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赤峰在歷史上屬於哪個朝代?

赤峰在歷史上屬於哪個朝代?

赤峰市位於內蒙古東部,紅山文化的發祥地,蒙東四盟市之壹,原名為“昭烏達盟”,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撤盟建市時,因城區東北部有赭紅色山峰,而改名為赤峰市。全市轄3區2縣7旗,分別是:紅山區、松山區、元寶山區、林西縣、寧城縣、阿魯科爾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克什克騰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敖漢旗。

先秦時期的赤峰

根據發現於西拉木倫河、老哈河流域的紅山文化遺址表明,早在新石器文化時期,赤峰地區就有人類活動,並在這裏創造了優秀的歷史文化,其中的紅山玉龍更是新石器時期的文化精品。

大約在公元前3世紀的時期,在今天內蒙古河套地區及大青山壹帶,有壹支踩著季節的鼓點而逐草而居的遊牧民族,他們就是讓中原王朝無比頭痛又無可奈何的匈奴。中原王朝對匈奴的騷擾忍無可忍,可是追又追不上,打又打不過,因而就在秦漢時期又給他們起了壹個含有深刻貶義的名字:胡。意思是指不守規範的人。但是匈奴人卻不這樣認為,他們對此的解釋是:“南有大漢,北有強胡。胡者,天之驕子也!”(見《漢書·匈奴傳》)

而在匈奴部落的東部還有壹支強悍的遊牧民族,中原王朝也給了他們壹個名字:東胡!由於東胡人也是遊牧民族,不會像漢人在某地長期的定居下來,所以,東胡人的王廷所在地目前還比較模糊。戰國的時候,燕將秦開大破東胡,燕國就在東胡的勢力範圍設立了“右北平郡”(今內蒙古寧城縣西南),極為可能就是在這個時候,東胡人來到了老哈河與西拉木倫河流域,也就是今天的赤峰壹帶。又根據人們在老哈河與西拉木倫河流域發掘的東胡人墓葬分析,今天的赤峰地區就是東胡的主要活動範圍。

秦漢之際,冒頓單於統領的匈奴部落開始崛起,強大的東胡部落頻頻向冒頓單於索要寶馬、美女。冒頓單於為了麻痹東胡人,對東胡的要求壹壹滿足。最後,冒頓單於趁東胡王輕敵之際,舉全國之力撲向了東胡部落,東胡王被殺,東胡部落聯盟瓦解。兵敗的東胡人分兩支退走,壹支退居到烏桓山(今內蒙古赤峰市阿魯科爾沁)壹帶,自稱“烏桓”,壹支退居到鮮卑山(今大興安嶺中北部)壹帶,自稱“鮮卑”。不管是鮮卑部還是烏桓部,其實他們距離老哈河與西拉木倫河流域並不太遠,所以,他們仍然在匈奴的勢力範圍之內,只不過此時的鮮卑部、烏桓部根本就不具備與匈奴抗衡的能力,匈奴也沒有必要將他們趕盡殺絕。

魏晉南北朝、唐宋時期

西漢武帝時期,漢將霍去病大破匈奴,迫使匈奴單於將王廷遷到了遙遠的漠北。為了防止烏桓繼續向匈奴提供兵力,霍去病就將烏桓部落遷移到了漢朝邊境的五郡,其中就有上文我們所說的,位於今內蒙古寧城縣西南的右北平郡。烏桓人終於又回到了自己的祖源之地,老哈河與西拉木倫河流域。所以,此時的赤峰壹帶已在西漢王朝的勢力範圍之內。

王莽新政時期,他把漢武帝經過艱苦的鬥爭才收歸中央的鑄幣權,又輕易地返還給了郡國,在今赤峰市寧城縣甸子鄉黑城建成了中國北方規模最大的郡國鑄錢基地,其中的大泉五十”和“小泉直壹”流通幣就是來自這裏。王莽還命令烏桓部落不得再向匈奴繳納皮布稅,並主動出兵攻擊匈奴,可憐弱小的烏桓部落哪裏是匈奴的對手,無奈之下,烏桓部只好投降了匈奴。

