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義禮智信”指的是人應崇尚、追求的五種高尚品德;
“溫良恭儉讓”指的是人應培養、陶冶的五種高尚品性;
“忠孝勇恭廉”指的是人應信守、踐行的五種高尚品格。
“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勇恭廉。”源於孔子的思想。
五常”指“仁、義、禮、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是做人的起碼道德準則,此為倫理原則,用以處理與諧和作為個體存在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組建社會。 依五常之倫理原則處之,則能直接溝通;通則去其間隔,相互感應和和洽。所以五常之道實是壹切社會成員間理性的溝通原則、感通原則、諧和原則。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國栗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縣),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省曲阜市)。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與弟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晚年修訂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壹生修《詩》《書》,定《禮》《樂》,序《周易》,作《春秋》(另有說《春秋》為無名氏所作,孔子修訂)。
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為“天縱之聖”、“天之木鐸”,是當時社會上的最博學者之壹,被後世統治者尊為孔聖人、至聖、至聖先師、大成至聖文宣王先師、萬世師表。其儒家思想對中國和世界都有深遠的影響,孔子被列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被尊為儒教始祖,隨著孔子影響力的擴大,孔子祭祀也壹度成為和上帝、國家的祖先同等級別的“大祀”。這種殊榮除老子外萬古唯有孔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