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是新世紀以來經濟發展充滿挑戰和經受嚴峻考驗的壹年,也是全市人民同心同德、迎難而上、***克時艱、各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的壹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我們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認真貫徹落實中央和省上的決策部署,努力拓寬“三條路子”,深入推進“十大工程”,搶抓政策機遇擴投資,培育特色產業調結構,深化改革開放增活力,統籌城鄉發展惠民生,全力以赴保增長、保民生、保穩定,較好地完成了市二屆人大四次會議確定的目標任務,實現了全市經濟社會持續平穩較快發展。預計實現生產總值182.7 億元,增長11.5%。固定資產投資完成95.2億元,增長21.2%。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57.3億元,增長18.7%。大口徑財政收入和地方壹般預算收入分別完成15億元和6.3億元,增長18.3%和13.4%;財政支出完成53.1億元,增長41.2%。城鎮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838 元,達到10153 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增加 501元,達到5016元。萬元生產總值能耗下降4.5%。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6‰以內。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項目投資創近年最好水平。搶抓國家實施積極財政政策和適度寬松貨幣政策的機遇,千方百計爭取項目投資,多措並舉改善投資環境,通力協作加快建設進度,全年開工建設各類項目663項,比年初計劃增加243項,是“十壹五”以來開工項目最多、投資增幅最大的壹年。打破常規搶抓項目,爭取中央新增投資項目417項,落實資金9.1億元,水利、交通、教育、衛生領域項目投資創近年最好水平。創新思路謀劃項目,軍民合用機場、蘭新鐵路第二雙線、祁連山腹地環線旅遊、城市天然氣管網等壹批全市人民長期盼望、事關張掖長遠發展的大項目前期工作全面完成,進入建設施工階段。立足特色擴張項目,“十大工程”支撐條件、項目儲備進壹步強化,黑河濕地保護、500萬千瓦發電、百萬頭肉牛、現代農業示範等工程建設成效明顯。突出項目建設,拓寬融資渠道,招商引資到位資金26億元,銀行貸款首次突破百億大關,凈增25億元。
──農業發展和農民增收邁上新臺階。采取政策扶持、市場驅動、科技服務、技能培訓等措施,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提升農業綜合實力,拓展農民增收渠道,實現農業增加值52.4億元,增長6.5%,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全國平均水平。糧食生產全面豐收,總產超過100萬噸。特色產業強勁發展,玉米制種、加工型馬鈴薯、高原夏菜、設施葡萄面積達到160萬畝,肉牛飼養量達到71.7萬頭,成為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支柱產業。農業產業化、標準化、品牌化建設深入推進,農產品加工龍頭企業達到132戶,帶動訂單農業面積達到225萬畝,標準化生產面積達到254.8萬畝;“金張掖玉米種子”、“金張掖肉牛”商標註冊進入評審程序,“金張掖紅提”獲“中華名果”稱號。爭取財政支農資金2.3億元,落實各項惠農補貼2.8億元,有力地支持了農村發展和農民增收。勞動力技能培訓不斷加強,勞務經濟質量進壹步提高,輸轉勞動力24.7萬人,實現勞務收入19.4億元。完成農村危舊房改造2.6萬戶,建成小康住宅樓233棟、戶用沼氣3.2萬戶,農村面貌和生活條件顯著改善,新農村建設取得新的成效。
