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大學的學習生活中,可以稱得上是壹次難忘的經歷,買課本就是其中之壹。
在中國留學多年,我從來沒有擔心過這個事情。到了美國後,事情突然變得復雜起來,不僅給我原有的教材觀念帶來了強烈的沖擊,在買書找書的過程中也大受打擊。
美國大學教材令人難忘的原因有三點:
第壹,教材數量多。大部分文科專業,每門課都會布置3-4本書,還有期刊論文、選編章節、報紙、網絡文章的復印件。第壹節課,教授就把這學期的課程計劃(教學大綱)發下來,內容包括每節課討論什麽,看什麽資料,作業是什麽,還有考核形式和評分標準等等。教授采取在課堂上組織專題討論的形式,每次圍繞壹個專題,課後由學生閱讀書籍和資料。壹些偏理科的課程教材會少壹些,但通常每壹本都很厚很重,妳絕對不想在背包裏放第二本。
學生拿到課程計劃後的第壹個任務就是買課本。大學第壹周,甚至第二周、第三周的主題基本都是圍繞著教材,校園或者機房裏都是匆匆忙忙找書的人。
不但老師不管買課本的事,系裏也不會組織團購,反而躲得遠遠的。妳永遠看不到壹捆捆的書堆在走廊的墻上。
在美國,教材的買賣完全市場化,學生可以有很多選擇,自己解決。系裏和教室的老師不幹預,不問問題。教學和管理都有明確的規定,所以不存在壟斷、代理和利益糾葛。即使教授自己的書被選入教材,也必須從外面的書店購買。
三四本書可能不算多,但妳不會只選壹門課吧?壹般要求全日制學生每學期選修3門以上課程。勤快的會上4-5門課,實在受不了了。非全日制的學生課程會少壹些,但是畢業時間會長壹些。壹學期3 ~ 4門課,加起來十幾到20本書,學生自己準備。
第二是書貴!壹般課本30 ~ 40塊錢,少於20塊錢的很少,40 ~ 50塊錢也很常見。我買過最貴的書是《教育統計學》,定價150美元,折合人民幣1300元。國內研究生三年的課本費用沒那麽多!
美國教材貴,不是因為匯率,而是真的貴。美國人也覺得貴,更何況是靠獎學金生活的中國學生。壹學期準備十幾本書,買教材,要600 ~ 700塊錢。
但是貴,有些教材真的很好。判斷壹本教材好壞很簡單,看幾遍再版就行了。市面上流行的,壹版再版的,絕對是好教材。
從另壹個角度來看,美國的高價教材充分體現了對知識產權和創作者的尊重,巨大的利益鼓勵教師積極創作和編寫更好的教材,有利於學術繁榮。
第三是書難買。如果不在乎錢的話,買書大概不難,但是為了省錢,我們會盡量減少超高的課本預算,省下生活費,然後我們會四處尋找更便宜的課本。
在美國買教材有六種方式,這個老留學生什麽都懂。渠道之壹是去校園中央書店購買。因為都是新書,所以這裏買書方便,但是有點貴。
第二個渠道是在私人書店買二手書。舊書俗稱二手書,即二手書。舊書根據新舊程度不同定價,最低的也只有1/3。所以每到開學季,民營書店門前都是車水馬龍。
第三個渠道是去網上書店買。網上有比實體書店更便宜的價格,妳可以找到更便宜的書。除了亞馬遜和巴恩斯&;高尚,網上有很多大大小小的書店,做新舊教材的生意。網上買書的缺點是要自己付郵費,要等1 ~ 2周。最糟糕的是拿到手後發現書還不如網上的照片好看。雖然可以退,但是需要的時間比較長。
第四個渠道是從學校圖書館借。美國大學圖書館藏書豐富,服務功能完善。只要妳能說出它們的名字,就沒有妳找不到的書。學生可憑卡免費借閱,時限最長3個月。通過圖書館找教材,如果妳夠快夠幸運,大概能“搶”到1 ~ 2本書。缺點是不能在本子上素描和記錄。畢竟不是自己的。如果它被損壞,妳將被罰款。
第五個渠道是借別人的拷貝。在大學的小鎮上有壹家專門的復印店。預定了當時買書的錢,或者用教輔在系裏的復印機上打印。不過我聽說美國有版權法:如果妳壹次復制超過書的四分之壹,可能會被起訴盜版。解決辦法是壹次抄幾章,多做幾次。
第六個渠道是從以前的同學那裏買。美國學生有課後賣書的習慣,除非自己喜歡的書會留下來。學期結束的時候,校園裏經常會有賣舊書的跳蚤市場,更多的信息會發到學生社區網站上。問題是,在新學期開始之前,由於不同的教授上課選擇的教材不同,大家壹般都不知道上課會用哪些教材。大多數情況下只能回賣給收藏書籍的二手書店,繼續被他們剝削。
最常見的購買教材的方式是以上六種渠道的結合。每個學生都有自己獨特的經歷和秘籍。最好的搭配方式是先去圖書館,再去網上找,或者去學校私立書店買二手書。買新書,或者用復印件湊合,實在不行。
總之,購買教材絕對是壹件需要智力、體力耐力和壹點運氣的苦差事。壹個有趣的現象是,妳會發現教室裏每個人都有不同版本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