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南京率先要求售樓處禁用“人臉識別” 不少樓盤已執行

南京率先要求售樓處禁用“人臉識別” 不少樓盤已執行

每經記者 吳若凡 每經編輯 魏文藝

由壹段“戴頭盔逛售樓處”視頻引發的“人臉識別系統是否會侵害客戶個人隱私”討論不斷發酵,甚至引了壹些地方政府部門的重視。

南京就率先向樓盤的人臉識別系統出手了。日前,南京市住房保障和房產局緊急通知,要求樓盤售樓處未經別人同意,不得拍攝來訪人員的面部信息。《每日經濟新聞(博客,微博)》記者從南京多家開發商處印證了該消息的真實性。

與此同時,有開發商向記者透露,繼南京之後,徐州市住房和城鄉建設局近日也向部分新開樓盤和續銷樓盤項目發出口頭通知,要求售樓處不得使用“人臉識別”系統。

58安居客房產研究院分院院長張波表示,售樓處安裝人臉識別系統,緣於“分銷模式”的鑒別。每當新樓盤上市時,房企壹方面會采取自營銷方式,另壹方面也找“分銷渠道”進行外部合作銷售。售樓處的人臉識別系統就是為了幫助房企判斷購房者是自然來訪客戶還是中介渠道客戶。但對於售樓處來說,通過采集人臉信息來鑒別客戶的高科技行為,並不代表著其本身就是合法的。

不少樓盤已開始執行新要求

“其實,上周南京市住房保障和房產局市場監督科就向壹些開發商打過招呼,並口頭通知,要求關閉和拆除安裝在售樓處的人臉識別攝像頭。”南京某樓盤開發商負責人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目前該規定的影響,無非就是售樓處的人臉識別系統不能再用了。

雖然記者在南京市住房保障和房產局官網上並未找到要求關閉和拆除安裝在售樓處的人臉識別攝像頭相關通知,不過,南京多家開發商向記者證實了該消息的真實性。據記者了解,目前已經有不少樓盤開始執行南京市住房保障和房產局的這壹新要求,即關閉或拆除售樓處安裝的“人臉識別”系統。

某頭部房企營銷總李然告訴記者,售樓處使用人臉識別系統,主要是為了進行客戶界定。因為大多樓盤都使用了經紀人和分銷模式,所以在歸納是誰的客戶上,需要壹定鑒別,只要進了售樓處,就做人臉識別的比對,防止“飛單”和重復計算客戶的來訪渠道。

“將人臉錄入系統,只是以便內部管理。采集的客戶人臉信息每壹個月會循環壹次,核心邏輯是錄入系統不能被重復錄入。”李然強調,這套系統不會對采集的數據作分析取樣,更多只是做比對。

對此張波認為,對於未獲得看房者允許、隱蔽性拍攝並用於商業目的,應該進行嚴格清查;或者采取在售樓處顯眼位置公示采集信息的行為,並征得看房者同意。否則就應該停止繼續對看房者拍攝的行為,因為這種行為涉嫌違法違規。

上海市海華永泰律師事務所徐曉明律師則告訴《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人臉信息不同於壹般的個人信息,也有別於普通的生物信息,屬於敏感個人信息。如果售樓處的視頻人像采集,把人臉和身份信息壹壹對應,則涉及侵犯隱私權的濫用。“壹旦被泄露或者被非法使用,將可能對當事人造成嚴重損害。”

對人臉識別技術亟須規範

人臉識別應用的場景越來越多,也意味著消費者在消費場所被無感“盜取”人臉信息的概率越來越高。而眾多隱私泄露事件背後,是壹個逐漸成型的“個人隱私盜賣”黑色產業鏈,給個人、企業乃至國家造成了巨大的安全威脅。

早在壹周之前,《每日經濟新聞》就曾以《售樓部人臉識別系統:抓到壹筆飛單就回本,渠道費之爭是最大癥結》為題,對各地售樓處存在的“未經允許用人臉識別系統采集客戶信息”這壹現象進行了調查報道,在業界引起較大反響。

“這壹過程中,最關鍵的是保證私人信息不被非法挪用,個人隱私壹旦出現了問題誰來擔責?”徐曉明律師認為,如果濫用人臉識別系統,萬壹造成相關信息泄露,可能會對公民的人身財產安全造成損失,因此應當制定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同時企業應當加強數據存儲和提高網絡防護安全。

張波表示,對於購房者來說,要建立起保護自身人臉信息的意識,或許在壹些場合,人臉信息被非法采集後並不會立刻對個人產生直接影響,但存在極大的隱患。對於售樓處來說,目的是通過人臉信息采集來鑒別客戶來源,但高科技並不代表其本身就合法。

記者註意到,今年10月21日發布的《個人信息保護法(草案)》征求意見稿,進壹步強調只有具有特定的目的和充分的必要性,方可處理敏感個人信息。而目前不少售樓處通過無感識別方式收集客戶的人臉信息顯然未向當事人進行單獨告知,也未征得當事人的明示同意,其識別人臉信息也不具有充分必要性和正當性,屬於違法收集個人信息行為。

同時,《網絡安全法》和《民法典》也明確,收集、使用個人信息,應當遵循合法、正當、必要的原則,應公開收集、使用規則,明示收集、使用信息的目的、方式和範圍,並經被收集者同意。今年10月1日開始實施的《信息安全技術個人信息安全規範》則進壹步明確,收集個人生物識別信息前,應單獨向個人信息主體告知收集、使用個人生物識別信息的目的、方式和範圍,以及存儲時間等規則,並征得個人信息主體的明示同意。

正如徐曉明律師所言,保護消費者權益,亟須對人臉識別技術作出規範,厘清應用的邊界和規範。同時,公眾也要加強個人隱私保護的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