負面情緒(negative emotion,又稱負性情緒)是壹種不積極的情緒。 負面情緒往往伴隨著負面影響,在生理上帶來諸如胸悶、呼吸不暢、苦幹舌燥等不適感,另外有的負面情緒會使人脾氣暴躁、精神萎靡,對生活以及學習產生惡劣的影響,嚴重的還會誘發悲觀絕望等情緒,產生自卑、自暴自棄等心理。[1]
簡介
有些人會積攢壹些負面情緒。如果在辦公室裏釋放,如在同事面前唉聲嘆氣、眉頭緊鎖、做苦瓜臉,負面情緒極有可能傳染給同事,讓辦公室的氣氛變得壓抑。這負面情緒得不到釋放,也會讓人憋出“內傷”,表情暴力。
負面情緒
負面情緒壹旦產生,可以通過參加體育鍛煉或者戶外活動,使自身處於壹種大汗淋漓的狀態,這也是壹種放松自我的過程。也可通過想象、憧憬壹些美好的事物,讓自己能夠身心愉快,而不是壹味的抱怨。當然,有些人對付負面情緒的方法就是睡覺,有壹種睡醒之後萬物又都是新了的感覺。而有些人就選擇洗澡、泡澡、桑拿、按摩等生理享受來忘卻負面情緒。
負面情緒影響健康
最近英國心理學家研究對六萬名成年人進行調查研究發現,其中近15%的人有心理問題,女性要比男性多。年齡較為年輕、有吸煙習慣的人、服用降血壓藥物者似乎較易有身心困擾,這些人往往收入也較低。跟蹤8年後發現,有2367人死於缺血性心臟病、中風與其他心血管疾病。
心理學家指出稱,壹般人口中約有15%—20%的人有情緒障礙、心理困擾。過去的研究已經發現,這些常見身心困擾可能與冠狀動脈疾病有關,但很少有人研究身心疾病與心腦血管疾病之間是否有關聯。心理學家總結指出,該研究結果有助於醫生從普通精神病患者中篩選病患,從而減少這些病患由心臟病和中風而導致的死亡風險。
事實上,在現實生活中經常會看到,許多中風病人的發病都與情緒激動有關,尤其是經常有生氣、吵架、恐懼、焦慮、興奮、緊張、悲傷、嫉妒等情緒的病人,常常在這些情緒的劇烈發作當中或之後出現中風的發作。經醫學證實:這些情緒的經常刺激,能夠引起大腦皮質和丘腦下部興奮,促使去甲腎上腺素、腎上腺素及兒茶酚胺等血管活性物質分泌增加,導致全身血管收縮、心率加快、血壓上升,使腦血管內壓力增大,容易在已經硬化、失去彈性、形成微動脈瘤的部位破裂,從而發生腦出血。
臨床上,還有壹種情況需要警惕,即情緒突然低落可能是中風先兆。家裏的老人突然“不想說話”或者連“剛剛發生的事情都不記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