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般情況下,多集懸疑劇更願意使用這種方式“做扣”,而從技術角度來說,電影用這樣的方式處理結尾是很危險的,但導演奉俊昊還是這麽做了。
不過,這壹個凝望,非但沒有給影片減分,反倒因為它的沖擊力和隱藏含義,為影片增加了幾多深層的韻味。
《殺人回憶》這部沒有結局的電影,甚至被很多人稱為“完美的電影”。
影片結尾處,聽過壹個小女孩的講述之後,宋康昊轉頭面向鏡頭。
他的那張圓臉上,大小眼裏聚集著好幾種情緒可供觀眾解讀。
首先是憤怒,來自於片中宋康昊飾演的警察樸鬥滿的內心活動,數次調查無果,讓他覺得仿佛壹直在被那個藏在暗處的惡魔戲耍。
每當感覺就要接近真相的時候,樸警官就會被無情地澆上壹盆冷水。
壹次又壹次的失敗,上司的譴責,百姓的質疑,都讓他的心態發生了變化。
而對他個人來說,最大的打擊還是來自藏在暗處的兇手那隱秘的嘲笑。
《殺人回憶》上映時,距離華城案發生已經過去十多年,可當時兇手還沒有被繩之以法。
直到2019年,華城案的真兇才被找到,那是後話。
而在2003年,假如兇手恰巧聽說並在影院看了這部以他所犯下的惡行改編的電影,那麽他就壹定會通過銀幕,在最後壹個鏡頭與樸警官產生對視,這也是這個鏡頭最直白的作用。
宋康昊的眼神裏,還有茫然、不甘和疑惑。
在拍攝這場戲時,奉俊昊給演員和攝影師的感覺就是現場即興發揮的。
奉俊昊要求宋康昊,看著攝像機鏡頭的正中央,宋康昊照做,帶著非常棒的表情,壹直盯著。
這讓攝影師金炯求非常擔心,如此拍攝並最終把這個鏡頭放在影片中,是壹個很大膽的行為,金炯求的緊張和擔心再正常不過了。
導演則只說了壹句話:“沒問題的,看著鏡頭就對了。”好似這個鏡頭只是來自他在片場的靈機壹動。
但後來在接受訪問時,奉俊昊說出了自己想要表達的更多含義。
也就是說,對於這個鏡頭,他早有謀略。
奉導思考的問題很簡單,拷問卻很殘酷,那就是為什麽案件發生之後,傾盡了全韓國之力,卻都沒有抓住那個殺人犯?
他的結論是,這並不是警察的能力問題,也不是那個殺人犯智商超群,當時的結果,並不是兩方鬥智鬥勇造成的。
奉俊昊把矛頭指向了更大的範圍,而他自己也在這個範圍之內。
上世紀八十年代,韓國當局實行宵禁。
奉俊昊說:“我們在夜晚熄了燈,然後在那黑暗之中發生了謀殺案,其實就這麽簡單。”
奉俊昊口中的“宵禁”,也許是廣義的,它並不是每天晚上那幾個小時的宵禁時間,而是把那個時期形容成壹個“大宵禁”。
宋康昊凝望著的,不只是殺人犯和觀眾,而是那個年代的整個韓國社會。
草菅人命的不是某壹個兇手,而是韓國所處的那個時代。
當然,這並不是說當局的作為和個體犯罪之間存在著必然的聯系。
《殺人回憶》的重點是側面通過殺人事件,反映當時韓國政府的無能,官員的愚昧和擺爛,以及民眾的無奈。
奉俊昊的電影常常都帶有政治寓意,這部《殺人回憶》相對來說則更為隱晦。
影片對於那個時代的描繪,並沒有直抒胸臆,對於案件本身和時代背景的關系,也鮮有說明。
奉俊昊反而是在道具和美術上下了更多的功夫,昏暗的灰黃色調下,壹個個民眾都略顯疲態。
這部電影拍得實在太巧妙,從片名“殺人的回憶”之中就可見端倪,也可以看出奉俊昊的良苦用心。
“回憶”二字,原本壹定是來自當事人的,那麽加上定語“殺人”之後,意思應該是案件兇手對於殺人事件的回憶。
可是《殺人回憶》從頭看到尾,兇手並沒有被發現,片名中的“回憶”其實是來自於警察的回憶,受害人的回憶,或是受害人家屬的回憶。
除此之外,影片不單單是指對這宗殺人案件的回憶,也是回憶那個時代。
更準確地說,《殺人回憶》是壹個“集體回憶”。
對於經歷過那個時代的韓國人來說,這部電影更容易引起他們的***鳴,因此該片在韓國本土取得了票房和口碑的雙豐收。
而在海外,《殺人回憶》則沒有贏得所有人的喜歡和認可,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