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創作背景
《邊城》完成於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的代表作。關於這篇小說的創作動機,作者說:“我要表現的本是壹種‘人生的形式’,壹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源旅行,卻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裏路酉水流域壹個小城小市中幾個愚夫俗子,被壹件普通人事牽連在壹處時,各人應得的壹分哀樂,為人類‘愛’字作壹度恰如其分的說明。”全篇以翠翠的愛情悲劇作為線索,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湘西地方的風情美和人性美。
二、《邊城》的情節
在湘西風光秀可是想到外公找不到她時的無奈,又為外公擔心起來,為自己的想法的後果害怕自責。她愛上了儺送,感情純潔真摯。節選部分以後,儺送遠去,她又矢誌不渝地等待著心上人的歸來,表現了她對愛的執著。
2.外公
外公保有著中國傳統的美德,他對孫女翠翠親情無限。為翠翠的親事操心擔憂,盡力促成翠翠愛情的實現。在生活上,對翠翠也是無比關懷,不讓翠翠坐熱石頭,惟恐翠翠生病;在感情上盡力體諒翠翠的心思,翠翠憂傷寂寞時為她講故事、說笑話、唱歌。
3.天保
天保個性豪爽、慷慨。他是船總的大兒子,卻愛上了貧苦擺渡人的孫女。他知道弟弟也愛翠翠,兩人唱歌“決鬥”,他卻因為自己先提了親,“作哥哥的走車路占了先”,壹定要弟弟先唱;弟弟“壹開口”,他知道自己不是“敵手”,就很大度地成全了弟弟,充分表現了他的手足之情。後來他外出闖灘,既是為了弟弟的幸福,也是為了消解自己心中的失望和難過,“好忘卻了上面的壹切”。最後意外遇難,可以說他是為了親情和愛情而死。
四、孤寂的內心
作為封閉的農業文明社會的湘西,人們的身上也流露出孤寂的色彩。
1.翠翠
翠翠自幼父母雙亡,內心無比孤獨。雖然有外公無微不至地照顧自己,但是並不能真正理解她作為壹個青春少女的情懷。她“看著天上的紅雲,聽著渡口飄來鄉生意人的雜亂聲音,心中有些薄薄的淒涼”。沒有人能體會壹個思春少女的感情,所以她感到“這日子成為痛苦的東西了”。她為這無奈的生活而痛哭,外公不能明白她內心的哀痛,只能哄勸她說:“不許哭,做壹個大人,不管有什麽事都不許哭。要硬紮壹點,結實壹點,才配活到這塊土地上!”對於壹個花季少女,這樣的話太不切實際了。天保和儺送為了她唱歌“決鬥”,她卻毫不知情,只能在夢中希望愛情的實現,現實好像和她毫無相幹。最後天保闖灘而死,儺送離家出走,外公為她的婚事憂愁而亡,她卻並不能了解這壹切的前因後果,只能淒涼地守著渡船,等待著心上人的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沒有人能告訴她要孤獨地等到什麽時候。
2.外公
外公因為女兒和女婿的悲劇,在他心裏留下不可磨滅的傷痕。翠翠害怕地痛哭讓他覺得莫名其妙,他給孫女講母親的故事,更讓孫女感動不已。對於天保兄弟的選擇,他卻沒有直接告訴翠翠,反而讓孫女“心中不免有點亂”。他對翠翠“溫和悲憫地笑”,表現了他內心的矛盾,既愛孫女,又害怕她再走母親的老路,卻不能直接說出來。節選部分以後因天保的死造成孫女的悲劇,他又無能為力,不能向任何人求助訴說,只能撒手而去。可以說他是在孤獨中死去的。
3.天保兄弟
天保喜歡翠翠,托媒被糊裏糊塗地拒絕回來,他不知道翠翠喜歡儺送,儺送也喜歡翠翠。在不知情中踏入了愛情的糾葛中。最後他知道自己沒有任何希望,只能孤獨地離開傷心之地。最後死於意外,也許正是他孤獨的歸宿。
儺送也可以說孤獨地追求著愛情,和哥哥的“決鬥”,夜半唱情歌,卻並不為心上人所知。最後也孤獨地出走,不知飄泊到什麽地方。
可以說,《邊城》中的每個人都在孤獨中掙紮著,最後“也許明天回來”不過是孤寂中的自慰罷了。
五、文化內涵
作者的理想是要在小說中表現“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為人類‘愛’字作壹度恰如其分的說明。”那麽“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相對於什麽而言呢?
作者極力謳歌的傳統文化中保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對於現代社會傳統美德受到破壞,到處充溢著物欲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而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