劉秀建武二十二年,匈奴發生了內亂和蝗災,投降匈奴的烏桓部於是落井下石,集中兵力攻擊匈奴,迫使匈奴向更遠的西方走去,而烏桓部隨之又歸降了東漢,並遷移到大淩河下遊、河北北部、山西中北部、內蒙古南部及鄂爾多斯草原壹帶,擔當起了大漢王朝邊境的守護者。而分布在鮮卑山的鮮卑人趁勢來到了烏桓故地,老哈河與西拉木倫河流域。所以,此時的赤峰壹帶又進入了鮮卑人的勢力範圍以內。

東漢末年,中原群雄並起,烏桓也想分壹碗羹,就與占領幽州的袁紹結成了同盟。曹操為了解決南下西進的後顧之憂,經過周密準備,於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在白狼山(今遼寧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境內)大破烏桓。烏桓二十萬軍隊盡數被俘,袁氏兄弟也逃亡遼東。

中原內亂和烏桓部落的分崩離析,給鮮卑部落提供了有力的發展機會,段部、慕容部和宇文部先後崛起,其中的宇文部就在今老哈河流域的紫蒙川(今遼寧朝陽西北)建立了牙帳,今天的赤峰地區就成為了鮮卑宇文部活動的中心。

宇文部的另外兩支力量庫莫奚、契丹被鮮卑慕容氏的前燕擊潰,壹同逃到了今天赤峰市的克什騰旗壹帶的松漠之間。鮮卑拓跋氏建立北魏後,為了消除庫莫奚、契丹的威脅,於公元388年出兵西拉木倫河,將庫莫奚和契丹強行肢解,庫莫奚被安置到了松漠西部,契丹則被安置到了松漠東部,即老哈河與西拉木倫河流域。遊牧於西拉木倫河、老哈河流域的契丹族,由原來的青牛、白馬兩個部落,逐漸發展壯大為八部落,今赤峰市的翁牛特旗東部海爾金山(遼稱木葉山)成為了契丹民族起源的聖地。所以,今天的赤峰地區在當時又成為了契丹人的政治中心,並且壹直延續到北宋末年(其中盛唐之時,契丹歸附於大唐),在遼朝的時候,今赤峰市巴林左旗林東鎮成為了契丹人的上京臨潢府,而今赤峰市寧城縣則成為了契丹人的中京大定府。

金元及明朝時期

女真人攻陷遼東京後,遼上京臨潢府隨之也被金人所據。金上京會寧府營建後,取消了上京臨潢府的稱號,而改稱臨潢府,並將臨潢府歸屬北京路。從此,作為盛極壹時的遼國腹地失去了昔日政治中心地位。所以,此時的赤峰地區成為了女真人的勢力範圍之內。

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帝國以後,為了表彰弘吉剌氏特薛禪(也是成吉思汗的嶽父)的功績,就將他的孫子雕阿不剌加封為魯王,分封到赤峰,並在今赤峰市克什克騰旗的西北部達裏湖西岸建立了應昌城,並供魯王及魯國大長公主世代居住。直到明洪武七年,明將李文忠攻破了高州(今元寶山區風水溝鎮)、大寧(今寧城縣大明鎮)、大石崖(今赤峰紅山區),入氈帽山(今巴林右旗獨石口蘇木西北),元末代魯王身死,赤峰地區才重新回到了中原王朝手中。

元順帝退居漠北以後,北元流亡政權失去了對中原的統治。明朝為了吸引其他蒙古封建主的歸附,就在今的內蒙古東部先後設立了應昌衛(今赤峰市克什克騰旗達爾罕蘇木)、富峪衛(今在寧城甸子鄉黑城村)、泰寧衛(今吉林省洮南附近)、朵顏衛(今興安盟紮賚特旗壹帶)、福余衛(今嫩江左岸,黑龍江齊齊哈爾壹帶)。遊牧於嫩江流域的元太祖成吉思汗的幼弟斡赤斤後裔阿紮失裏迫於明朝的軍事威脅,就歸附了明朝,並成為了泰衛寧指揮使。

