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關於歷史上的三段式射擊法

關於歷史上的三段式射擊法

明初著名將領沐英發明的三行火銃戰法比普魯士國王菲特列二世經過長期鉆研,發明的與之類似的三線戰法,要早了上百年.

中國人在發明火藥之後,並不僅僅用它制作鞭炮,經過上百年的演化改進,明代時候朱元璋的軍隊中已經開始大規模使用火器,包括火炮和火銃等,這壹時期朱元璋的手下湧現出了壹大批善於使用火器作戰的將領。這些將領中的佼佼者就是鄧愈和沐英。

鄧愈是偏好使用火器的,在洪都保衛戰中,他的部下就曾經使用火器重創過陳友諒的軍隊,但朱元璋時代,對火器戰術的運用達到登峰造極程度的,卻並不是他,而是沐英。

沐英創造出了他獨特的火器戰法。

沐英時代的雲南決不是我們今天看到的所謂春城和旅遊勝地,實際上,當時的雲南還是壹片蠻荒之地,少數民族眾多,且以造反為日常主要活動項目,雲南之地少平原,騎兵沒有多大作用,大部分的軍事行動要靠步兵,本來毫無組織的少數民族應該不是訓練有素的明朝步兵的對手,可偏偏當地有壹種特產,而這種特產又是少數民族喜聞樂見,並極其樂於使用的。

這種特產就是大象。

話說大象這種動物,身高體胖皮厚,雖不惹事但也不好惹,連山中王老虎見了也要給它三分面子,當年象牙也沒現在這麽值錢,所以大象數量很多。當地少數民族造反時,總喜歡使用這種當地特產。

明軍騎馬,反軍騎大象,這仗怎麽打?

克制大象的方法還是有的,那就是火器,火銃和火炮不但能夠有效打擊大象,在開槍時發出的響聲還能起到威嚇的作用。事實上,這也是當年明軍唯壹可以克制大象軍團的方法。

但事實總是不如人意,沐英時代所使用的火銃是洪武火銃,這種火銃射程不遠,且每次發射後都需要換黑火藥和鉛子,無法形成持續的殺傷力,發射火銃的士兵往往射完第壹發子彈後就會被大象踩死,這種賠本買賣沐英是不會做的。

在經過無數次失敗和思考後,沐英終於創造出了壹種先進且足以克制大象的火器戰法。

這種戰法根據敵軍大象兵打前陣的特點,將火銃兵列隊為三行,發現敵象兵前進後,第壹行首先發射火銃,然後第二行、第三行繼續發射,在二三行發射時,第壹列就可以從容裝好子彈,形成完備而持續的強大火力(置火銃為三行,列陣中。。。前行退後,次行繼之;又不退,次行退後,三行繼之)。

這種開創性的戰術克服了當時火銃的局限性,三行輪流開火,沒有絲毫停歇,足以將任何敢於來犯之敵人(包括大象)打成漏鬥。

正是憑借著這種戰法,沐英徹底平定了雲南境內的叛亂,這種戰法由於其使用的地域性,並沒有在明軍中廣泛流傳,但這並不能否定其在軍事史上的偉大意義。

在沐英發明三行火銃戰法的百年之後,普魯士國王菲特列二世經過長期鉆研,發明了與之類似的三線戰法,其排兵布陣方法與沐英如出壹轍,後來,他憑借著這壹戰法稱雄歐洲。

當然,這位普魯士國王認為自己才是三線戰術當之無愧的首創者,如果此事發生在發明權和知識產權制度十分清晰的今天,我們是很有理由向這位國王收取專利權使用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