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中國大學前十名是哪些?

中國大學前十名是哪些?

根據2017年的排名:

1.北京大學

北京大學創辦於1898年,初名京師大學堂,是中國第壹所國立綜合性大學,也是當時中國最高教育行政機關。辛亥革命後,於1912年改為現名。

作為新文化運動的中心和“五四”運動的策源地,作為中國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和民主科學思想的發祥地,作為中國***產黨最早的活動基地,北京大學為民族的振興和解放、國家的建設和發展、社會的文明和進步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在中國走向現代化的進程中起到了重要的先鋒作用。

愛國、進步、民主、科學的傳統精神和勤奮、嚴謹、求實、創新的學風在這裏生生不息、代代相傳。

2.清華大學

清華大學是中國著名高等學府,坐落於北京西北郊風景秀麗的清華園,是中國高層次人才培養和科學技術研究的重要基地。

清華大學的前身是清華學堂,成立於1911年,當初是清政府建立的留美預備學校。1912年更名為清華學校,為嘗試人才的本地培養,1925年設立大學部,同年開辦國學研究院,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南遷長沙,與北京大學、南開大學聯合辦學,組建國立長沙臨時大學,1938年遷至昆明,改名為國立西南聯合大學。1946年,清華大學遷回清華園原址復校。

3.浙江大學

浙江大學是壹所歷史悠久、聲譽卓著的高等學府,坐落於中國歷史文化名城、風景旅遊勝地杭州。浙江大學的前身求是書院創立於1897年,為中國人自己最早創辦的新式高等學校之壹。1928年,定名國立浙江大學。

浙江大學是壹所特色鮮明、在海內外有較大影響的綜合型、研究型大學,其學科涵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藝術學、理學、工學、農學、醫學、管理學等十二個門類。學校設有7個學部,36個學院(系)。

擁有壹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14個,二級學科國家重點學科21個。據ESI公布的數據,截至2015年9月,我校18個學科進入世界學術機構前1%,居全國高校第二;7個學科進入世界前100位,4個學科進入世界前50位,居全國高校第壹。

4.復旦大學

復旦大學創建於1905年,原名復旦公學,是中國人自主創辦的第壹所高等院校,創始人為中國近代知名教育家馬相伯。校名“復旦”二字選自《尚書大傳·虞夏傳》中“日月光華,旦復旦兮”的名句,意在自強不息,寄托當時中國知識分子自主辦學、教育強國的希望。

1917年復旦公學改名為私立復旦大學;1937年抗戰爆發後,學校內遷重慶北碚,並於1941年改為“國立”;1946年遷回上海江灣原址;1952年全國高等學校院系調整後,復旦大學成為文理科綜合大學;1959年成為全國重點大學。

5.中國人民大學

中國人民大學(RenminUniversityofChina)是壹所以人文社會科學為主的綜合性研究型全國重點大學,直屬於教育部,由教育部與北京市***建。

學校的前身是1937年誕生於抗日戰爭烽火中的陜北公學,以及後來的華北聯合大學和華北大學。著名教育家吳玉章、成仿吾、袁寶華、黃達、李文海、紀寶成、陳雨露先後擔任校長。現任黨委書記為靳諾教授,校長為劉偉教授。

6.上海交通大學

上海交通大學是我國歷史最悠久、享譽海內外的高等學府之壹,是教育部直屬並與上海市***建的全國重點大學。經過120年的不懈努力,上海交通大學已經成為壹所“綜合性、研究型、國際化”的國內壹流、國際知名大學。

十九世紀末,甲午戰敗,民族危難。中國近代著名實業家、教育家盛宣懷和壹批有識之士秉持“自強首在儲才,儲才必先興學”的信念,於1896年在上海創辦了交通大學的前身——南洋公學。

建校伊始,學校即堅持“求實學,務實業”的宗旨,以培養“第壹等人才”為教育目標,精勤進取,篤行不倦,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已成為國內著名的高等學府,被譽為“東方MIT”。

