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為什麽黃崢會在拼多多的發展中期選擇離開?

為什麽黃崢會在拼多多的發展中期選擇離開?

黃錚卸任拼多多CEO和董事長, 最重要的原因是:

他將要進入壹個只有巨佬中的巨佬才能玩的領域---新農業。

我從劍橋大學畢業時,年級裏最厲害的兩個程序猿,都沒去大廠搬磚,而是直接投身農業了。

他倆壹個在搞“都市農田”(Urban Farming), 另壹個去了研究“人造肉”(Cultured Meat)。當時他們這麽非主流的就業選擇,讓所有人都很懵比。

沒想到,他倆的事業,現在也成了拼多多的老板黃崢辭職後,說他想幹的事兒。

在致股東信中,黃錚說:

拼多多是靠農產品起家的。公司對農業領域的貢獻主要在流通領域。通過提升流通領域效率,去中間補兩頭,讓農民和消費者獲益。

但提升流通效率,不能從質上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也不能大幅提升國民的身體健康水平。

民以食為天,他選的這個“新農業”跑道,長期看絕對是個金礦。

而且無論是社會意義、還是商業價值,潛力都巨大無比。

這也是為啥矽谷的大佬,從特斯拉的新首富馬斯克、到亞馬遜的原首富貝索斯,再到微軟的老首富比爾蓋茨,都暗地投註了這條賽道。

我壹直對這個領域高度關註,今天也借機分享下這幾年我在中、美、歐洲看到的壹些最前沿的新農業創新亮點~

拼多多老大辭職去種地,新農業才是金礦?馬斯克比爾蓋茨貝索斯都投資農業是為何?

所以,為啥大佬們都想搞新農業?當中有啥痛點和商機呢?

其實無論哪國的農業,基本都面臨這4大痛點:

1.種植效率問題

農民的收成,很大程度仍然取決於老天爺的心情。

天氣太冷了,橘子會凍傷。下雨太多了,葡萄會不甜……

如果我們能通過前沿科技,控制種植環境和變量,隨時隨地復制出比如說法國南部1959年的完美氣候,那能產出多少頂級葡萄?

現在因為新農業技術的重大突破,這個願景已經不是夢。

2.食品安全問題

隨著經濟發展,我們不只追求吃飽、吃爽,還要吃出健康。

黃崢在股東信裏專門提到:

想對馬鈴薯、番薯、西紅柿等潛在有害金屬含量進行可靠有效的控制。

同時也對有益的微量元素進行可控的、可標準化的提升。

如果以後有壹種西紅柿,每壹個都含有最適合我們身體的維C, 那我們是不是靠吃,就能贏在起跑線?

其實不只我們國家有食品安全隱患,美國也有。

為什麽美國人超過1/4都飽受肥胖問題困擾?不只因為他們把薯條可樂當主食,還因為他們的魚肉、農產品都含有大量激素。食品安全問題是個全球性的農業痛點。

3.供應效率問題

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的研究報告指出:世界糧食供應的1/3都被浪費了。這很大程度是因為運輸效率問題。

中國在糧食運輸和流通方面,屬於世界頂級水平,但離大佬們幻想的“讓糧食種植盡可能靠近廚房”還差很遠。這壹塊的效率提升,有很大的想象空間,我會在後面的“都市垂直種植技術”部分詳細說。

4. 環境汙染問題

很多人不知道,農業其實是壹個很大的汙染源。

全球24%的溫室氣體,都由現代農業產生;另外,肉類和奶制品的生產制造,也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的14%。

溫室氣體會讓全球持續變暖,這種氣候變化又會進壹步影響農民的收成,不但讓全球千萬名傳統農民瀕臨破產,也讓食物匱乏成為壹個全球危機。

所以,農業領域的這個惡性循環,也是大佬們想解決的壹大問題。

社會問題的解決,往往需要新技術。而這5年,出現了壹系列的相關技術突破,其中有兩大方向在資本市場最受追捧:都市農業&人造肉。

先說最朋克的壹個技術突破:

