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浪》引起很大爭議是因為人們對這部片子的定位。主要概括以下幾個方面:
1、視頻展現的青年群體偏向於富裕階層
有網友算過,按照宣傳片中的生活方式,去遠行、去旅遊、去夏令營花費不是壹般家庭可以承受的起。實際情況是,很多青年特別是農村青年在上大學/外出打工之前都沒有出過省、沒坐過火車,絕多大數青年都沒有坐過飛機,更別提夏令營,出國旅遊,遊學。
2、倡導消費主義,沒有展現當代青年存在的問題
宣傳視頻中的畫面都是消費主義的內容,而且都是高端消費主義。出國旅遊、深潛、跳傘、去南極、航拍、賽車。這些根本不能大多數青年的日常,沒有幾個青年能真正有條件去追尋這些東西。
視頻也完全沒有展現出當代青年面臨的困惑、挑戰、迷茫和奮進。當代青年不僅僅只是這些中產階級以上的部分,他們的現實生活也不僅僅只有這些消費主義。壹句“心裏有火,眼裏有光”並不能代表所有年輕人,也不能完全詮釋年輕人的困惑、挑戰、迷茫和奮進。
3、純雞湯,沒有批判精神
全篇近四分鐘的視頻,才600多字,基本在灌雞湯,沒有實質性內容,能量密度很低。沒有具體的事例,沒有鮮明的人物和切入點,有的只是各種吃喝玩樂的消費主義。
《後浪》火了,引發關註也引起了爭議。
跨平臺合作為《後浪》帶來了流量,而想象空間、多重形象和比較心理拉近了作品與受眾的距離。通過語言,《後浪》構建起龐大的想象空間。文學理論曾有“召喚結構”的說法,指的是作家充分運用語言造象的自由靈活性,不斷突破藝術創造的時空局限。
使作品形象產生具有較大包容能力的內在時空格局,即具有壹個有活性的“召喚結構”。以此關照視頻產品,其實也有類似的“召喚結構”。看《後浪》文案,可以發現大量抽象化、概括性的語言,也正是這種語言,創造了巨大的想象空間。
盡管存在壹定爭議,個別對《後浪》的批評、指責並沒有引發群體間對立,導致社會撕裂,反而讓壹些正確的觀點得到更廣泛的傳播,引發***鳴,如“青年人不應享樂而應努力”“對多元的文化審美和價值觀多壹些寬容”等。
這既歸功於媒體的合理引導,更得益於社會公眾結合五四青年節對“五四精神”有了富有時代感和具象化的深刻理解。隨著討論的越來越深入,對年青壹代的正面認知越來越得到不同年齡段人們的認可,最終破除圈層,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