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當時老百姓以為袁崇煥投敵了,導致皇太極攻入京城,最後導致老百姓流離失所。
袁崇煥作為抗清名將,是壹位爭議較大的人物,被處死後明朝百姓爭相搶食其肉,而到了清乾隆時期,卻又受到了乾隆皇帝的贊賞。評價歷來褒貶不壹。明朝的百姓十分厭惡袁崇煥有以下幾種原因:
1、擅殺毛文龍
毛文龍是明朝任命的東江總兵,不論是軍事素質,還是戰略才能在當時都是壹等壹的大將,他防守明朝北部,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破壞後金的後方,使其無法安心作戰。
卻因為袁崇煥的嫉才妒能,被袁崇煥殺了,從此明朝的北邊防線毀於壹旦,毛文龍死後,後金消除後顧之憂,第二年就率軍深入京畿壹帶,釀成“己巳之變”。
2、自毀長城的袁崇煥
明朝晚期軍隊的三大主力分別是:袁崇煥的關寧軍,毛文龍的軍隊,朝鮮軍。毛文龍的軍隊和朝鮮軍卻毀在袁崇煥的手上。在崇禎七年,努爾哈赤攻打朝鮮軍,袁崇煥沒有及時救助,等到朝鮮軍都投降了才發兵救助。之後更是以毛文龍不聽指揮為借口,將其殺之。
3、老百姓受戰亂之苦
第壹次寧遠戰役時,清朝大軍壓境。袁崇煥雖然打退了清軍,但是清軍在北京周邊仍燒殺搶掠,百姓苦不堪言,深受其害。
軼事典故:
關寧鐵騎
關寧鐵騎據說是壹支由孫承宗和袁崇煥組織並訓練的壹支可以與後金軍八旗騎兵抗衡的隊伍。但史料裏卻沒有袁崇煥關於關寧鐵騎的記載,即便是梁啟超的《袁崇煥傳》和金庸作的《袁崇煥評傳》也對關寧鐵騎只字未提。
而吳偉業在清順治九年成書的《綏寇紀略》提到“關寧鐵騎”卻是祖大壽的家將祖寬和堂弟祖大樂入關所帶的軍隊,這支部隊的編制有夷人的成分。據《明季北略》記載,祖大壽收降夾在遼東與中國之間的夷人,組成了壹支能騎擅射的軍隊。
《明史》裏提到的“關門鐵騎”就是《綏寇紀略》說的“關寧鐵騎”,但這支部隊當時是用來清剿河南流寇的,與袁崇煥擊退後金軍所用的騎兵部隊是兩碼事。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袁崇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