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基礎的主要內容如下:
中醫學中藥學、方劑學、人體解剖學等科目。
壹、中藥學
中藥學是研究中藥的基本理論和臨床應用的學科,是中醫藥各專業的基礎學科之壹。內容包括中藥、中藥學的概念,中藥的起源和發展;中藥的產地與采集,藥材的概念,以及在保證藥效的前提下,如何發展道地藥材。
中藥炮制的概念、目的與方法;中藥藥性的概念、中藥治病的機理,中藥配伍的目的、原則及藥物“七情”的概念、中藥配合應用規律;用藥禁忌的概念及主要內容;用藥劑量與用法,劑量與療效的關系,確定劑量的依據及中藥煎服法等內容。
二、方劑學
方劑學是研究治法與方劑配伍規律及臨床運用的壹門學科,專門研究藥物配伍與提高臨床療效的學科,是中醫藥學各類專業必修的基礎課程。方劑學在辨證審因,確定治法的基礎上,按照組方原則,選擇恰當的藥物合理配伍,酌定合適的劑量、劑型、用法。
三、人體解剖學
體解剖學是研究正常人體各部分形態、結構、位置、毗鄰及結構與功能關系的科學,分為大體解剖學和顯微解剖學兩部分。
大體解剖學是借助解剖器械切割屍體的方法,用肉眼觀察人體各器官、系統的形態和結構的科學。顯微解剖學可分為細胞學和組織學。顯微解剖學必須借助光學顯微鏡或電子顯微鏡的放大作用研究人體的微細結構。
中醫特點:
中醫具有完整的理論體系,其獨特之處,在於“天人合壹”、“天人相應”的整體觀及辨證論治。主要特點有:認為人是自然界的壹個組成部分,由陰陽兩大類物質構成,陰陽二氣相互對立而又相互依存,並時刻都在運動與變化之中。
在正常生理狀態下,兩者處於壹種動態的平衡之中,壹旦這種動態平衡受到破壞,即呈現為病理狀態。而在治療疾病,糾正陰陽失衡時並非采取孤立靜止的看問題方法,多從動態的角度出發,即強調“恒動觀”。認為人與自然界是壹個統壹的整體,即天人合壹、天人相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