與此同時,朱元璋建國以後,還將第十七子朱權為封寧王,駐守大寧城(今寧城縣大明鎮),保衛邊疆的安定。

1546年,北元蒙古大汗庫登汗為了避其族叔俺達汗之鋒芒,率部從蒙古祖源之地額爾古納河流域越過大興安嶺南下,並與壹同南下的成吉思汗胞弟哈撒爾第十四世孫奎猛克哈斯塔喇、喀爾喀左翼首領虎喇哈赤***同瓜分了泰寧、朵顏、福余三衛。斡赤斤家族後裔只好南下潢水,遷到了西拉木倫流域,迫近明朝邊境駐牧。所以,此時的赤峰地區仍然在明朝的勢力範圍之中。

明末及滿清時期

明朝末年,北元封建割據呈加劇之勢,蒙古族近現代各部落就在這個時期基本形成了雛形。隨著女真族努爾哈赤的迅速崛起,並認識到蒙古人在歷史上的強大,要想實現入主中原的目的,必須首先征服和籠絡臨近的蒙古諸部,使蒙古地區成為可靠的大後方。努爾哈赤利用聯姻、聯盟的手段,先後拉攏了臨近的科爾沁部及紮魯特旗、阿魯科爾沁部、翁牛特部,並逐漸瓦解了林丹汗的軍事實力。

林丹汗死後,皇太極全盤接收了林丹汗在蒙古的統治,赤峰地區作為林丹汗的大本營,被重新劃定和調整,並在1636年前後,包括赤峰各旗在內的漠南蒙古四十九旗被明確了新的牧場和領地。

我們看壹下赤峰各旗縣的情況:

阿魯科爾沁旗:首任紮薩克是成吉思汗胞弟哈撒爾第十四世孫巴袞的曾孫穆彰,封固山貝子,領地在今天阿魯科爾沁旗;翁牛特旗:成吉思汗胞弟帖木格的第十四世孫遜杜棱被封為郡王,掌翁牛特右旗,大約相當於內蒙古赤峰市松山區全境、赤峰市紅山區部分,河北圍場部分;其弟棟岱青被封為貝勒,掌翁牛特左旗。赤峰市從翁牛特右旗析出後,翁牛特右旗和翁牛特左旗合並為今天的翁牛特旗;敖漢旗:敖漢部是察哈爾八個鄂托克之壹,是成吉思汗及忽必烈的直系後裔,敖漢旗始祖岱青杜棱是成吉思汗第十九世孫,其孫班弟是首任劄薩克,領地在今天的敖漢旗;巴林右旗:巴林部是成吉思汗及忽必烈的直系後裔,其始祖色布騰是成吉思汗二十壹世孫,封劄薩克輔國公,迎娶了孝莊文皇後所生的固倫淑慧公主,今天陳列於赤峰市博物館內的清代金字楠木骨灰罐就是固倫淑慧公主的骨灰罐;巴林左旗:巴林部是成吉思汗及忽必烈的直系後裔,其始祖滿珠習禮是成吉思汗二十壹世孫,也是色布騰的堂兄弟,封固山貝子;喀喇沁旗:喀喇沁旗是成吉思汗功臣者勒蔑後裔的封地,清初***設喀喇沁左旗、喀喇沁中旗、喀喇沁右旗,同屬卓索圖盟。卓索圖盟撤銷以後,喀喇沁左旗改為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喀左縣),隸屬遼寧省朝陽市;喀喇沁中旗改為寧城縣;喀喇沁右旗就是今天的喀喇沁旗,與寧城縣同屬赤峰市。克什克騰旗:克什克騰部是成吉思汗及忽必烈的直系後裔,其始祖是成吉思汗第二十世孫,被封為紮薩克壹等臺吉,境內有克什克騰石陣和烏蘭布統大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