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中和拼音

中和拼音

中和拼音[zhōng hé]?

出處:《論語·庸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解釋:

1、使中和。

2、相對的事物互相抵消,失去各自的性質。

引證解釋:

1、同“ 中龢 ”。《漢書·敘傳上》:“欥中龢為庶幾兮, 顏 與 冉 又不得。” 顏師古 註:“龢,古和字也。” 明 宋濂 《瑤芳樓記》:“況夫宮角之相參,羽徵之互奏,禁其忿欲之邪,宣以中龢之正。”

2、中庸之道的主要內涵。

《禮記·中庸》:“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註釋:喜怒哀樂沒有表現出來,叫做中;喜怒哀樂情緒發自本,叫做和。中,天下最大的根本(務本);和,天下能達到道的(樂本)。君子的達到中和,天地都會賦予他應有的位置,萬物都會得到養育。中庸之道,不偏不易,務本、固本、樂本的處世原則。

《論語·庸也》:“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

明唐順之《廷試策》:“陛下敬壹以昭事,中和以立極,宜乎休徵至而六沴消矣。”

3、中正平和。

《荀子·王制》:“公平者職之衡也,中和者聽之繩也。”楊倞註:“中和謂寬猛得中也。”

田北湖 《論文章源流》:“聞其聲音,油然愉快,遊神宇下,含履中和。”

朱自清《山野掇拾》:“他是個含忍與自制的人,是個中和的人。”

4、道教語。指元氣。

《太平經·和三氣興帝王法》:“元氣有三名,太陽、太陰、中和。”

北周庾信《道士步虛詞》之四:“中和煉九氣,甲子謝三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