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作品《長相知》中展現出昆曲中哪種唱腔的特點?

作品《長相知》中展現出昆曲中哪種唱腔的特點?

長相知》是近現代不可多得的優秀中國古詩詞歌曲,歌詞是出自漢樂府《饒歌十八曲》之壹《上邪》的壹首情歌,詩雖簡短卻直抒胸臆地表達了壹位打破古代束縛的女性對愛情的忠貞與向往。著名作曲家石夫先生為這首詩作曲,壹串串音符為文字註入了鮮活的血液,壹位執著追求愛情的古代女性形象躍然而出。在眾多演唱版本中,筆者選取吳碧霞在北京獨唱音樂會時的現場演繹版本,分析《長相知》的音樂分析及演唱處理,以期更深刻地理解這首優秀的作品。

關鍵詞:歌詞 旋律 伴奏 演唱

壹、熱烈奔放的歌詞

“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滾滾,夏雨雪,天地合,乃敢與君絕。長相知,長相知,長相知”。

《長相知》的歌詞來源於《饒歌十八曲》之壹《上邪》,是壹首以女性的視角寫下的情詩。詩中:“上邪”的“上”指天,“邪”是語氣助詞,可譯為“啊”,“相知”即為相親相愛,“長”指永遠,“絕衰”為衰絕,“雨”此處為動詞,譯作“下”。

譯文即為:天啊!我想和妳相親相愛,永遠不衰絕。除非高山沒有了山峰,江水幹枯衰竭,寒冬雷雨震震,夏日大雪紛飛,天與地都合並在壹起,我才會和妳分離。長相知,長相知,長相知。

整首詩雖然簡短但情感熱烈奔放,從壹開始的呼天起誓:欲永遠與他相親相愛,到用各種反自然現象以表決心。詩詞直抒胸臆地表達壹位古代女性對愛情的絕對忠貞與熱烈追求,完全與古代被道德思想束縛住的女性形象背道而馳。

二、古典悠揚的旋律

《長相知》由著名作曲家石夫譜曲,作品運用中國傳統五聲調式中的C羽調式,使用交替出現的4/4和2/4節拍。整首作品旋律悠揚動聽,情感豐富。不僅如此,石夫先生還在創作時借鑒了中國古典戲劇藝術:昆曲,使作品充滿古典韻味。

“上邪”二字的樂句體現了《長相知》中典型的旋律特點:多裝飾音、多附點音符、樂句末多長音。(見譜例1)正是因為旋律帶有這三個特點,從而使旋律變得更為古樸悠揚。

如譜例1所示,旋律中有大量的顫音、前倚音等裝飾音,這些裝飾音讓旋律線條更加柔和、婉轉,其中旋律中多次出現顫音和倚音連續使用,讓聽眾雖壹曲未罷卻已夢回漢代。旋律中的附點和長音使作品更具有昆曲中悠揚徐緩、圓潤柔美的特點,給人以余音繞梁三日不絕之感。不僅如此,旋律中的休止符也給作品增色不少。“知”字後的壹處十六分音符休止給後面的拖腔起了烘托作用,拖腔運用昆曲的唱腔技巧演唱,使之更像女主人公對愛人的壹句深深的嘆息,極具美感。

石夫在描繪“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幾種反自然現象時(見譜例2)。

連續四次使用前八後十六音符作為樂句的開始,將重音放置“山”“江”“冬”“夏”上,且每個樂句後的旋律都為下行旋律,使得旋律不僅有宣誓的決絕,更給人壹種訴說感,十分契合詩中女主人公對天起誓的情緒。

最後壹個樂句“長相知,長相知,長相知”,歌詞雖是相同但是旋律完全不同,第壹個“長相知啊”運用下行旋律,且在長相知後加了壹個“啊”,這壹句是壹個女人為愛起誓後心力憔悴的壹聲嘆息,這壹聲嘆息裏有她對愛的訴說,也對著現實的無奈。第二個“長相知”的旋律都在中聲區,旋律的走向是前下後上,仿佛在向聽眾訴說著:固然現實中有諸多無奈,但她依然對愛情的保留心中最初的那壹份堅定。第三個“長相知”旋律向上,且在“知”時有漸慢處理,這壹句則充斥著壹個女人對愛情的憧憬與向往。作品的結尾運用三個旋律不同的“長相知”將女主人公內心的情緒變化描繪得惟妙惟肖。