都市垂直種植 (Urban vertical farming)

聽名字就能猜到,這個技術的重點,是把農作物垂直著、豎著在大城市裏種。

聽上去就很科幻,我們來看張實拍圖。

馬斯克的弟弟Kimbal Musk是最早入場的選手之壹。 我們就拿他的公司重點分析~

他的公司叫Square Roots, 主打產品是這種可移動的“農田車”。

他的模式創新就在於:把傳統的農田變為集裝箱,可移動化;把以前2D平面式種植添加了壹個Y軸 立體化,逆天的優化了空間利用率。

車裏分區域種植不同的蔬果雜糧,可以全天候人工控制溫度、光、降水量、土質等種植環境變量。

得益於無陽光種植技術的發展,由軟件控制的LED照明,已經能很好模擬各種植物所需光譜,種出來的草莓和香菜,都跟拼多多農場直出的沒差。

另外,20世紀就有的水培法,經過這麽多年的技術叠代也煥發了第二春:通過營養液供給蔬菜所需的養分,采用智能化調控溫度、水、光和二氧化碳,設置隔離帶防止病蟲的侵入,能有效避免氣候災害和病蟲害,並且沒有重金屬,保證了蔬菜質量安全和清潔衛生。

這些新技術的加持,讓這輛農田車可以全天候人工控制各種種植環境變量。就拿葡萄為例,我們可以把車內的“氣候”調配得跟1954年法國波爾多壹樣,24小時都設成壹個最適合葡萄生長的環境,穩定產出最美味的葡萄。

並且這車還能開到妳家附近,蔬菜成熟了妳直接現場摘,都不需要運輸。這麽幾輛“農田車”,就已經可以承包我們整個小區的食糧。這讓我們無論身處何方,都可以吃到世界上質量最高、最新鮮可口的蔬菜,吃貨直呼內行。

馬斯克弟弟做的這個“農田車”, 最終的願景不只是顛覆農業,還想供他哥在火星上用,果然是壹家人。畢竟如果可以完全在室內控制所有種植變量,那有壹天馬斯克殖民火星也可以照搬過去。

這種高科技室內垂直種植科技,不只馬斯克和他弟弟關註,其他矽谷大佬也盯上了。比如亞馬遜的貝索斯、谷歌的CEO埃裏克施密特,就給壹個叫Plenty的新農業獨角獸投了超過4億美金。另壹個競品公司AeroFarm, 主打“全年運用高峰季節環境種植蔬果”,也吸引了2.38億美金的風投。

說完都市種植,再來說另壹個食物科學領域的產業,也非常朋克:

人造肉 (Artificial Meat)

在黃錚致股東的信中,他提到:如果我們能比較透徹的了解不同植物蛋白和動物蛋白在攝入人體後的變化和作用,然後通過植物蛋白來合成出肉的替代品,那這種新的素雞2.0有可能成為更健康、更綠色的食物。

給大家科普下,人造肉大致分兩種:

壹種是像素雞那樣的“植物肉” 它不是真正的肉,而是用豆制品或其他植物提取植物蛋白為原料來模擬肉類的口感。

而另壹種是“試管肉”,它是真肉,利用動物的單細胞在試管內培養分裂並產生肌肉組織,幾周後就能得到足量的肉。

植物肉領域有兩家成功商業化並量產的的公司: Beyond Meat 和 Impossible Meat 。

他們與多家麥當勞和漢堡王合作推出了素肉漢堡,但說實話,這種植物肉的口感不咋地,必須要用類似漢堡的重口味調料壓制才能蒙混過關。歐美人吃肉方式單調乏味,確實會有人買賬。但這對我們國家豐富的烹飪方式來說肯定就水土不服了。

