間萬事非。我已無家尋弟妹,君今何處訪庭闈?

黃牛峽?靜灘聲轉,白馬江寒樹影稀。此別應須各努力,故鄉猶恐未同歸。

註①這首詩是詩人在成都白馬江畔送韓十四去江東探親時寫的。②老萊衣:相傳春秋時隱士老萊子,七十歲還常常穿上彩衣,模仿兒童,使雙親歡娛。?黃牛峽:位於宜昌之西。

(1)“萬事非”在詩中具體指哪些內容?(3分)

(2)請簡要分析頸聯在寫景上的主要特色。(4分)

(3)請結合詩句,概括詩人抒發了哪些感情。(3分)

四、名句名篇默寫(8分)

10.補寫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俄頃風定雲墨色, ▲ 。(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2)金樽清酒鬥十千, ▲ 。(李白《行路難》)

(3)不宜 ▲ , ▲ ,以塞忠諫之路也。(諸葛亮《出師表》)

(4)朝搴阰之木蘭兮, ▲ 。日月忽其不淹兮, ▲ 。(屈原《離騷》)

(5)少而好學,如日出之陽;壯而好學,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學, ▲ 。(劉向《說苑》)

(6)仰不愧於天, ▲ 。(《孟子·盡心上》)

五、文學類文本閱讀(23分)

黃河入海流

李康美

冰雪融化成水滴,水滴聚成了河流,壹滴壹滴的水珠,竟然匯成了滔滔流淌的大河,在人類生活的舞臺上,大自然才是最偉大的導演。

我曾經去過青海高原,雖然未到黃河真正的發源地,但流經的河水也是幼年的黃河。那裏的黃河清澈見底,甚至壹直到蘭州,都還算不上波瀾壯闊。在寧夏雖有了波瀾壯闊的味道,但是同樣算不得洶湧澎湃。

實際上,黃河也有著自己的成長過程,如果說它是壹條主動脈,那麽,依附著它壯大著它的,還有許許多多的支動脈或者叫做毛血管。在我們渭南的土地上,黃河就形成了壹個典型的奇特景觀:在那個人稱“三河口”的地方,渭河和洛河幾乎同時註入了黃河,從而使黃河壹下子變得那麽地浩渺。

很早以前,我總以為渭河和洛河在臨匯入黃河時,都會因為落差,而騰起沖天的水霧,並且是波浪翻卷,發出日夜不息的水與水的沖擊聲。後來,我多次去過“三河口”,遺憾的是,它們似乎永遠保持著壹種十分友好的姿態,從未聽見過嘩嘩的沖擊聲,甚至是妳中有我,我中有妳,***同進行了短暫的傾訴後,又壹同相依相偎向東而去。

前年去山東,驅車看遍了膠東旁邊的大海,我突然想到,任何東西都可能有著生命的盡頭,世界上的每壹條大河都會註入大海,最終也就在大海中消亡了。河流和大海的交匯,也是河流的榮耀。

回程經過山東東營市,我們竟然異口同聲地要去看看黃河的入海口。真該看壹看,終年冰雪的喜瑪拉雅,人跡罕至的青藏高原,那裏冰雪融化成的壹滴壹滴水珠,到頭來卻仍然在這裏融入了海洋,巍然屹立的世界屋脊,竟然以水為使者,貫穿了中國的土地,再通過海洋,和世界連為壹體,飛濺起自己的聲音。還應該包括我們的渭河、洛河,盡管它們在“三河口”之後就已經隱名埋姓,默默無聞地隨著黃河的水流湧動,但是黃河能註入大海,它們的動力功不可沒。

未到目的地之前,我又做了壹次錯誤的判斷,仍然以為黃河和渤海有著壹定的落差,說不定還形成了壹面寬大的瀑布,很遠就可以聽見驚濤拍浪般的響聲。從東營市始發的路程上,我總是側耳傾聽,心裏還是繼續著想象,只要聽見那種萬馬奔騰的水擊聲,那裏就壹定是黃河的入海口。

可是那樣的咆哮聲壹直沒有出現。也許是年深歷久的沖刷,也許是流經萬裏的黃河太疲憊了,在這裏,別說聽見什麽聲音,就是黃河的流速也變得非常遲緩了。乘遊艇而下,我壹直企盼的聲音也始終沒有到來。只是水面越來越寬,兩岸的蘆葦蕩遙遠得只能望見壹縷綠色。黃河入海口原來也和我們的“三河口”壹樣,只是像扇面兒似的鋪展開來,慢慢地,慢慢地和前邊的渤海銜接,走向了無邊無際的浩瀚,最終也就消亡了自己。

當然,黃河入海的景觀絕非我們的“三河口”可比,那樣的博大更是無法想象的。當遊艇的主人告訴我們,真正的黃河入海口就在那壹片水域時,我們早就看不見兩岸的邊際,可以想見,黃河臨入海時的河面有多麽寬廣!何以見得這片水域才是黃河和渤海的銜接處?其實,我們已經從異樣的空氣中得到了鑒別,壹邊是黃河還未經過大海洗禮的泥土氣息,扭過頭去,那邊卻是略帶鹹味的海風拂面了。

