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泊梁山的第壹任頭領不是晁蓋,也不是宋江,而是壹個叫王倫的人。這人就是壹個窮秀才,沒本事不說,還心胸狹窄,妒忌賢能,林沖上山時沒少受他的酸氣。這種沒有格局的人怎麽可能hold住那壹百多個不吃素的人呢?毫不意外地,他死了。
02.
第二任頭領是晁蓋。上梁山之前,他是壹個愛交朋友的財主,為人仗義,與宋江交好。劫了生辰綱後逃上梁山,林沖殺了王倫後,與眾人將他奉為寨主。但宋江上了梁山之後,晁蓋的寨主當得十分尷尬,因為宋江仁義之名滿天下,梁山上的好漢們大都願意追隨他。
更何況,宋江在上山之前,做了很多梁山好漢的推薦人。
晁蓋為人耿直,單純。他並沒有因為宋江在梁山中的威望,而對宋江產生任何的妒忌之心,依然壹如既往把他當成心腹兄弟。
宋江上山之後,總是以山寨之主不可輕易下山為由,將晁蓋壹個人留在山上。而自己卻披掛上陣領兵打仗,屢立戰功,積累了越來越高的聲望。
晁蓋不得民心,還有壹個原因–他不夠仁義。
在智取生辰綱成功之後,白勝殺了個壹直盯著他看的官兵,遭到公孫勝和吳用的嚴厲譴責。晁蓋卻覺得殺壹個官兵沒什麽,即使這十幾個官兵都被殺掉,那也不是什麽大事情。這句話讓公孫勝和吳用覺得他不是壹個良主。
晁蓋這個人沒什麽心機,心胸也十分寬廣。不過雖然他不恨宋江,但也肯定是對眼前局勢有緊張感的。所以在打曾頭市的時候,他壹定要親自上陣,想為自己扳回壹成。卻不曾想會在這次戰役中會被史文恭的毒箭射中,毒發身亡。
03.
第三任頭領是宋江。宋江的仁義是出了名的,而且他十分善於用人。壹個善用人的仁義之人就適合當梁山的頭領嗎?我覺得不是。作為壹個頭領,真心誠意想眾人之所想才是最重要的。
宋江最開始只是鄆城縣的壹個小吏,做壹些寫寫文書的工作。晁蓋他們上山之後,曾屢屢邀請他上山聚義,但他都拒絕了。
宋江這個人心裏其實是有壹些抱負的,他想要為朝廷效力、報效國家。甚至在晁蓋派劉唐想要硬將他拉上山的時候,他卻十分生氣地說,他們是想要陷他於不義,所以宋江本來就是不願意成為壹個強盜的。
後來在官場吃盡苦頭之後,他終於答應上梁山,將梁山的旗幟改成“替天行道”,大行仁義之名。
但是讓壹個不願意做強盜的人去當強盜頭子,註定結局不會是圓滿的。宋江又是壹個不見棺材不落淚的人,不可能因為眾多人的想法而改變自己報效國家的夢想。所以梁山由他領導,必定悲劇。
03.
那麽最適合領導梁山的人應該是誰呢?
我覺得應該是盧俊義。
首先,盧俊義以前是奸臣童貫手下的大將軍,被其所害淪為庶民,所以他對朝廷的認識是很清晰的,因此他不會像宋江那樣對朝廷抱有幻想,不會勸說梁山好漢招安。
其二,盧俊義這個人十分忠誠仁義,不管發生任何事情,他都不會情緒化處理,所以他也不會像晁蓋那樣濫殺無辜。
其三,盧俊義以前是朝廷裏赫赫有名的大將軍,他的武功和聲望在天下都是非常出名的。這樣的人領導梁山,就相當於有壹個很強的靠山,是十分有安全感的。
雖然他暫時在梁山裏面沒有什麽民心,但那是因為人家以前跟他不熟,沒有見識過他的能力。梁山好漢都是看能力說話的,所以只要給他壹個機會,他完全可以讓梁山的人心服口服。
說到這裏,我突然覺得梁山最後的悲劇結局根本怪不了別人,只能怪梁山好漢們對宋江的盲目崇拜。
04.
其實縱觀全劇,我覺得宋江真的不適合做壹個頭領。首先他並沒有什麽武功,也沒什麽智慧,每次打仗的時候,都是吳用在幫他出謀劃策。
在梁山最重要的出路這個問題上,他獨斷專行。他自己覺得,只要能夠報效朝廷,名揚後世,哪怕眾兄弟陪他壹起死在皇帝的手裏也心甘情願,這是壹種極度自私的表現。
唯有晁蓋看透了他,在曾頭市打仗的前壹夜,晁蓋問阮氏三兄弟願不願意被朝廷招安,阮氏三雄說不願意。在他臨死前,他逼問宋江是否會帶梁山眾兄弟走上招安之路。宋江說不招安,又有何出路呢?
所以晁蓋死後,沒有將寨主的位子傳給宋江,而是立下斷箭之誓,說誰要是能夠殺了史文恭,就是下壹任的寨主。
而那個人正是盧俊義。
但是,梁山眾人只服宋江。他們對宋江的仁義盲目崇拜,卻沒有看到宋江自私的壹面,最後才導致了梁山的集體悲劇。
05.
我想對宋江提出的“如果不招安,眾人的出路在哪裏?”這個問題發表壹下自己的看法。
梁山好漢最好的出路就是繼續在山上當梁山好漢。因為當時奸臣當道,皇帝昏庸,朝廷是壹定去不得的。如果從良,又可能出現上山之前的處境。
所以他們最好就是像現在壹樣,在梁山上大口喝酒,大塊吃肉。頂著替天行道的大旗,行劫富濟貧之事。
宋江最擔心的是,這樣的話他們就永遠背上了賊寇之名。但實際上,他們應該知道,梁山好漢在百姓中口碑是十分不錯的,甚至已經成了壹種傳奇。
賊寇與否,並不是朝廷說了算,而是百姓說了算。他們完全可以繼續替天行道,在每個地方做好事的時候都留個名,等到有朝壹日朝廷想要剿滅他們的時候,他們就招兵買馬,改朝換代。
不過,前提是盧俊義當頭領。
畢竟最想擺脫賊寇之名的只有宋江壹個人而已,不然其他人就不可能那麽容易就上山了。大多數都是但求無愧於心,管他人如何評說的態度。
宋江做不到,他的偶像包袱太重了,而剛好他又是眾人盲目崇拜的人,所以悲劇結局也就順理成章了。
所以《水滸傳》告訴了我們壹個什麽樣的道理呢?
偶像包袱太重,自尊心太強,過於看重虛名頭銜以及盲目崇拜,這些都是害人害己的大缺點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