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泥石流概況
2011 年 7 月 6 日 16 時 10 分,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理縣大範圍普降大雨,短時降雨量達 22. 9mm,導致理縣境內發生群發性泥石流地質災害。甲司口泥石流沖毀農田 150 畝、村機耕道 3km、橋梁2 座、轎車3 輛、貨車1 輛、吊車1 輛、龍門吊1 座、民房 1 棟,牛圈 2 座,牛 100 頭,1 人失蹤,壅塞體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造成甲司口電站閘首沖毀,致使 30 余名群眾被困。古爾溝鎮新橋村新橋溝發生泥石流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無人員傷亡。其他各鄉鎮也發生多處泥石流災害,均造成壹些損失,但無人員傷亡。
由於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汛前已提前緊密部署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縣國土資源局制定科學有效的應急預案,各鄉鎮、村組領導幹部及人民群眾科學防範、積極應對。克服了突發災害點多面廣、移動信號中斷、強降雨持續時間長等困難,組織受威脅群眾及中小學生 13900 人成功避險。
理縣位於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東南部,青藏高原東南緣,地貌類型為低中山—中山—高山—極高山,是典型的中高山峽谷區。境內群山連綿,峰巒重疊,海拔1422 ~ 5922m。地層巖性、地質構造及地形復雜,地貌類型多樣,歷來地質災害頻繁,災情嚴重。特別是 2008 年 “5·12”汶川地震以來,該區地質環境遭到嚴重破壞,引發了大量次生地質災害。
2 監測與應急避險
2. 1 排查、巡查與監測
理縣國土資源局十分重視地質災害日常的巡查與監測工作,逐個隱患點均嚴格落實防災責任人和監測人,負責隱患點日常的巡查與監測工作,逐點編制防災預案,向工作人員及群眾發放工作明白卡和避險明白卡。
7 月 5 日下午 16 時,理縣國土資源局接到省國土資源廳、州國土資源局和縣氣象局發布的關於未來 36 小時內有強降雨,地質災害預警等級為 IV 級的警報。理縣國土資源局值班人員立即通知縣、各鄉鎮有關部門及各電站,要求各鄉鎮加強各監測點的監測與巡查,做好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如有異常情況及時上報,務必確保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7 月 6 日下午 16 時 10 分,理縣境內普降大雨,不到半小時,多個鄉鎮負責人相繼來電,反映即將發生山洪泥石流災害。接到報告後,縣國土資源局立即啟動應急預案,並向上級報告。隨後縣委、縣政府和相關部門領導冒著生命危險迅速奔赴抗擊山洪泥石流第壹線。
圖 1 理縣甲司口溝泥石流
圖 2 理縣雜谷腦鎮打色爾溝泥石流
圖 3 蒲溪溝泥石流
2. 2 應急避險
災情發生後,各縣級領導按照早期制定的方案火速趕往所負責的災害點,開展搶險救災工作,組織受威脅的群眾進行轉移。同時奮力搶修被阻斷的 317 國道和 213國道,極力救援受困群眾。通過各級領導以及人民群眾的不懈努力,成功疏散和安全轉移雜谷腦河流域受威脅的 6400 余人、縣城受威脅的群眾和學生 5000 人、樸頭鄉受威脅2000 余人、蒲溪鄉色爾村受威脅100 余人、薛城鎮南溝村受威脅200 余人、甘堡鄉甘堡村板子溝組受威脅 200 余人,***計13900 余人。晚22 時25 分,在州、縣領導及各相關工作人員的連夜奮戰下,國道疏通,解救受困群眾 2030 名。
3 經驗與啟示
在這次抗擊山洪泥石流災害中,各級領導幹部、相關工作人員及廣大群眾不怕艱險,反應迅速,處置有力,成功轉移受威脅群眾和學生 13900 人,將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降到最低程度,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主要得益於以下幾方面:
各級領導高度重視。壹是成立了理縣地質災害防治工作領導小組,提前召開了全縣國土資源暨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會議,對汛期地質災害防治工作做了具體安排,層層簽訂了防治目標責任書,防災責任落實到鄉鎮、村組及隱患點監測人,建立了以駐地官兵、民兵為主的搶險應急隊伍,健全了縣、鄉鎮、村、組四級群測群防體系。二是編制完成並實施了切實可行的地質災害防禦預案與應急預案,對全縣各隱患點安排專人監測,針對各點編制應急預案。三是出臺了隱患點排查通知等相關文件,汛前進行隱患點排查工作。四是為地質災害防治工作提供了充足的經費保障。
各項防治措施落實有力。壹是夯實工作責任。防治工作實行屬地化管理,各鄉鎮人民政府對轄區內的安全防治工作負總責,鄉鎮長為第壹責任人。縣國土資源局是地質災害防治工作的主管部門。在這次抗擊山洪泥石流過程中,縣、鄉鎮、村組、監測點工作開展得井然有序,為同時開展多處山洪泥石流提供了堅實有力的保障。二是加大宣傳力度。縣國土資源局每年適時邀請地質專家采取多種形式深入田邊地頭和老百姓面對面交流。同時加大對防治管理人員、監測人員進行 《地質災害防治條例》及相關專業知識的集中培訓,把宣傳重點放在農村和鄉鎮,利用有線電視、廣播、專刊、手機等各種宣傳手段向群眾宣傳、傳授防災避險的基本方法,增強群眾防災減災意識和自救能力。三是加強監測預警。全縣各災害隱患點防治責任都落實到監測人,實行動態監測和群測群防,隨時掌握隱患點的變化趨勢,準確捕捉災害發生的前兆信息,及時做出預警預報,最大限度地減少地質災害造成的損失。四是進壹步鞏固和完善群測群防體系,落實了縣、鄉鎮、村、監測點四級責任制,強化督導檢查,確保責任主體到位、工作措施到位,健全了地質災害防治制度和工作機制,對隱患點周圍群眾發放“兩卡”,鞏固和完善了縣、鄉、村、組四級群測群防網絡。
各個重點嚴格管理。主要表現在: 以泥石流、滑坡、崩塌為重點; 以預防、避讓為重點; 以群測群防、群專結合為重點; 以人口密集區和重點建設工程為重點;以最大限度地減少生命財產損失為重點。在明確重點基礎上,科學劃分危險區,準確判斷險情,編制合理防治方案,明確防治責任。對威脅 30 人以上隱患點,制定“防、搶、撤”方案。認真開展災害排查工作,嚴格執行汛期值班、險情巡查和災情速報制度。加大與氣象、廣播電視等部門配合力度,開展汛期地質災害預警預報。
地質災害治理工程初見成效。“5·12”地震後,理縣國土資源局高度重視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項目,采取領導片區負責制,加強對地質災害治理工程項目的協調、管理、監督,確保了治理工程的質量和進度。理縣 “壹顆印泥石流治理項目”在“7·6”強降雨中起到了戰鬥堡壘作用,泥石流將剛建成的三道壩淤滿後溢出,減緩了泥石流進程,為受威脅群眾的安全轉移贏得了寶貴的時間。剛建成的 “通化鄉甘溪溝口泥石流治理”、“桃坪鄉曾頭溝泥石流治理”等地質災害治理項目在此次防災工作中也都發揮了重要作用,初見治理成效,確保了理縣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本節基礎資料由四川省國土資源廳提供 責任編輯 莊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