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175年-219年),字德祖,弘農華陰(今陜西華陰東)人,袁術外甥,太尉楊彪之子,出身高門士族。楊修是楊震的玄孫,楊彪的兒子,出身世代簪纓之家。《後漢書》說“自震至彪,四世太尉”。為人好學,有俊才,建安年間被舉孝廉,除郎中,後擔任丞相曹操的主簿。
當時曹操軍國多事,楊修負責內外之事,都合曹操心意;又《世說新語?捷悟篇》載四則楊修展才之事,他的才華連曹操亦曾自嘆不如。曹植、曹丕等王子以下都願意與他交友,例如他曾贈曹丕王髦劍,曹丕對此劍甚感珍惜;而曹植更屢次寫信給他。
後楊修數次助曹植通過曹操的考證(《資治通鑒》卷第六十八:每當就植,慮事有缺,忖度操意,豫作答教十余條,敕門下,“教出,隨所問答之,於是教裁出,答已入;操怪其捷,推問,始泄。),然而曹植日加高傲,楊修本想和他疏遠卻不能,亦不敢,曹操亦因知道曹植受楊修之助才通過考驗,頗為氣憤,後來他曾寫信給楊彪中提到:“足下賢子,恃豪父之勢,每不與吾同懷,即欲直繩,顧頗恨恨。”最終於建安二十四年秋天,被曹操以“前後漏泄言教,交關諸侯”凡罪犯收殺,楊修嘆息:“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楊修之死,曹操雖贈賜許多物品給楊彪補償,但他亦萬分痛惜。《後漢書》記曹操問楊彪:“公何瘦之甚?”楊彪說:“愧無日磾先見之明,猶懷老牛舐犢之愛”。楊修著有賦、頌、碑、贊、詩、哀辭、表、記、書凡十五篇。
《三國演義》將楊修描寫成恃才傲物,有詩道:“筆下龍蛇走,胸中錦繡成。開談驚四座,捷對冠群英”。更數次與曹操作對,令曹操十分憤恨;最後於漢中之戰,從暗語“雞肋”推測曹操有意撤兵。曹操怕軍心渙散,以楊修擾亂軍心定罪,在盛怒之下將楊修軍法處斬,後卻厚葬之,慰藉其親屬,但事後曹操果如楊修所言退兵。
《三國誌·魏誌·武帝紀》裴松之註引《九州春秋》:“夫雞肋,棄之如可惜,食之無所得,以比漢中,知王欲還也。”
夏侯惇(?-220年6月13日),字元讓,沛國譙縣(今屬安徽省亳州市)人,漢朝開國功臣之壹夏侯嬰的後代;是三國時期曹操最信任的曹魏大將,官至大將軍,封高安鄉侯,死後謚為忠侯。
西漢太仆夏侯嬰之後。勇猛善戰,曹操舉兵討伐黃巾軍時,便已跟隨,擔任裨將。190年,討董卓聯軍組成後,曹操行使奮武將軍,更以夏侯惇為司馬,跟隨曹操到揚州募兵。曹操建立勢力後,派夏侯惇屯白馬,不久又升折沖校尉,領東郡太守。
193年,曹操征陶謙,留夏侯惇守濮陽。可是張邈叛迎呂布,夏侯惇出走鄄城,不過在途中中計,被偽降的呂軍劫持,夏侯惇的部將韓浩聲稱按照國法將不考慮人質的安全,做出了要招兵襲擊劫持人質者的姿態。劫持人質者害怕,於是放棄人質投降,韓浩都把劫持者全殺了。曹操聽說這件事後,將攻擊劫質者不用顧忌人質定為法令,於是以後就沒再發生劫持人質事件。
曹操從徐州歸來,隨曹操征討呂布,反攻呂布時卻被流矢射傷左目,從此被人稱為“盲夏侯”。其後復領陳留、濟陰太守、任建武將軍、封高安鄉侯。當時大旱,蝗災,夏侯惇截斷了太壽水,形成了壹個池塘,親自擔土,率領士兵種稻耕田,避過了缺糧的危險,百姓皆受益,後又任河南尹。
196年,曹操接漢獻帝到許昌,夏侯惇轉任河南尹。 200年,曹操開始與袁紹交戰,夏侯惇率部防守敖倉,掩護大軍左側安全。 204年,鄴城破後,受任為伏波將軍,受權能簡單從事,不用拘於制度。與田疇為好友,曾幫曹操勸田疇再次投靠,但不成功。 207年,因前後功勞增封邑壹千八百戶,與以前所賜的加上有二千五百戶之高。
202年,受命進攻在新野的劉備,雙方於博望對峙,劉備火燒自營退卻,夏侯惇不聽李典所勸,與於禁追擊劉備,留李典守後。最後,夏侯惇被劉軍伏兵所敗,幸而李典來救,劉備才撤退。 215年,參加了討伐漢中張魯的戰事。 216年,曹操征孫權歸還,命夏侯惇督二十六軍,與曹仁、張遼等人屯兵居巢,防衛孫權,並賜予伎樂名倡,下令道:“魏絳以和戎之功,猶受金石之樂,況將軍乎!”
219年,曹操到摩陂,召夏侯惇同車,不經通傳,自由進入曹操的臥室。後受拜前將軍,督各軍還壽春,徙屯召陵。曹操病故,曹丕登位,於二月已卯日封夏侯惇為大將軍,可是在四月庚午日夏侯惇便去世,曹丕穿上素服到鄴城東城門發喪,謚夏侯惇為忠侯,夏侯家也獲得優厚待遇。 233年五月壬申日,夏侯惇與曹仁、程昱因功而受到曹睿在曹操廟庭祭祀的禮遇。
夏侯惇好學、專師,雖身在軍旅,也會親自迎接老師來講學。但為人剛烈,14歲時有人羞辱其師,他便將那人殺死。為人極重外表,每每照鏡看到自己盲了眼都會十分憤恨,將鏡子推往地上,更不喜歡被人叫自己“盲夏侯”。雖然他位高權重,但生性儉樸,壹生淡泊,有多余家財便會分及部下。
夏侯惇忠心於曹操,當時各將領都授予魏的官號,只有夏侯惇仍受前將軍的漢官官職,便上書希望曹操封他魏官,表明他是忠於魏。但曹操卻認為夏侯惇與他同為漢官,大家是友臣,夏侯惇怎能屈就魏的官號,夏侯惇便受任,可見他深得曹操重用、信任,在當時無人能及。
《三國演義》第18回寫道夏侯惇在徐州攻防戰時迎戰呂布部將高順,高順敗逃,夏侯惇從後追趕,不料遭另壹名敵將曹性射箭偷襲。夏侯惇左眼被射中,痛得怒吼壹聲便匆忙用手拔箭,卻不慎連著眼珠子拔了出來。夏侯惇立即大喊:“父精母血,不可棄也!”便把眼睛塞進嘴巴吞咽下去;然後又挺槍縱馬,上前殺了曹性報回壹箭之仇。
雖然《三國演義》書內多有杜撰創作成分,故此“夏侯吞眼”壹事理應純屬虛構。但是由於這段情節精密緊湊,不單止直接描繪出夏侯惇的勇猛無懼,更側面映襯了“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至始也。”的傳統孔儒觀念,因此壹直深受說書人或普遍讀者的喜愛,久而久之即成為口耳相傳的民間傳說,由是更加強了民間認為夏侯惇剛烈強悍的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