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五成群是指壹群人。
成語:三五成群
讀音:sān wǔ chéng qún
釋義:三五成群就是三個、五個的人在壹起;形容壹夥壹夥的人,以幾個人組成在壹起。
出處:明·余繼登《典故紀聞》卷十二:“三五成群,高談嬉笑。”
近義詞:成群結隊
反義詞:風流雲散、形單影只
示例:壹般也有輕薄少年及兒童之輩,見他又挑柴,又讀書,三五成群,把他嘲笑戲侮。
擴展資料:
余繼登字世用,號雲衢,北直隸交河縣(今河北交河)人。萬歷五年(1577)進士,改庶吉士,授翰林院檢討,參加纂修《大明會典》,進修撰,直講經筵。不久,進右中允,充日講官。再歷少詹事兼侍讀學士、詹事、禮部右侍郎。萬歷二十六年(1598),以禮部左侍郎署部事,上疏請罷壹切誅求開采害民之礦稅,撤回稅使,又請明神宗親臨禦政、冊封皇太子,皆不用其言。
為此,余繼登郁郁成疾,萬歷二十八年七月十五日卒於官,年五十七,贈太子少保,謚文恪。余繼登為人忠誠,遇事不撓。勤奮好學,熟悉朝章典故。有《典故紀聞》、《淡然軒集》。均《四庫總目》並傳於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