遊艇繼續駛入了大海,為了黃河的消亡,或者說為了黃河和世界的銜接,我們也該送她壹程。 (選自《散文》2010年第2期,有刪改)

11. 第壹段對文章內容的表達有什麽作用?(5分)

12. 文中說“河流和大海的交匯,也是河流的榮耀”,作者這樣表述的理由是什麽?(6分)

13. 聯系上下文,請分析畫線文段的表達特色。(6分)

14. 請探究“黃河入海流”的生命軌跡蘊含了哪些人生啟示。(6分)

六、實用類文本閱讀(15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 ~ 17題。

顧城①:孤城,壹顧傾城

王 瑩

如果真有壹個男人讓我悲傷的話,那麽他壹定是顧城。

顧城是孤獨的。顧城是壹個生活在幻想中的人,他不想長大。他執意“要用心中的純銀,鑄壹把鑰匙,去開啟那天國的門”。他不會像他人壹樣去探索、去開創外面的未來世界,他只會在自己的頭腦中開掘出壹個奇異、幻夢的童話王國,這世界遠離世俗,而他自己就是童話王國裏的國王。他用純真無暇、自然純凈的詩詠唱童話般的生活,統治著童話王國,做他的“童話詩人”。

顧城經歷了文革,看到了太多的殘忍與傷害。從那時候起,他對外界就是躲藏的、回避的態度,也是從那時起,他開始渴望沒有人只有天籟的純凈世界。

顧城太過偏執,這是束縛他走出幻想世界的內在因素。那段刻骨銘心的經歷使他在幻滅的痛苦之後不是清醒,調整自身,而是更固執地退回內心,去做白日夢。顧城從誕生,學語,到最後,壹直在尋找自己的夢。夢是顧城心靈深處最真實的欲望呈現,只有在夢中,顧城被現實人生扭曲壓抑的本性才得以自由的舒展。

顧城之城是壹座真正的圍城,他無法跳出去,別人也無法真實地介入,因為城中只有希望、失望、絕望。不斷輪回,不斷交替,仿佛宿命是沒有痕跡的暗傷。

我從顧城之城中飄蕩過,從孤單的過往與無助的嘆息間穿越過,從藍色的希望和血色的絕望裏張望過,在無邊的孤寂伴隨的淒涼城墻邊緣無言地嘆息過,最後轉身,孤獨地路過。

城中永遠沒有黃昏時刻,因為城本身就是落寞的黃昏,有倦鳥,有霞光,有東方黎明玫瑰色的遐想。輕遠的歌在城的上空回蕩、飄揚,若離若即,迷茫之時已然斷腸。

於是,我終於明白,顧城,竟是石楠那樣哀傷孤獨的花朵,寂寞地生長在荒原與沼澤。頑強著,希望著,珍視著世間最後壹絲暖色,只是,最終花期將盡的悲涼,躲不過。哀婉的夜曲、哀艷的傷感、空曠的舞臺無人喝彩,只因黑夜給了他黑色的眼。

再無話可說,再無句可寫,城池的邊緣銘刻著壹道傷感。只有黃昏渲染過的夜,在月華星鏈的註目下回顧顧城遺留的孤城。

於是,壹顧傾城……

(節選自《語文報(大學人文版)》2009年第8期,有刪改)

註①顧城:1956年生,朦朧詩派代表詩人,1993 年10月8日在其新西蘭寓所自殺離世。

15.下列對文意的理解,不正確的壹項是(3分)

A.顧城生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幻想創造壹個童話王國,詠唱童話般的生活,而他自己就是這個童話王國裏的國王。

B.顧城從誕生,學語,到最後,壹直在尋找自己的夢。然而,太過偏執的個性讓他始終無法找到並實現自己的夢。

C.作者神遊顧城之城,發現那裏充滿了孤單與嘆息,希望、失望與絕望,以及不斷輪回、不斷交替的宿命的暗傷。

D.文章以石楠喻顧城,“只是,最終花期將盡的悲涼,躲不過”壹句預示了顧城命運無法規避的悲劇性結局。

16.根據文意,如何理解“壹顧傾城”的含義?(6分)

17.從文章看,顧城的“孤獨”表現在哪些方面?(6分)

七、作文(70分)

18. CCTV-2《第壹時間·天氣預報》欄目有壹句耐人尋味的廣告語:“分享陽光,分擔風雨。”妳從中獲得了怎樣的感悟?

請以“分享與分擔”為題寫壹篇不少於800字的文章。

要求:①自選角度;②自定立意;③除詩歌外,文體不限。

南通市2010屆高三第二次模擬考試

語文附加題

壹、閱讀材料,完成19 ~ 21題。(10分)

