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皆禍害”這句話 出自英國作家霍恩比的壹部小說《自殺俱樂部》 。 這本小說講了壹個故事,壹個小姑娘在姐姐出走以後,和他神經質的母親和時任教育部長,父親關系很緊張,在總結自己失敗的青春的時候 ,女主角說“父母皆禍害 ”。
? 可以猜測 “父母皆禍害 ”這個概念會在網絡上流行,應該是有大量的人都有相同的觀點,他們認為是人是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覺得父母給他們帶來了許多傷害和控制,他們非常憎恨自己的父母,想要追逐獨立,追求自我 。
? 他們把來自父母的傷害分成五種類型
第壹類是直接肉體傷害,比如打罵懲罰
第二類是間接的人格傷害,比如辱罵孩子,侵犯孩子隱私
第三類是家庭狀況所造成的情感傷害
第四類是來自父母控制的傷害
第五類是更加嚴重壹點兒的傷害,比如猥瑣、精神的傷害,性別的歧視
而這種種傷害所導致的就是以“加害者”,“受害者”和“拯救者 ”三角關系布局的模式在我們的生活中上演。
許多人有壹種錯誤觀念 ,認為在我們的童年經歷裏,父母就是那個加害者,他們總是操控我們,指責我們,抱怨我們沒有給我們愛,沒有給我們關心,不給我們足夠的認可,他們掌控了我們的命運,我們會變成這個樣子 會務無能,會不自信,不能發展的更好,都是因為父母沒有正確的對待我們 。
許多人會抱怨父母的不完美,不配做父母,不懂如何做父母,他們給了我們那麽多的創傷,暴力,傷害,冷漠,不能給我們壹個完美的家庭,他們做那麽多的錯誤,甚至令人羞愧的事情 ,他們怎麽有資格來做父母?他們把這些痛苦和結果都施加在我們的身上,於是得出結論,父母是加害者 他毀了我們的命運和人生 。
而實際上,持續的抱怨原生家庭曾經發生的經歷,並不能解決關鍵的問題,因為我們把自己放在了受害者的角色上 。
當妳覺得父母是加害者,而妳是受害者的時候,這個受害者會變成壹個隱形的加害者。 舉個例子,既然我是受害者,我必須去維護受害者的地位,因此我怎麽可以允許自己成功了?如果我的婚姻很好,我的情感很好,我的事業很好,我壹切都很順利,我還有什麽理由去維持這個受害者的地位呢? 所以受害者的潛意識裏並不允許自己成功。受害者有壹種清白感的 ,作為受害者是可以放松的,因為受害者把所有的責任都推卸給對方? 。 當受害者熟悉了自己這個角色以後,潛意識裏只會讓他維持在受害者的優越感當中,因此他會破壞自己的成功,破壞自己的未來 這樣可以讓他的父母去承擔過錯,也就是說受害者會變成壹個隱形的加害者 因此,當壹個受害者變得更加失敗的時候 他的潛意識裏會帶著快感,他覺得這是潛意識裏壹種隱性的報復 而這種失敗,這種報復正是他父母 產生受害,愧疚,自責的動力,所以受害者並不是表面上看到的那麽清白,他也是另壹種形式的加害者 。
日本作家伊阪幸太郎曾講過, 壹想到為人父母竟不用 經過考核就直接上崗,就覺得真是太可怕了。 是想人類繁衍到現在,哪有壹所學校培訓人如何當父母呢?我們雖然知道原生家庭的影響很重要,但是我們卻沒有學過如何做父母 我們自己的父母不稱職,給我們許多不好的回憶,父母沒有經過學習 但是我們自己學習過嗎? 我們不也是稀裏糊塗,手忙腳亂的,就成為了別人的父母嗎 ?
? 不完成原生家庭的功課,通常有幾以下幾種表現 :
第壹種表現就是在我們的童年中,覺得自己缺少父母的愛,缺少關心,缺少認同 當我們成人以後,我們仍然想要去尋找父母,想要去尋找那個權威的認同 所以當我們成人後,我們的內在仍處於非常弱小的孩童狀態 。
? 第二種表現是怨恨自己的父母,他們認為是父母讓自己 不能變得更好,他們怨恨父母,沒有正確對待自己,還有可能遭受來自父母的暴力對待 遭受了冷漠,虐待,不公平,奚落,嘲笑,挖苦等等 他們怨恨父母之間的行為,怨恨父母之間不夠親密,不夠完美 於是慢慢就形成了壹種怨恨的受害者模式 。
第三種表現和前面幾種相反,他們覺得自己還需要父母, 他們只能依照父母的意誌去做事情 ,他們不能沒有父母,他們沒有主見,缺乏力量 ,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去做決定,只能依賴權威, 所以他們做事情要被允許, 需要等待, 害怕權威,又渴望權威 。
? 第四種表現是害怕失去父母 想為他們做各種各樣的事 情,期待他們能夠幸福快樂,期待他們的婚姻能夠改變,想要為家裏去承擔那些債務糾紛 。
? 第五種表現是會無意識的去復制 用出於潛意識裏的忠誠去復制父母的情緒,復制他們的焦慮 憤怒,緊張,抱怨,恐懼,復制壹方對壹方的憎恨,轉到自己的伴侶身上 。 甚至有的人會復制父母的痛苦命運,復制他們的疾病,復制他們的厄運 。
為什麽我們不去復制好的,而去復制那些痛苦?其實父母給了我們很多好的東西 。 如果我們不能明白家族系統的原理和動力,我們就不光是受害者,而是加害者,我們不光是加害者,甚至是家庭這些悲劇,這些動力的傳承 因此,我們需要去超越原生家庭的束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