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心理學而言,人類很多特性的分布都有規律可循:聖人和惡徒各只占2%左右,中間水平的占95%,也就是說絕大多數的人都不是“壞人”。所以,和陌生人交談,碰到正常人的概率遠大於碰到壹個壞蛋。而和正常的陌生人交談,是我們獲取信息、反饋觀念、構建互信、融洽感情的關鍵途徑,任何朋友的交往,初次見面都是陌生的。
那麽,我們應該如何與人交往呢? 二、新課學習 (壹)、案例分析
“同學,請問現在幾點了?”本月某日晚,在五邑大學校園內,大壹學生小菊剛走出女生宿舍,便有壹個背著大書包的男生過來問時間。 小菊從包裏拿出手機壹看,“6點32分”。
“哦,這麽晚了。”男生看來很焦急,“同學,是這樣的。我是上海復旦大學的學生,和父親來這裏探親,誰知在車站走失了,我的錢包也被偷走了。想來妳們學校找同學,他卻回了家。這是我的學生證,幸好我把它放在書包內袋裏,才沒被偷。”男生把他的學生證在小菊面前晃了壹眼,便懇切地說,“現在也不知道我爸在哪。想跟他聯系,手機卻沒電了。“能不能借用壹下妳的手機?”討論點
小菊半信半疑地將手機遞給該男生,男生換上自己的手機卡打通了電話,聽得出來,對方也很著急,交代著兒子要隨時保持聯系,到了新會某某地方再打電話聯系。男生打完電話後,更是壹臉的焦急不安,“同學,真不好意思。我爸也正在找我,我要去新會找他。能不能借妳手機?壹找到爸爸,我壹定即刻送回手機。”見小菊猶猶豫豫,便遞上自己的手機,“我可以拿它作抵押,要是妳不信,這學生證也可以留在這。”小菊見他壹副真誠的樣子,又是名牌大學的學生,且有學生證作為抵押,便同意了。
結局可想而知,學生證是假的,手機也是假的。小菊等了兩天,壹點消息都沒有,拿那人的手機去鑒定,發現竟是改造後的模型手機,才發覺自己受騙了。
分析: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交往意識逐漸增強。而青少年正處於有壹定獨立意識但又不太成熟,渴望社交而又不太會交往的年齡段。尤其是對陌生人的交往尺度把握不好。比如,有的同學感到緊張,因而拘謹、放不開;有的同學缺少防範心理而導致過於熱情,甚至輕信對方。小菊同學情況的出現,就說明這個年齡的青少年心理上還不夠成熟。
討論:假如妳是小菊,妳會怎麽辦?(心理透視,可以請兩位同學來扮演上面的情景)
有些同學看到這些情況的出現之後,對交往的問題就非常敏感,緊張兮兮,草木皆兵,拒絕交往,這樣也不對。雖然存在極少數的壞人,這些害群之馬破壞力量大,造成的危害也大,往往利用交往的機會尋找可乘之機,達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因此,我們在跟不了解不認識的陌生人交往,就必須保持分寸,絕不可輕信,更不能放松警惕、壹定要有防範意識。學生可以列舉具體的做法,例如網絡交友要怎麽樣註意防範
比如,不要向陌生人談論自己的過去,談論自己的弱點,談論自己的家庭,談論自己父母的職業;不要告訴對方自己的家庭電話和住址,絕對不能帶陌生人到自己的家中做客,也不要接受對方的饋贈;不與他在妳不熟悉的僻靜處交往,更不能與他壹同去他要去的地方,或者他的家。 指點迷津:與陌生人交往,第壹要堅持防範意識,首先是心理上的防範,做到內緊外松。(這樣做是成熟的表現,不是我們冷漠,也不是世故) 送妳壹句話: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二)與陌生人交往,保持必要的人際距離。
人與人之間實際存在著看不見的界限,這就是個人領域的意識。壹般來說,人際交往中空間距離可以分以下四種:
1.親密距離。親密距離在45厘米以內,屬於私下情境,多用於情侶或夫妻間,也可以用於父母與子女之間或知心朋友間。兩位成年男子間壹般不采用此距離,但兩位女性知己間往往喜歡以這種距離交往。親密距離屬於很敏感的領域,交往時要特別註意,不要輕易地采用親密距離。
2.私人距離。私人距離壹般在45厘米到120厘米之間,表現為伸手可以握到對方的手,但不易接觸到對方的身體,這壹距離對討論個人問題是很合適的,壹般的朋友交談多采用這壹距離。
3.社交距離。社交距離大約在120厘米到360厘米之間,屬於禮節上較正式的交往關系。辦公室裏的工作人員多采用這種距離交談,在小型招待會上,與沒有過多交往的人打招呼可采用此距離。壹般與陌生人采取此距離。如果超越此距離,會給對方造成壹定的壓迫感 4.公***距離。公***距離指大於360厘米的空間距離,壹般適用於演講者與聽眾,對人們極為生硬的交談以及非正式的場合。