三、相輔相成的鋼琴伴奏

伴奏在歌曲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長相知》是由何新蓀配伴奏。作品的伴奏采用雙音伴奏,左手伴奏使用八度音程和簡單的和弦進行鋪墊,右手既有保留旋律部分的進行也有音程伴奏,但不論是左手的低音伴奏還是右手的旋律伴奏,整首作品都是采用柱式和弦進行伴奏。歌曲伴奏壹響起,就仿佛在聽眾耳畔緩緩敲擊著鐘磬,古樸而悠揚,與歌者吟唱的旋律相輔相成,讓我們置身古代。

四、吳碧霞演唱《長相知》時的細節處理

首先,吳碧霞在這首作品的演唱中,精心安排了氣口與停頓的位置。在演唱古詩詞歌曲時找準氣口是至關重要的,因為中國傳統詩詞有它的韻律,在演唱時胡亂換氣不僅會打破詩詞本身的韻律,而且會造成詩詞表達意義的偏差,是非常不當的演唱行為。吳碧霞在演唱中就做了正確的示範。例如:作品的第三小節“上邪”在“邪”後換氣,再唱後面的拖腔。再談停頓,吳碧霞在處理作品時的精準細膩,讓壹處簡單的停頓都魅力十足。樂句“冬雷震震”(見譜例2)中第四個音後有壹處短暫的停頓處理,此處並不是壹個氣口,而是吳碧霞對作品的細節處理,使旋律十分具有古典戲劇韻味。《長相知》這首音樂作品是石夫借鑒昆曲藝術特色創作而成,而在此處吳碧霞也運用這壹恰到好處的停頓詮釋出濃濃的古韻,增添了旋律的美感。

其次,吳碧霞演唱時中對作品進行了二度創作。在《長相知》中裝飾音在歌曲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影響作用,而在吳碧霞的現場演繹中,除了譜面標識出來的裝飾音外,還增加了壹些裝飾音,讓樂句更加動人心弦。在作品第四小節(見譜例1)中,大切分節奏型中的c和b,吳碧霞演唱時在c和b中加入了前倚音和顫音進行裝飾。旋律中連續使用四個裝飾音將第四小節中無歌詞的吟唱變得韻味十足,豐富音樂的旋律性,更將聽眾壹下就帶入情境中。

最後,吳碧霞極具表現力的舞臺表演更為準確詮釋了《長相知》的藝術魅力。“演唱”既要演也要唱,唱不能脫離演,演更不能脫離唱,所以現場的舞臺表現是不容忽視的。吳碧霞演唱《長相知》時,身著刺繡長裙,頭戴流蘇簪子,眉宇清然傲然佇立,讓觀眾未聞其聲先臨其境。鋼琴前奏響起,宛若敲擊鐘磬,聲音悠揚,吳碧霞雙手上下交疊至胸前做拜神狀,呼天起誓:“上邪!我欲與君相知,長命無絕衰”。之後眼神變得堅定,眼睛望向遠方,似看盡天下景色,唱道:“除非山無陵,江水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我才會與妳分離”。演唱作品時吳碧霞眉目含情,用簡單的肢體語言表現壹位古代女性對愛情的真誠告白,使得歌曲富有表現力又不失內斂含蓄之古典美。

我們要多多學習吳碧霞在演唱作品時的細膩而又準確的細節處理,但在演唱時需要註意:對旋律的處理不能脫離譜面。所謂演唱就是將壹個個固定的音符演繹成唯美流動的旋律,但這種演繹看似簡單卻深有門道。在演唱中對旋律進行處理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尊重譜例,應深入了解作品所要描繪的意境,需表達的情感,將譜面上所標註的處理方式運用好了之後,再慎重添加自己的處理方式,以更好的演繹作品,唱出專屬自己的韻味。

五、結語

《長相知》具有鮮明的音樂特征,是中國近現代不可多得的優秀古詩詞歌曲。石夫先生運用其高深的寫作技巧將中國古典戲劇藝術與現代音樂融合,用舒緩動聽的旋律、淳樸古雅的伴奏將文學與音樂融合。而吳碧霞用黃鶯出谷般的歌聲,成熟的舞臺表現力將歌曲中勇敢追求愛情的古代女性形象演繹出來。我們應多學習此類優秀的作品,鍛煉自己的鑒賞能力、演唱能力、表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