──工業經濟在困難中回升向好。認真落實國家和省上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制定出臺應對金融危機、促進工業經濟增長的具體措施,加大水泥、鐵合金等行業產能整合和技術改造力度,及時協調金融機構增加對中小企業的信貸投放,解決原料收購、產品外運等困難和問題,支持優勢企業擴張規模,幫助停產半停產企業恢復生產,工業經濟回升勢頭逐步增強。加快推進工業項目建設,黑河三道灣電站等30個重點項目建成26項,有效帶動了工業增長。積極培育發展新興產業,民樂30萬噸電石生產線、慶華集團40億立方米煤制氣、華電集團5萬千瓦光熱發電、國電集團1萬千瓦光伏發電等項目前期工作進展順利。在改造提升縣區工業園區基礎設施的同時,投入2500萬元,高標準規劃、高起點建設張掖循環經濟示範園區,為引導優勢產業、新辦企業向園區集中,打造產業集群提供了有效載體。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完成增加值45.6億元,增長16.2%。
──城鄉基礎設施建設成效顯著。堅持規劃先行,完成了張掖市城市總體規劃調整和3個縣城、11個鄉鎮、74個村莊修建規劃編制工作。采取政策推動、市場運作、項目融資等措施,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濱河新區和黑河濕地防洪堤壩、水源涵養、綠化灌溉、水系疏浚工程快速推進,路網框架基本形成。張掖黑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通過評審,張掖城郊濕地被正式命名為國家濕地公園和國家城市濕地公園。城區地下水治理取得階段性成果。全市改拓建城區道路17.5公裏,新增供熱面積70萬平方米,改造背街小巷15.7公裏。黑河治理剩余項目完成投資2.4億元,改建襯砌幹支渠138公裏。建成通鄉公路144公裏,通村公路719公裏。大力發展以旅遊業為重點的現代服務業,編制實施祁連山環線旅遊規劃,大佛寺、馬蹄寺、駱駝城遺址3個“申遺”備選點的保護修繕有了新進展,愛國主義教育基地高臺紅西路軍紀念館建成開放,祁連山冰川、丹霞地貌、山丹馬場、肅南草原、黑河濕地等優質資源保護性開發力度加大,商貿物流、餐飲娛樂等第三產業發展較快,實現增加值62.6億元,增長12%。
──社會各項事業長足發展。開工建設科技、教育、衛生、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項目122項,完成投資11.2 億元,投資規模和增幅均創歷史新高。星火產業帶建設和科技富民強縣行動計劃深入推進,院地、院企合作取得新的進展,被國家科技部授予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市”稱號。新擴建城區初中5所,建成農村寄宿制初中3所,調整農村小學12所,排除危房6.4萬平方米,招考210名高校畢業生到農村中小學任教,教育布局進壹步優化,辦學條件進壹步改善。全市高考再創佳績,中等職業教育穩步發展,城市語言文字工作通過省政府評估驗收。張掖醫專新校區建成使用,人才培養工作通過教育部評估。健全城鄉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對全市210個醫療衛生機構進行配套建設,招考錄用450名大學生充實鄉鎮衛生院,甲型H1N1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措施得到有效落實;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財政補助標準實現翻番,全市參合農民92.6萬人,參合率96.5%,住院費報銷比例提高到44.2%。數字電視轉換工程全面啟動,縣區文化信息資源***享工程深入推進,市老幹部活動中心、全民健身中心、殘疾人康復中心即將投入使用。建成26個鄉鎮綜合文化站,新建514個“農家書屋”,在全省率先實現村村全覆蓋。計劃生育優質服務水平不斷提高,低生育水平得到鞏固,人口計劃全面完成。狠抓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平安創建、藏區維穩、國慶安保、嚴打整治、信訪接待處理、矛盾糾紛排查等工作部署周密、措施得力,維護了社會和諧穩定的大好局面。加大行政執法和監管力度,礦山、交通運輸等重點行業的安全生產形勢穩定好轉。市場商品供應充足,價格總水平保持基本穩定。民族宗教、雙擁***建、外事僑務、扶貧助殘、審計統計、工商物價、防震減災、老齡婦幼、人防氣象、史誌檔案等工作都有新的進步。
