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30多歲時退出官場,此後積極參加各種作家論壇、筆會,廣交友人,不斷擴大個人知名度;斥資修建南京隨園,又推倒圍墻對外開放,任人遊玩,打造成“網紅景點“;
撰寫《隨園食單》,大力宣傳私家食物和家廚水平,擴大影響力;不斷擴大經營點,在隨園南軒辦“出版社”,自己刻板印刷著作?
隨園,位於南京五臺山余脈小蒼山壹帶(隨家倉),最早可追溯至明末復社領袖吳應箕的焦園。在袁枚的經營下,這裏成為當時江南地區的文化地標,文人墨客都以到這裏赴宴、賞花為榮。
可惜的是,這座美麗的私家園林在後來的太平天國起義中被毀掉。慶幸的是,袁枚還是給我們留下了堪稱古代“舌尖上的中國”的《隨園食單》。沒有這份食單,隨園或許就少了魅力,少了故事,少了韻味。
這本被譽為美食家與吃貨必讀之書的《隨園食單》到底精髓在何處?
壹位好廚師的重要性
中國古代有很多廚師都是沒有留下姓名的,唯有壹人例外,那就是就是袁枚家的掌勺大廚師,王小余。袁枚在他去世後,專門為他寫了壹篇《廚者王小余傳》,使這位烹飪專家得以留名於世。
根據袁枚的敘述,王小余脾氣不小,對給他打下手的眾人要求很高,在掌握火候的關鍵時刻,若是跟不上他節奏,就要挨罵。性格暴躁的他之所以能深得袁枚贊賞,最重要的還是廚藝精湛,有責任心。
王小余對原材料是極為講究的,即便他是首席廚師,也壹直堅持親自采購食材,按照袁枚的要求來做菜。會吃的袁枚要求也不低,王小余剛來的時候,就交代道,食材並不是越貴越好。在袁家做菜,每頓菜花多少錢,都是固定的,也就壹寸厚銅錢。要在有限的預算內,滿足賞味大師的胃口,可見王大廚的確有些能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