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尉遲孫立,登州派的領軍人物,曾助宋江攻下祝家莊。很可惜,排名只在38位,連兩個小獵戶解珍解寶都不如。
若說孫立沒有情緒,那真是假的。
可是,有情緒也得受著,誰讓他錯了呢。
錯在哪,文章的標題已經提到,太急躁、太聰明。
急躁:
原著道:?話說當時吳學究對宋公明說道:今日有個機會,卻是石勇面上壹起來投入夥的人,又與欒廷玉那廝最好,亦是楊林、鄧飛的至愛相識。他知道哥哥打祝家莊不利,特獻這條計策來入夥,以為進身之報,隨後便至。?(施耐庵《水滸傳》百回本第四十九回:解珍解寶雙越獄,孫立孫新大劫牢)
孫立與孫新、顧大嫂等人來到梁山泊。
《新水滸傳》
孫立是臺面上的人,投靠別人,當然要立點功勞,否則站不住腳,也沒面子。
當得知師兄欒廷玉在祝家莊的時候,他獻上了裏應外合計策。
這個計策好,但孫立會背上背叛師兄的罵名。
孫立做出這個決定,考慮不周。
他似乎忘記了梁山泊是什麽地方,梁山好漢看重什麽。
什麽地方?江湖好漢聚集的地方;好漢們看重什麽?義氣。
出賣師兄,的確解宋江之困,但也讓宋江看輕。
心急,孫立的壹大失誤。
假如不急著立功,想出對策之後,多想想後果,也就沒有後面被鄙視的事情了。
太聰明:
原著道:?吳用置酒與宋江解悶,備說起:石勇、楊林、鄧飛三個的壹起相識,是登州兵馬提轄病尉遲孫立,和這祝家莊教師欒廷玉是壹個師父教的。今來***有八人,投托大寨入夥。特獻這條計策,以為進身之報。今已計較定了,裏應外合,如此行事。?(施耐庵《水滸傳》百回本第四十九回:解珍解寶雙越獄,孫立孫新大劫牢)
孫立曾是登州兵馬提轄,想出裏應外合的計策不算難事,但也是聰明之舉。
有時候,聰明反被聰明誤,孫立便是如此。
想出對策,不考慮後果,急三火四的說出來,這就是他的錯。
孫立想出計策,怎樣做才是最正確的呢?只告訴宋江、吳用等人自己與欒廷玉是師兄弟,不提對策壹事。
只要提到與欒廷玉是師兄弟,聰明且手段毒辣的吳用,壹定會想到裏應外合的計策。
這樣壹來,孫立就是被動出賣師兄弟了。
假如孫立馬上答應,也不行。
他必須表現出壹副絕不可能那樣做的態度,才能讓宋江和吳用刮目相看。
孫立不出賣師兄,吳用就會替孫立想對策。
吳用會想什麽對策呢?找機會擒了欒廷玉,勸降,不投降再做其他打算。
只要吳用這樣講,孫立便可勉為其難的去做出賣師兄的事情。
等攻下祝家莊,欒廷玉不投降,孫立可以求情放他走;投降,孫立便可將他拉到自己的登州派陣營。
誰先想出出賣師兄,裏應外合的對策不重要。
重要的是,誰先提出那樣做。
這兩者之間,有著本質的區別。
因聰明、急躁,想出出賣師兄的辦法,這是孫立被宋江等人鄙視的原因。
另外,還有壹點,無情。
原著道:?再說宋江已在祝家莊上正廳坐下,眾頭領都來獻功,生擒得四五百人,奪得好馬五百余匹,活捉牛羊不記其數。宋江看了,大喜道:只可惜殺了欒廷玉那個好漢。?
說可惜的不是孫立,而是與欒廷玉沒有丁點兒關系,且是敵人的宋江,孫立的無情讓梁山好漢鄙視。
孫立前面錯了,假如現在站出來哭上壹番,或者提劍自殺做做樣子也行,可他什麽也沒做。
就這樣,孫立徹底成為卑鄙小人。
宋江感激他,梁山好漢感激他,但也是看不起他的。
排38位,只是因他立功多,武藝高,真要看人品,排到48、58都不為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