戰國之遊士則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樂於說之易合其設心註意偷為壹切之計而已故論詐之便而諱其敗言戰之善而蔽其患。其相率而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勝其害也;有得焉,而不勝其失也。卒至商鞅、吳起之徒,以亡其身,而諸侯及秦用之者,亦滅其國。其為世之大禍明矣,而俗猶莫之寤也。

(節選自曾鞏《戰國策目錄序》)

19.用斜線(/)為文中畫線的句子斷句(限六處)。(6分)

戰 國 之 遊 士 則 不 然 不 知 道 之 可 信 而 樂 於 說 之 易 合其 設 心註意 偷 為 壹 切 之 計 而已 故 論 詐 之 便 而 諱 其 敗 言 戰 之 善 而 蔽 其 患。

20.寫出戰國時期主張“合縱”“連橫”的兩位遊士的名字。(2分)

21.曾鞏認為戰國遊士“詐”的言行有怎樣的後果?請概括表述。(2分)

二、名著閱讀題(15分)

22.下列有關名著的說明,不正確的兩項是(5分)

A.《吶喊》以其“表現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別”,成為中國現代小說的奠基之作,小說對“國民劣根性”的揭露,體現了魯迅強烈的民族責任感和歷史使命感。

B.《老人與海》是海明威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壹,它講述了壹個叫桑提亞哥的老漁夫在大海上孤身與鯊魚搏鬥的故事,歌頌了桑提亞哥富於冒險的精神。

C.《女神》具有鮮明的浪漫主義特色,表現了對陳腐傳統、黑暗現實的反抗與破壞,對自由、光明的熱切追求。著名詩作有《鳳凰涅盤》《天狗》《爐中煤》等。

D.《家》是巴金創作的“激流三部曲”中的第壹部,也是巴金以描寫封建家庭腐敗與衰落為題材的家族小說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E.《歐也妮·葛朗臺》除了寫老葛朗臺的發家史,還直接具體地描述了歐也妮的堂弟查理的海外發家史,揭露了資本主義海外殖民掠奪的罪惡本質。

23.根據小說情節,依次寫出相對應的人物名。(5分)

《三國演義》第八回“王司徒巧使連環計董太師大鬧鳳儀亭”中,“王司徒”指 ① ,“董太師”指 ② 。“連環計”是王司徒以府中歌伎 ③ 為誘餌,離間董太師與 ④ 父子關系的壹條美人計。

24.《紅樓夢》第六十六回寫柳湘蓮說賈府“除了那兩個石頭獅子幹凈,只怕連貓兒狗兒都不幹凈”,請以王熙鳳為例簡述壹個故事情節闡明賈府骯臟的罪惡。(5分)

三、材料概括分析題(15分)

閱讀下面的材料,完成25~27題。

互聯網二十年:從神秘到平常

二十年前,英國人伯納斯·李研發了互聯網。二十年來,全球網絡體系飛速發展,互聯網給人類社會帶來的改變是巨大的,以至於許多人都將其與十九世紀的工業革命相提並論。相關統計顯示,目前約17億人是網絡用戶,約占全球總人口的25%。互聯網大大縮短了信息發布和接受的時間,避免了許多不必要的資源浪費。

網絡的傳奇故事與二十世紀初的汽車工業有相似之處。亨利·福特利用生產線大批量制造大眾化的福特T型車,從而讓富翁們的機械玩具走進了尋常百姓家。以同樣的方式,伯納斯·李研發的互聯網讓美國國防部開發的神秘技術變成了大眾都能掌握和使用的日常工具,為人們生活提供了諸多便利。

工業革命造就了洛克菲勒、卡內基、福特等企業界巨人,而網絡產業也擁有像谷歌這樣的“超級航母”。從1996年開始創立谷歌,谷歌公司發展到今日,市值已達300億美元,而且仍然在繼續擴張。

然而和工業革命壹樣,網絡革命也遭到了不少批評。虛擬世界的經濟發展給真實世界造成壹定的沖擊,網上購買機票系統搶占了旅行社的生意,亞馬遜公司的崛起迫使大批書店關門。社交網站的出現為人們提供了新穎的交流平臺,可以將世界各地聯系在壹起,但也因對隱私保護不力而受到指責。網絡能使大眾及時掌握各種真實的信息,但壹些涉及色情、暴力、歧視和虛假的內容也帶來了負面影響,有時,甚至成為恐怖主義利用的工具。壹些專家指出,網絡其實就像現實中的城市壹樣,總有某些危險的角落存在。

(選自《參考消息》,2010年3月10日)

25.根據文章的內容,請簡要概括“互聯網”給人類社會帶來哪些巨大變革。(6分)

26.請說說網絡革命為什麽會遭到不少批評。(4分)

27.如何理解“網絡其實就像現實中的城市壹樣,總有某些危險的角落存在”這句話的含義?(5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