所以我們著重聊聊試管肉。

目前這項技術已經在測試階段,早期生產制造成本很高。2013年,有科學家用壹個試管肉弄了個大漢堡,成本高達200萬人民幣,比壹輛奔馳大G還貴。

但經過十年的技術發展,預估成本已經可以降到原來的千分之三,在2023年有望降至每公斤100美金甚至更低。

最出名的壹家試管肉公司叫Memphis Meats,成立於2016年,去年初融了1.61億美金B輪融資。比爾蓋茨、英國現象級富豪Richard Branson,馬斯克還有他弟弟也都私人參與了投資。聽說這個試管肉,也是壹個以後能在火星養活地球人的食物來源

果然哪兒哪兒都有馬斯克(和他的殖民火星計劃)。

除了Memphis Meats,還有壹家與它同期的獨角獸公司(Eat Just)也特別牛掰。去年底,他們公司的試管雞肉,獲得新加坡的售賣許可,成為全球首個售出“試管肉”的公司,是食品科學領域的壹個裏程碑。

上圖,是Eat Just用試管肉做的炸雞塊,嘗過的人都說賣相和口感跟真肉壹樣,就是貴了億點點,壹份就要350人民幣。。。

試管肉的技術雖然壹直在完善,但依然面臨兩個問題:壹個是成本高,畢竟用高科技在實驗室培育的人造雞肉,和走地雞還有素雞的價格沒法PK。

另外壹個挑戰,就是消費者的接受程度

這其實也是垂直都市種植,以及任何新科技會面臨的挑戰。

妳到底是願意吃自然生長的傳統韭菜?還是在LED燈照亮的全封閉空間垂直生長的朋克韭菜?

是願意吃那種飼料餵大、最後被宰的走地雞,還是在實驗室裏通過幹細胞分裂而成的人造雞肉?

對待新科技,我們是應該選擇激進,還是保守?

英國科幻小說家道格拉斯-亞當斯有個著名的“科技三定律”:

“任何在我出生時已經有的科技,都是理所當然的世界秩序的壹部分;

任何在我15-35歲之間誕生的科技,都是將會改變世界的革命性產物;

任何在我35歲之後誕生的科技,都是違反自然規律,要遭天譴的。”

人壹不註意,年齡大了,很容易越活越保守。

但對待科技,特別是像食品安全、生命科學、人工智能這種極有對人類文明產生深遠影響的領域,有的人激進、有的人保守,不僅正常,也是非常必要的壹種平衡。

不過,不管妳是保守還是激進,每個時代,都壹定會有那麽幾個特別虎的先行者,去做些瘋狂的、完全顛覆妳三觀的事兒。比如把農田搬車裏讓蔬菜斜著長,比如把動物細胞塞試管裏分裂成肌肉組織整成肉。

民以食為天,新農業這個賽道看似像個金礦,實則現在還是個大坑。因為這個領域回本周期巨長,投資風險也巨大,所以連資本大佬都不怎麽敢投新農業,也就只有極少數我們這個時代的巨佬中的巨佬,才敢入場。

如果我們只靠國外的馬斯克、比爾蓋茨和貝索斯去搞垂直農業和人造肉,那肯定不會有香菜、茼蒿、牛肚和牛百葉。

我們的農業和口福,看來還得靠自己人來保障。所以黃錚這次脫身出拼多多,來搞農業革命2.0,真挺有膽量和前瞻性的。

歷史學家赫拉利說:上壹次農業革命的本質,是在更惡劣的條件下,讓更多人生存下來。

而這壹次的農業革命,包括黃錚在內的巨佬們,都有這些***同目標:讓更多吃貨,在更加可持續的環境下,吃到健康又好吃的美食,輕松活個125歲。

不知道這些逆天的科技,到底能不能成?也不知道這些 “非自然” 的科技手段,對人類是不是真的利大於弊?但每個時代,總要、也總會人去試壹把。

這壹次,黃錚辭職去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