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經典 - 宜興這個城市還是挺美的.是個宜居的城市

宜興這個城市還是挺美的.是個宜居的城市

建置沿革宜興古稱荊邑,春秋時屬吳。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建縣,改荊邑為陽羨縣。西晉太安二年至永嘉四年(303—310年),朝廷為表彰周玘(周處長子)三興義兵平亂之功,設置義興郡,屬揚州。隋開皇九年(589年),改稱義興縣,屬常州。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年),為避趙光義諱,改為宜興縣,屬常州。清雍正四年(1726年)分為宜興、荊溪二縣。民國元年(1912年)荊溪縣撤銷,並入宜興縣。1949年6月至1953年1月屬常州專區,1953年1月至1956年2月屬蘇州專區,1956年2月至1983年3月屬鎮江專區(1967年3月改稱鎮江地區),1983年3月起屬無錫市,1988年1月撤銷宜興縣,設宜興市(縣級市)。

地理位置宜興市位於北緯31°07′~31°37′,東經119°31′~120°03′。地處江蘇省西南端、滬寧杭三角中心,東面太湖水面與蘇州太湖水面相連,東南臨浙江省長興縣,西南界安徽省廣德縣,西接常州市溧陽市,西北毗連常州市金壇市,北與常州市武進區相傍。滆湖鑲嵌宜興和武進之間,三氿(東氿、團氿、西氿)相伴市區宜城東西兩側。地勢南高北低,西南部為低山丘陵,全市最高峰為黃塔頂,海拔611.5米;東部為太湖瀆區,適宜種植各種蔬菜;北部和西部分別為平原區和低窪圩區,是宜興糧油作物的主要產地。全市總面積1996.6平方千米,城市化率64.75%。

區劃人口至年底,全市有2個國家級開發區——中國宜興環保科技工業園、宜興經濟技術開發區,1個省級開發區——江蘇宜興陶瓷產業園區,有行政村213個、社區97個。戶籍總人口108.29萬人,其中男性53.41萬人。全年出生9704人,出生率8.97‰;死亡8303人,死亡率7.67‰;人口自然增長率1.3‰;計劃生育率99.84%,獨生子女率80.25%,出生人口性別比109.58(女子為100)。少數民族42個、10942人(含流動少數民族)。宜興市人民政府駐地:宜城街道陶都路8號。

自然資源宜興地區資源豐富,可開發利用土地較多。降水豐沛,河流湖蕩密布,水資源豐富,水域面積532.6平方千米。有天然湖蕩30個(不含太湖)。已探明礦種有石灰巖、大理巖、石英砂巖、煤、泥炭等27種。蜀山獨有的陶土是制作紫砂器具的上等原料。擁有竹子、松樹、杉樹等品種為主的用材林,是江蘇省竹林資源最豐富的地區。茶樹種植面積7.49萬畝,茶葉總產量6331噸,是江蘇省的茶葉主要產區。有野鴨、黃雀、黃鸝等上百種野生鳥類,狼、野豬、刺猬、松鼠等多種野生哺乳動物,銀魚、鯽魚、草魚、蚌、蟹等幾十種水產。

土特名產宜興有山有水,物產豐富。所產陶器馳名中外,尤以紫砂器具最為有名,享有“陶都”美譽。丘陵山區盛產多種名特優茶、板栗、毛竹、竹筍和楊梅,“陽羨紫筍”茶唐朝時就定為貢茶,鹹肉煨筍(腌篤鮮)是宜興特色菜肴。和橋豆腐幹鹹而不齁;清廷貢品徐舍小酥糖甜而不膩;楊巷蔥油餅香酥可口、甜鹹適中;官林葷油糕香、甜、軟,回味無窮;高塍豬婆肉味香皮沙,口味獨特;芳莊羊肉肉質鮮美,白切熟羊肉配蘸以甜醬,讓人回味無窮;張渚大白果種核大,苦味少,糯性好;滆湖螃蟹蟹殼泛青,腹部潔白,肉質飽滿,蟹肉肥、香、鮮;太湖“三鮮”白魚、白蝦、銀魚味道鮮美,營養豐富;瀆區百合被譽為“太湖之參”;野生菌類雁來蕈味道鮮美,營養價值高;宜興烏米飯香糯可口,具有明目、烏發等功效。

氣象氣候特點:年平均氣溫16.1攝氏度,和常年持平,其中1月份平均氣溫較常年偏高1.3攝氏度,7月份較常年偏低2.2攝氏度,其他月份接近常年。年極端最低氣溫-8.9攝氏度,出現在1月2日;年極端最高氣溫38.9攝氏度,出現在8月3日。6—8月份氣溫偏低明顯,但7月底到8月初出現連續高溫。全年雨日160天,較常年偏多26天,在宜興氣象記錄上,僅次於2012年的167天;年總降水量1845.8毫米,較常年明顯偏多551.3毫米,創下新的年降水量最多記錄;從月降水分布來看,除1月和3月份降水較常年有所偏少外,其他10個月全部偏多,其中6月和11月降水量異常偏多,為常年同期的兩倍以上;全年出現暴雨7次,日降水量最大值為116.5毫米,出現在5月15日。全年35攝氏度以上高溫日數12天,雷暴日數30天,均接近常年。臺風“燦鴻”和“蘇迪羅”對宜興市產生中等程度的影響,接近常年。年日照時數1484.9小時,較常年偏少349小時,創下了新的年日照時數最少記錄。

