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解讀:
1、唐玄宗天寶三年(744)夏天,李白到了東都洛陽。在這裏,他遇到了當時正蹭蹬不遇的杜甫。於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偉大的兩位詩人終於見面了。這是他們的“第壹次”。此時,李白已名揚全國,人人贊譽;而杜甫風華正茂,卻困守洛城。李白比杜甫年長11歲,但“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的他,並沒有以自己的才名在杜甫面前倨傲;而“性豪業嗜酒”、“結交皆老蒼”的杜甫,也沒有在李白面前壹味低頭稱頌。兩人壹見如故,以平等的身份,建立了深厚的友情,親如兄弟。在洛陽時,他們約好下次在梁宋(今開封和商丘壹帶)會面,訪道求仙。
2、同年秋,兩人如約到了梁宋。這是他們的第二次見面。兩人在此抒懷遣興,借古評今。他們還在這裏遇到著名邊塞詩人高適,高適此時也還沒有祿位。然而,三人各有大誌,理想相同。三人暢遊甚歡,評文論詩,縱談天下大勢,都為國家的隱患而擔憂。這時的李杜都值壯年,此次兩人在創作上的切磋,對他們今後產生了積極影響。這年秋冬之際,李杜又壹次分手,各自尋找道教的師承,去造真簏(道教的秘文)、授道簏去了。
3、翌年即天寶四年(745)秋,李白與杜甫在東魯(齊州或兗州)第三次會見。此次李白是從任城趕過去的。短短壹年多的時間裏,他們兩次相約、三次會見,知交之情不斷加深。他們同行***眠,互相酬唱,壹道尋訪隱士高人,也偕同去拜訪過當時馳名天下的文章家、書法家李邕。就在這年冬天,兩人分手,李白準備重訪江東,而杜甫則返回京城長安。
三、人物簡介:
1、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又號“謫仙人”,是唐代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與杜甫並稱為“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愛飲酒作詩,喜交友。
李白深受黃老列莊思想影響,有《李太白集》傳世,詩作中多以醉時寫的,代表作有《望廬山瀑布》、《行路難》、《蜀道難》、《將進酒》、《梁甫吟》、《早發白帝城》等多首。
李白所作詞賦,宋人已有傳記(如文瑩《湘山野錄》卷上),就其開創意義及藝術成就而言,“李白詞”享有極為崇高的地位。
2、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漢族,本襄陽人,後徙河南鞏縣。自號少陵野老,唐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為了與另兩位詩人李商隱與杜牧即“小李杜”區別,杜甫與李白又合稱“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稱為“老杜”。
杜甫在中國古典詩歌中的影響非常深遠,被後人稱為“詩聖”,他的詩被稱為“詩史”。後世稱其杜拾遺、杜工部,也稱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創作了《春望》、《北征》、《三吏》、《三別》等名作。乾元二年(759年)杜甫棄官入川,雖然躲避了戰亂,生活相對安定,但仍然心系蒼生,胸懷國事。雖然杜甫是個現實主義詩人,但他也有狂放不羈的壹面,從其名作《飲中八仙歌》不難看出杜甫的豪氣幹雲。
杜甫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杜甫雖然在世時名聲並不顯赫,但後來聲名遠播,對中國文學和日本文學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杜甫***有約1500首詩歌被保留了下來,大多集於《杜工部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