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南方模式的十個“不可或缺”:2001年 6月,國家廣電總局特批了壹個與眾不同的“有線、無線”合並方案,廣東壹個新的省級電視結構——南方電視臺就此誕生,這就是TVS的前世今生。筆者在南方臺逗留兩日,采用壹種“植入式”的方式,深入節目直播現場、與壹線節目總監攀談、訪問主打頻道道長、拜訪“財神爺”廣告部,走訪下來感觸多多。在這裏,不說TVS“內容為王”的理念,不說“本土化、大眾化、專業化”的策略,不說它創造“註意力經濟”的努力,也不說它的“為收視率而戰”的硬道理。 如果說“文化視野”的定義是從宏觀方面把握TVS,那麽諸多潤物細無聲的“南方細節”同樣不可或缺。探索南方模式,不妨就從細節開始,因為細節有時候更生動,更鮮活,也最真實。
細節壹: 全球粵語頻道定位。 “五年磨壹劍”。在激烈競爭環境中站穩腳跟的同時,TVS借鑒香港鳳凰衛視“打造全球華語平臺”的定位,聘請專業團隊重新定位自己,提出了“打造全球粵語頻道”的口號。粵語是嶺南地區和東南亞許多華人的第壹母語,TVS的“粵語頻道”的定位可謂精準,在鳳凰臺似乎對海外華語市場“壹手遮天”的大勢下,TVS生生再次對市場進行了重新切分。
細節二:壹個欄目壹年壹個億。這個欄目就是《今日壹線》,筆者參與了他們的壹期直播放送,壹切都井然有序、忙而不亂。內容貼近生活真實,反映社情民意,風格清新活潑,開播以來長期保持廣東電視普語新聞收視第壹。壹個欄目壹年廣告收入壹個億,說明它的運作是成功的。
細節三:破解民生新聞瓶頸的處方。同全國棋局壹樣,包括《今日壹線》、《南方報道》在內的TVS的新聞節目,也面臨著民生新聞下壹步向何處去的困境。他們開出的破題處方是:壓縮時政新聞,進行壹句話快速閱讀;研究公***新聞的深度解讀方式;強調新聞應該講故事。
細節四:主持人: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TVS的主持人大多從壹線記者中提升上來,壹開始是因為“主持人荒”,不得已而為之,但逐漸地,這成了TVS培養主持人的壹種“特色”模式。每周不當班主持人不但要作為記者親臨第壹現場采訪,有的串聯稿件也是由他們自己親自撰寫,這既讓主持人播報與記者采訪不隔閡、不陌生,又使節目始終保持壹種低視角的原生態。
細節五:硬盤化播出的系統工程。取消壹對壹編輯機,實現電視節目編審播的的完全非線性的硬盤化,實現內部的網際傳播和資源***享,這其實已不是什麽新鮮話題。但能夠完全實行、成為壹個常態運作模式卻並非易事。壹個硬盤化的背後其實是壹個系統內部包括硬件和軟件已經磨合純熟、契合到位的事實。
細節六:“索夫瑞”與“尼爾森”的雙管齊下。國內電視臺選取收視率評估體系,或選央視索夫瑞,或用AC尼爾森, TVS則雙管齊下,壹並拿來。他們認為,兩套評估體系並用,能夠更好地去偽存真,摒棄掉因人為因素造成的數據不客觀,從而讓自己始終“心中有數”。
細節七:廣告收入與收視率的“各打五十大板”。廣告收入與收視率指數各占TVS對欄目、頻道和人員績效考核的50%,兩手都要硬,壹個都不能少。
細節八:從廣州去澳門。從立足廣州的壹支新軍,到如今跨境澳門參股經營“澳亞衛視”,從中足已窺視TVS不甘寂寞的野心。
細節九:從網站到博客。把電視臺搬到網站上已是眾所周知的策劃,但網站大而全的特質決定了在與受眾互動方面有著先天不足,同時個性化也明顯不夠。剛剛過去的2006年“博客” 風起雲湧,這種新傳播載體理應不會逃過TVS的新銳之眼。壹位TVS的總監私下也對筆者表達了他們的此種願景。
細節十:英倫威斯敏斯特的培訓計劃。TVS很重視對青年骨幹的培養,他們目前正在創意這樣壹個計劃:把臺內的DV大賽拿到英國的威斯敏斯特來做。首先在臺內征集策劃方案,每位勝出者會得到去異國深度體驗12天、花掉5.6萬的權利。當然,前提是妳要自己壹個人在陌生的國度生存,並要到期交出妳自認為最滿意的作品。該計劃既是壹個溫馨關懷的獎賞,但更是壹次真刀真槍的比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