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麽工作值得妳去“拼命”
最近看到不少為工作拼命的故事,很感慨。 先是25歲的普華永道上海辦事處初級審計員、交大女碩士潘潔因病毒性腦膜炎去世,她曾在微博中透露工作忙、無止境地加班等,她的過世引發了網友們過勞死的猜想。而後,以《生命日記》打動千萬人的海歸博士復旦大學青年教師、33歲的於娟,終於沒能躲過死亡的魔咒,悄然離世。 對於這些故事,人們最終都聚焦在如何關註生命、關註健康、關註幸福的問題。而我想說的是,在這些故事的背後,其實還蘊含著在如今這個動蕩的、競爭白熱化的市場環境中,年輕人如何理性地進行人生、職業規劃的問題。妳的勤奮學習和工作,都應該以明確的目標和正確的方向為前提,把眼前的努力置於整個職業規劃之中,也就是說妳的子彈有限,得學會省著點用,明智地用,高效地用。於娟對此有很深刻的反思:為了壹個不知道是不是自己人生目標的事情撲了命上去拼,不能不說是壹個傻子幹的傻事。得了病我才知道,人應該把快樂建立在可持續的長久人生目標上,而不應該只是去看短暫的名利權情。 人生要學會長跑。年輕人對於自己喜愛的行業,如果要逃避壓力,放棄奮鬥,或者找個理由說我就想平平凡凡過壹生,事實上並不可取,也很難做到。因為既然妳進入這個職場,不付出、不承受壓力,是不可能實現原定目標的,獲得哪怕是妳認為的普通人的生活。關鍵是如何設立這個目標,這個目標是自己設立的,還是別人為妳設立的,或者說是這個社會的標準為妳設立的。 如果這個目標設立得有問題,那麽這場人生的長跑就會以壹種慘烈的方式戛然而止。再看另外壹些悲劇。前段時間媒體連續披露了壹系列的白領、金領職業人士的非正常死亡:英國倫敦金融城前首席代表、現中國區負責人劉瑩自殺;在此之前,申銀萬國自營部投資經理、年僅33歲的趙立臣跳樓身亡;浦發銀行資金部副總因長期抑郁導致跳樓身亡;北大高材生、大成基金非在職研究員袁健因遭遇末尾淘汰制在試用期內被解聘,跳樓自殺,等等。 於娟這樣的海歸博士、潘傑這樣任職四大的白領,以及之前提到的不堪壓力而輕生的金融界人士,應該說如果以這個社會的價值評判標準來說,都堪稱優秀生的典型。可是,當他們正在步入別人看來金光燦爛的職業旅程時,最終卻跑不到期待中輝煌的終點。 年輕時,我們很容易就說,拼了!因為我們覺得我們有大把的時間和精力可以拿去拼,去揮霍。於娟在生死臨界點的時候認識到,其實她根本不用連續熬夜去應付那些考試,不用為了壹個不清楚的目標去完成給自己設定的壹項又壹項的任務,她甚至認為自己考的GT證書毫無價值。她說,我曾經試圖像圓圓三年搞定兩個學位壹樣,三年半同時搞定壹個挪威碩士、壹個復旦博士學位。然而博士始終並不是碩士,我拼命日夜兼程,最終沒有完成給自己設定的目標,自己惱怒得要死。現在想想就是拼命拼得累死,到頭來趕來趕去也只是早壹年畢業。可是,地球上哪個人會在乎我早壹年還是晚壹年博士畢業呢? 確實,在我們的周圍,有很多的年輕人在決定拼命之前,想的並不多,到底這樣的拼命要換來什麽。別人考研,我也考;別人考證,我也考;別人考公務員,我也考。反正趁著年輕,什麽考試都別落下。雖然我們常說,這個社會變化得太快,使妳根本無從思考,情急之下難免從眾,就怕趕不上趟。如果有幸已經趕上了頭班車,那就更得保持領先優勢,爭取永遠駛入快車道。但這輛車是否能帶著妳駛向自己想去的地方,這樣的車速可以保持多久,大家並沒有時間思考。 作為職場上的年輕人,有時候,不妨停下來,花壹些時間思考這些問題。比如:五年後,我將在哪裏?這是我真正需要的目標嗎?這個目標究竟給我帶來了什麽?我現在制定的目標,五年後還靠譜嗎?或許對壹個當前這飛速變化的時代,五年計劃對年輕人都可能會有些長,但思考這樣的問題,確實很有必要。當妳在埋頭苦幹,或者拼命努力工作之前,想壹想這些問題:妳決定了妳五年後在哪裏了嗎?妳五年後要過什麽樣的生活?五年後妳最希望看到自己在做什麽?接著,妳再對照目前的自己,妳現在正在做的事情價值在哪裏?現在走的每壹步對妳五年後產生什麽影響?妳今年的目標是什麽? 記得之前有個調查:有近八成的職場人願意拿自由換高薪,甚至還有52%的人願意用500萬來換自己的10年。這壹方面折射出如今職場年輕人壓力之大,但另壹方面,也說明大家對於工作的意義和價值沒有進行深度的思考。如果妳獲得高薪需要拼上妳的全部時間,如果妳加班只是為了加班費,如果妳熬夜只是為了獲得壹個證書,那麽妳得算壹下,這樣的拼命是否值得。妳要把正在努力的每壹步,放在妳的職業人生的長遠規劃中去考量它的價值,把每壹份努力都發揮出最高的效率,因為我們每個人都壹樣時間有限。 多年來,我堅持長跑,發現長跑不僅對身體健康有力,更有利於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