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古時候的人怎麽旅遊?除了文人騷客有錢人旅遊,普通人也旅遊麽?

古時候的人怎麽旅遊?除了文人騷客有錢人旅遊,普通人也旅遊麽?

古人說,讀萬卷書,行萬裏路。可見,古人是把旅遊與讀書放在同樣重要的位置上的,是把旅遊也當作開闊眼界、增長見識的重要途徑的。旅遊能增長學問。酈道元為了寫《水經註》,先後兩次隨北魏孝文帝出遊,歷時兩年,行程萬裏,不僅考察了沿途的山山水水,所到之處,還拜訪許多耆老宿紳,參觀許多歷史遺跡,使他大開眼界,頭腦裏充實了大量前所未聞的新鮮材料,為他日後撰寫《水經註》奠定了堅實的基礎。徐霞客若不是遊遍中國,哪有洋洋60萬言的《徐霞客遊記》?古人與旅遊,留下了許多佳話。像東晉的王子猷,在山陰的時候,夜裏忽然想起在剡溪的好朋友戴逵,於是連夜去訪,乘舟壹夜而至,到了朋友家門卻掉頭返回。別人問他,他說,我乘興而來,今興盡而返回,有何不可?“竹林七賢”之壹的劉伶,常乘鹿車,攜酒出遊,使人荷鍤相隨,曰“死便埋我”,何其達觀灑脫,放浪形骸。有人問唐人鄭綮有無新作,他說“詩思在灞橋風雪中驢子上,此處何以得之?”李賀也有類似經歷,偶有所得,即投入隨行的錦囊中。有人出遊是為了避亂求生,有人出遊是為了快意人生,前者如杜甫顛沛流離,後者如李白仗劍去國辭親遠遊。李白動輒“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弄扁舟”,“五嶽尋仙不辭遠,壹生好入名山遊”,這才有了壹首首膾炙人口的好詩。有人遊是因為謫貶,如蘇東坡。如果蘇東坡終老京城,我們文學寶庫裏,就少了多少輝煌燦爛的宦遊詩啊。公元前126年,年僅20歲的司馬遷為了寫《史記》,不僅翻閱了大量的歷史著作,還開始了他壯遊江淮的學術活動。司馬遷結束了旅遊之舉返回長安,才為後人留下被稱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的《史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