——保障和改善民生取得重要進展。從解決廣大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問題入手,加大資金投入,強化工作措施,全面完成了省市承諾的21件31項實事。投資5170萬元,解決了9.5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投資1800多萬元,為31個鄉鎮、66個行政村的近3000戶偏遠鄉村群眾解決了用電難題;投資1000多萬元,為104所農村寄宿制學校配備了標準竈具;
免費為3.3萬名女職工進行了健康體檢;城鎮職工和參保居民住院費報銷比例提高10%,分別達到65.7%和55.3%;爭取保障補助資金1.1億元,建設廉租住房12.9萬平方米,為1.2萬戶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難家庭發放租賃補貼2300多萬元;落實優惠政策,建設經濟適用住房8萬平方米。投資270多萬元,建成市縣城區水沖式公廁23座。全面落實就業扶持政策,全市城鎮新增就業1.6萬人,其中大中專畢業生4000多人。城鎮職工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失業、工傷、生育保險覆蓋面繼續擴大。提高城鄉低保、農村五保對象供養標準,累計發放低保金1.6億元、五保供養金1100多萬元、特困家庭冬季取暖補助520萬元。全面啟動村幹部養老保險,參保率達100%。全市用於辦實事的資金達到9億多元,受益群眾60多萬人。黨和政府的各項惠民政策全面落實,壹批事關群眾切身利益的突出問題得到有效解決。
——政府執行和落實能力進壹步提高。深入開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把積極應對金融危機與謀劃長遠發展緊密結合起來,在全國、全省發展大局中找定位、求突破,變壓力為動力,化危機為機遇。配合國家部委聯合調研組對支持張掖發展的重大問題進行深入調研,舉辦全國性的馬鈴薯、肉牛、設施葡萄產業發展高端研討,主動加強與國家和省上有關部門的匯報銜接,積極爭取國家政策和資金支持,使壹些過去想辦而沒有辦成的事變成了現實。深入開展“行政效能建設年”活動,采取政務督查、效能監察、人大代表和政協委員視察、季度督查通報、新聞媒體公示、現場觀摩評比等措施,加強對貫徹落實中央和省、市委保持經濟增長、改善民生保障政策措施的監督檢查,加強對“十大工程”、重點項目建設和省市承諾實事的督查考核,促進了政府執行力和落實力的全面提升。嚴格執行政府議事規則和相關工作程序,堅持重大決策集體討論、專家咨詢、合法性審查、新聞發布等制度,自覺接受市人大法律監督和市政協民主監督,認真聽取各民主黨派、社會各界的意見建議,政府科學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有了新進展。
在金融危機沖擊和經濟環境困難的形勢下,我們能夠取得這些成績實屬不易,這是全市上下深入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貫徹省委、省政府正確決策的結果,是市委堅強領導和市人大、市政協大力支持的結果,是全市各族人民團結奮鬥的結果,是社會各界人士關心支持的結果。在此,我代表市人民政府向各位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和廣大幹部群眾、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離退休老同誌、駐張部隊、武警官兵、公安幹警、中央和省屬駐張單位以及所有關心和支持張掖發展的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謝!
面對國內外經濟社會發展的新形勢,面對全市各族人民的新期待,我們也清醒地認識到,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中還存在不少困難和問題,政府工作還存在壹定的差距和薄弱環節,主要是:大項目、好項目接續不足,生產性投資規模偏小,經濟增長缺乏強勁的內生動力;經濟總量小、產業層次低、結構不合理的問題仍然突出,與周邊地區的發展差距在拉大,調整經濟結構、轉變發展方式任務緊迫;中心城市帶動能力不強,城鎮化進程緩慢,支撐農民持續增收的基礎不夠堅實,統籌城鄉發展難度較大;稅源結構單壹,財政收支矛盾突出,許多想辦、應辦的惠民實事難以付諸實施;機關作風建設還不完全適應加快發展的要求,政府效能建設還需進壹步加強。這些問題,我們必須高度重視,以對張掖發展負責、對張掖人民負責的態度和決心,采取有力措施認真加以解決,努力把張掖經濟社會發展推向更高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