四季氣候特征:冬季(2014年12月—2015年2月):氣溫正常略偏高,降水偏少。冬季平均氣溫4.7攝氏度,比常年偏高0.1攝氏度。其中,2014年的12月份氣溫異常偏低達1.5攝氏度,而1、2月份又分別偏高1.3攝氏度和0.5攝氏度。冬季降水量163.2毫米,較常年偏少25.4毫米。其中,2014年的12月份降水較常年明顯偏少,1月28日出現中雪,並形成2厘米積雪。

春季(3—5月):氣溫略偏高,降水明顯偏多。春季平均氣溫15.5攝氏度,較常年偏高0.3攝氏度;春季降水量429.7毫米,較常年偏多120.9毫米。其中,5月份降水量196.1毫米,接近常年同期的2倍。

夏季(6—8月):氣溫偏低明顯,降水明顯偏多,光照偏少。夏季平均氣溫25.7攝氏度,較常年偏低1.1攝氏度,其中7月份偏低最為明顯,較常年偏低2.2攝氏度。夏季總降水量860.6毫米,較常年偏多312.7毫米,近6成,其中6月份和8月份降水較常年明顯偏多。另外6月21日入梅,7月13日出梅,梅期長22天,梅雨量245.5毫米,較常年偏少30毫米。

秋季(9—11月):氣溫正常,降水明顯偏多。平均氣溫17.5攝氏度,接近常年。降水量341.4毫米,較常年偏多72.1毫米。其中,11月份降水量136毫米,超過常年的2倍,而該月雨日達18天,異常偏多。

名勝古跡宜興是全國聞名的太湖風景名勝區陽羨景區、中國優秀旅遊城市、國家園林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南部山區多溶洞,景奇形怪,發現80多個,開發開放5個,其中善卷洞、張公洞1934年就對外開放。有國家AAAA級風景區8個:善卷洞風景區、竹海風景區、龍背山森林公園、團氿風景區、陶祖聖境風景區、張公洞風景區、雲湖風景區和中國宜興陶瓷博物館(中國紫砂博物館)。有始建於晉朝的周王廟(紀念晉平西將軍周處)、宋代蘇東坡親自創建蜀山東坡書院和親自手植的閘口天遠堂西府海棠、始建於明朝的文昌閣、清乾隆時期建造的瀛園、太平天國時期改建的輔王府等人文景點。

文化遺存宜興歷史悠久,擁有7000余年的制陶史和2200余年建縣史。先民勤勞樸實,留下眾多文化遺存。位於徐舍鎮的西溪遺址為馬家浜文化時期大型聚落遺址,體現出先民六七千年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祥和、自然的生活。2002年發掘的駱駝墩遺址,代表了太湖西部山地向平原地帶過渡的新石器考古文化特點,對研究長江下遊古代文明進程有著重要意義,被列為2002年國內六大考古發現之壹。西渚鎮豬婆山曾是春秋戰國時期人群居住點。1984年,吾橋村出土的漢代獨木舟被南京博物館收藏。建於三國吳天璽元年(276)的國山碑被譽為“江南第壹碑”。丁蜀前墅的明代龍窯是全國唯壹迄今仍在使用的古龍窯。至2016年,全市擁有各級文保單位135處、156個點。其中,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6處、11個點,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13處、23個點,宜興市文物保護單位116處、122個點。全市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4個、省級項目13個、無錫市級項目21個、宜興市級項目28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3人、省級傳承人12人、無錫市級傳承人81人、宜興市級傳承人108人。

陶瓷文化宜興是中國陶瓷歷史文化名城,遠在7000多年前,先民便開始燒制陶器。在丁蜀等地發掘出各種商周時期的古陶器皿及殘片。駱駝墩遺址和宜興窯址被列入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紫砂、精陶、均陶、青瓷、美彩陶被譽為陶瓷“五朵金花”。特別是紫砂壺,以其獨特的泥質、造型和古樸的自然美感而名揚海內外。 明代供春的“供春”壺、時大彬的三足“如意”壺、項聖思的“聖陶杯”均為國家壹級文物,分別珍藏於國家博物館、無錫博物館和南京博物館。宜興陶器既實用,又具觀賞價值。紫砂作品在國際、國內屢屢獲獎,壹些作品被作為國際交往的禮物。至2016年年底,全市有中國工藝美術大師10人、中國陶瓷藝術大師23人、江蘇省工藝美術大師68人、江蘇省陶瓷藝術大師58人(部分人獲2個及以上稱號);從事陶藝的工藝美術類專業技術職稱人員***6245人,其中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100人、高級工藝美術師243人。宜興(紫砂)是被省經貿委認定的江蘇省傳統工藝美術特色產業基地。