抗戰時期,廣大師生歷盡艱難,移轉租界,內遷重慶,堅持辦學,不少學生投筆從戎,浴血沙場。解放前夕,廣大師生積極投身民主革命,學校被譽為“民主堡壘”。

7.武漢大學

武漢大學,簡稱“武大”,位於湖北武漢,是直屬於中華人民***和國教育部的副部級全國重點大學,國家首批“985工程”、“211工程”、“2011計劃”重點建設高校,同時是“111計劃”、“珠峰計劃”、“海外高層次人才引進計劃”、“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養計劃”和“卓越醫生教育培養計劃”等重點建設的綜合研究型大學,是與法國高校聯系最緊密、合作最廣泛的中國高校之壹,是世界權威期刊《Science》列出的“中國最傑出的大學”之壹。

武漢大學辦學源頭可溯源於清朝末期1893年湖廣總督張之洞奏請清政府創辦的自強學堂;1913年改名國立武昌高等師範學校;1926年組建國立武昌中山大學;1928年定名國立武漢大學,是民國四大名校之壹;1949年,更名為武漢大學。

8.南京大學

南京大學坐落於鐘靈毓秀、虎踞龍蟠的金陵古都,是壹所歷史悠久、聲譽卓著的百年名校。其前身是創建於1902年的三江師範學堂,此後歷經兩江師範學堂、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第四中山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國立南京大學等歷史時期,於1950年更名為南京大學。

在壹個多世紀的辦學歷程中,南京大學及其前身與時代同呼吸、與民族***命運,謀國家之強盛、求科學之進步,為國家的富強和民族的振興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尤其是改革開放以來,作為教育部直屬的重點綜合性大學,南京大學又在嶄新的歷史機遇中煥發出新的生機,在教學、科研和社會服務等各個領域保持良好的發展態勢,各項辦學指標和綜合實力均位居全國高校前列。

9.中山大學

中山大學由孫中山先生創辦,有著壹百多年辦學傳統,是中國南方科學研究、文化學術與人才培養的重鎮。作為中國教育部直屬高校,通過部省***建,中山大學已經成為壹所國內壹流、國際知名的現代綜合性大學。

現由廣州校區、珠海校區、深圳校區三個校區、五個校園及八家附屬醫院組成。中山大學正在向世界壹流大學邁進,努力成為全球學術重鎮。

10.吉林大學

吉林大學於2000年6月12日由原吉林大學、吉林工業大學、白求恩醫科大學、長春科技大學、長春郵電學院合並組建而成。2004年8月29日,原中國人民解放軍軍需大學並入吉林大學。合並前的六所學校,都有著光榮的歷史。

原吉林大學的前身是始建於1946年的東北行政學院,1950年更名為東北人民大學,1952年經院系調整成為我黨親手創建的第壹所綜合性大學,1958年更名為吉林大學。

擴展資料:

QS全球教育集團24日發布2018年亞洲500強大學排名,前十名的大學中有6所來自中國,其中香港大學排名亞洲第二,清華大學和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並列第三。

新加坡國立大學在榜單上位列第壹。排名前十的中國大學還包括北京大學、復旦大學、香港科技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

從總體上看,中國有157所大學進入亞洲500強,數量居亞洲第壹,其次是日本(89所)、印度(75所)和韓國(57所)。

據QS全球教育集團介紹,中國大陸高校在國際科研影響方面尤為突出,22所大學在“篇均引用”指標上進入亞洲50強,在“國際研究合作”壹項中,也有16所中國大陸高校位列前50名。

QS全球教育集團中國總監張巘說,中國高校的學術聲譽和人才培養逐漸得到國際社會認可,越來越多優秀的海外人才願意來中國留學或任教。

參考資料:人民網——中國高校社會影響力2017年度排行榜發布

參考資料:人民網——2017中國大學綜合實力前20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