小結人們之間的交往,選擇和保持合適的距離是極為重要的。人際交往是壹個過程,是壹個相互了解,相互深入,逐漸暴露的過程。與陌生人交往要大方有禮,保持距離。通過幾次謹慎而又有分寸的交往,妳就對對方有壹個大概的了解,以決定自己是否真有必要和對方進壹步交往。
(三)自信勇敢,克服羞怯心理。
在人際交往的過程當中,絕大多數人會有壹種情緒體驗——羞怯(害羞和膽怯)。這是壹種普遍的現象,但是,過分的羞怯,甚至與自卑感聯系在壹起,就會嚴重防礙人際交往。
壹方面,羞怯感使妳很難與陌生人交往;另壹方面,也使妳不能清楚、充分地表達自己的見解。
例子:角色扮演,陌生人向學生推銷產品,學生表現出來的羞怯心理
通常有羞怯心理的學生,表現為講話時臉紅心跳,手足無措;做事時退縮慌張,無從下手。比如,壹站在陌生人面前,就感到心理上有壹種無形的壓力,似乎自己正在被人審視,不敢迎視對方的目光,交談時面紅耳赤,虛汗直冒,語無倫次。
壹般來說,羞怯心理的形成,大致分以下幾種情況:
1、由自卑引起的自卑性羞怯。自卑是壹種性格缺陷,是壹種嚴重的交往心理疾病,表現為個人對自己的能力和品質作出偏低的評價。很顯然,這裏的自卑性羞怯就是由於個人對自己的不肯定(即,否定),對自己的太沒信心而引起的。試想,壹個人在社會交往中被自卑所束縛,自己明明可以,卻認為自己不可以,不敢表現,就必然表現出明顯的羞怯行為。這種羞怯往往源於早期的不良經驗,包括由生理或心理引起的痛苦經歷。由於自卑性心理的產生,自卑性羞怯便會不可避免地產生。
2、敏感性羞怯。這種羞怯的特點就是對自己的言行後果,對別人如何評價自己的言行特別敏感,生怕在別人面前失態出醜。他們和周圍人在壹起會不自在,而越是不自在,越是害怕,就越在別人面前感到緊張,羞怯的行為便產生了。這就是敏感性羞怯。這種羞怯的產生,大抵便是由於太好自我,太註重外表所形成的。壹般與異性交往就會出現這種類型的羞怯。
3、挫折性羞怯。挫折人人有之。有的人在交往中遇到挫折後,可以自己爬起來;而有的人在交往中遇到挫折後,不能正確對待,在心裏面形成退縮的負面情緒。比如,主動和某人交談遇到冷應尷尬,以後便不敢與人主動交談;又比如,在公眾場合發表演說,遇到冷場,以後便在類似這種場面下閉嘴少說話。如果壹定要主動攀談,演講,就緊張得不得了。
克服羞怯心理,自信勇敢地和陌生人交往,關鍵在於建立起成功交往的信心。黑格爾說:“人應尊重他自己,並應自視能配得上最高尚的東西。”充滿信心的交往,才能在精神上和肌肉上都有所放松,從而顯得自若,沈著鎮定。心理的鎮定,自然會使人的自主神經系統安寧下來,對面部和舉止的適當反應都能起到良好的反饋作用。下面來介紹幾種方法:
1、認識平衡法。羞怯大多由自卑等心理不平衡狀況所致。由於自卑而導致膽怯時,可以在內心進行認識的自我平衡,不要對自己作否定。相反,多想想如何去糾正別人的錯誤。
2、模仿法。經常註意觀察和模仿壹些泰然自若、善於交際、活潑開朗的人的言談、舉止、風度,對照自己的弱點加以克服。並可以根據自己的氣質形成自己的風格。持之以恒,長久以後,相信便可以克服羞怯心理。可以通過壹些媒體小平節目或者辯論節目。
3、氣氛轉換法。在與他人交往時,可能由於某些難以啟齒的原因引起心情緊張、臉上發熱。這時可以迅速轉換話題,使氣氛得到緩和。
4、松弛訓練方法。當心理感到緊張,心跳過快的時候,可以轉換壹下視線,變換壹下姿勢,說兩句寒暄之類的話,這樣可以克服心情上的緊張。例如,壹些大型運動會上,不少運動員們在做某些動作前,嘴裏會默念壹些話。雖然不知道他們在說些啥,但運動心理學家們普遍認為,他念啥詞是次要的,重要的是通過這種形式控制意念和穩定情緒。
情景表演:自信勇敢交往 分析:
1.培養健康的交往意識,交往要自然大方。
2.充分利用集體活動,有意識地在更廣泛的人際範圍內進行交往。(班集體、聚會) 3.對於網絡上的陌生人,要努力把註意力轉移到現實生活中來。用真誠的態度獲得他人的友誼。
4.與陌生人交往,要多欣賞對方的優點,少指責對方的缺點。
心理學家提出的皮格馬利翁效應現象,指的是妳對某個人的成見會影響它的行為朝印證妳的成見的方向發展。人有許多面,妳強化她的那壹面,她就往那壹面發展。利用這壹原理,我們與陌生人交往的時候,要多給予贊揚、少批評指責,在言談中自然把善意的信息傳給對方,那麽她也會心情愉快並願意在妳面前做的更好。
自信勇敢,從自己做起,建立人際關系的良性循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