宜興名人宜興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歷代曾出進士近400人,其中狀元4人、榜眼5人、探花1人;有宰相10人、將軍15人。晉朝周處文武雙全,是婦孺皆知的“周處除三害”的主角,是棄惡從善、盡忠報國的典型,所撰《陽羨風土記》是中國最早記述地方習俗和風土民情的著作之壹。南北朝時將軍陳慶之驍勇善戰,為壹代名將。盧象升為明末著名抗清將領。明代徐溥入閣12年,政績卓著。明代周延儒連中兩元(會元、狀元),後兩度出任內閣首輔。在文化藝術上,宜興人才輩出。唐代蔣防、宋代蔣之奇和蔣捷、明代吳炳、清代陳維崧等在中國文學史上享有較高聲譽。文學家蔣防的《霍小玉傳》廣為流傳;詩人蔣捷的詩句“紅了櫻桃,綠了芭蕉”成為千古名句,與周密、王沂孫、張俊並稱為“宋末四大家”;戲劇家吳炳著有“粲花五種曲”,其《綠牡丹》和《西園記》是越劇和昆劇的保留劇目;陳維崧是晚清陽羨詞派領袖,參與編修《明史》,與吳江的吳槎漢、雲間的彭古晉並稱為“江左三鳳凰”。 現代更是人文薈萃。宜興被譽為“教授之鄉”,有宜興籍大學校長100多位。其中,有全國政協原副主席、著名物理學家、北京大學原校長周培源,有被稱為“壹街雙星”的原高教部部長、清華大學原校長蔣南翔和臺灣大學原校長虞兆中,有被譽為“雙子星座”的孿生兄弟——中國科學院院士、著名物理學家、天津大學原校長史紹熙(原名史紹華)和著名教育家史紹熙。宜興籍院士亦眾多。至2016年年底,宜興籍“兩院”院士累計有27位,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3位(周培源、唐敖慶、潘菽、史紹熙、朱洪元、朱既明、吳浩清、章綜、程镕時、朱邦芬、褚君浩、吳嶽良、張旭)、中國工程院院士14位(周鏡、沙慶林、薛鳴球、程天民、陳太壹、吳中如、唐西生、陳國良、高鼎三、黃瑞松、陳誌南、任南琪、丁榮軍、朱蓓薇)。宜興享有“書畫之鄉”的盛譽,中國現代美術事業的奠基者,傑出的畫家和美術教育家徐悲鴻享譽海內外,吳冠中、吳大羽、尹瘦石、錢松嵒等壹批畫家也享有很高聲譽。音樂戲曲方面,名家眾多。其中,有參與編訂《劉天華創作曲集》《瞎子阿炳曲集》的劉天華弟子儲師竹,任中國音樂學院原副院長的劉天華弟子蔣風之,著名二胡演奏家閔惠芬,歌唱家程靜子、張權。新聞出版方面,有20世紀早期就蜚聲報界、被譽為“報界三傑”的徐淩霄,《新華日報》籌辦人之壹、社長潘梓年,《文匯報》創始人之壹、著名記者的徐鑄成,《光明日報》總編輯儲安平,《人民日報》高級記者王金鳳等報界名人。體育方面,有2015年世界臺聯排名第壹的丁俊暉,2008年北京奧運會中國女籃主力隊員、亞洲女籃錦標賽及亞運會的團體冠軍卞藍,三屆殘奧會女子坐式排球團體冠軍談燕華等體壇明星。政界方面亦是名人眾多:中***歷史上隱蔽戰線、文化戰線和統壹戰線的卓越領導人,上海市原副市長潘漢年;中***江蘇省委原書記儲江;原機械工業部部長周建南;中***湖北省委原書記、原中國民用航空局局長蔣祝平;黑龍江省原省長邵奇惠;全國政協副主席、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中***中央委員,國家宗教事務局黨組書記、局長王作安。軍界方面,宜興籍軍人副軍職以上的有近30人。其中,有原工程兵副司令員馬蘇政,原國防科學技術工業委員會副主任、中將軍銜的謝光,解放軍沈陽軍區原副司令員、中將軍銜的宗順留,解放軍總參謀部辦公廳原主任、少將軍銜的曾裕財,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原政委、少將軍銜的趙仲起,參加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閱兵式,任英模部隊方隊領隊的第16集團軍參謀長黃銘(少將軍銜)和第1集團軍副政委周夕根(少將軍銜)。外交界方面,有聯合國原副秘書長沙祖康,外交部原副部長、中國駐美國原大使朱啟楨,中國駐加拿大、英國原大使查培新等。

人民生活全市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37326元,比上年增長8.5%。其中:城鎮居民46092元,比上年增長7.8%;農村居民23709元,比上年增長8.2%。全市居民年人均生活消費支出23968元,比上年增長8.4%。其中:城鎮居民28767元,比上年增長7.1%;農村居民16771元,比上年增長11.8%。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47.5平方米,農村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71.48平方米。全年居民消費價格指數為101.7,比上年提升0.3個百分點。其中:服務項目價格指數為101.5,比上年提升0.6個百分點;消費品價格指數為101.7,與上年持平;商品零售價格指數為101.5,比上年提升0.9個百分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