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2月,余西曲經余介紹,加入中國* * *產黨。入黨後不久,他成為永平鄉(現永新村)的支部書記。在上級黨組織的領導下,堅持抗日民族統壹戰線,熟練地同各種反動勢力作鬥爭,灰頭土臉地出現,共同組織了京平隊,掌握了村裏的武裝。組織群眾興修水利,生產救荒,互助互濟,使農民受益,同時使黨組織得到鞏固和發展。黨在群眾中的影響日益擴大,革命地位不斷鞏固,使永平鄉黨支部成為潮成饒平原革命活動的重要轉折點。
1948年8月,於西渠任潮城饒平原縣委副書記。這壹時期,他努力恢復和發展黨的文化教育陣地,建立新的革命轉折點,發展地下民兵組織,開辟平原和山區交通線,積極發動群眾參軍、借槍、籌糧,為山區主力部隊運送部隊、武裝、給養做了大量工作。經過他的努力,楊這個閩粵邊著名的海賊拋棄了黑暗,轉而投身革命。汕頭市警察局警察訓練所中隊長卓吉吉率隊(87炮)起義,震驚了整個潮汕地區。敵人非常震驚和混亂,群眾深受鼓舞。
1949年5月,於喜渠任中江涵江區委委員、組織部副部長。同年7月,任中江潮汕區委潮城饒支部委員、組織部長。在南軍圍攻和潮汕解放前夕,余錫渠奉命出面,作為邊縱代表,與國民黨廣東綏靖公署第壹縱隊司令員兼第壹團團長陳談判。經過幾次聯系,最終在10和21的晚上談判成功。二十三日,公開出版報紙,宣布陳領導起義。這次談判的成功減少了我軍解放澄海的阻力。65438年10月24日,澄海縣解放,於西渠率隊入城接管工作。65438年10月25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潮美管委會令成立澄海縣人民政府,任命余錫渠為澄海縣管委會主席、縣長。1953 10任澄海縣委副書記、縣長。
在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中,余希渠同誌信念堅定,對黨忠誠,在艱苦的環境中堅持革命鬥爭,為黨組織的發展壯大和澄海乃至潮汕的解放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由於長期在復雜的鬥爭中進行創造性的工作,經過特殊的考驗和鍛煉,他的革命鬥爭藝術和領導能力得到了全面提高,為解放後卓有成效的領導奠定了基礎。
(2)
澄海剛剛解放,滿身瘡痍,萬事俱備。作為首任縣長,於西渠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宗旨,始終把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第壹位。為了消除澄海、潮汕地區的旱澇災害,改變貧窮落後的面貌,他把幾乎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了平整土地、興修水利、建設穩產高產農田的工程中。治水——從根本上改變農業生產條件是豫西渠對澄海人和潮汕人最大的貢獻。
澄海位於漢江下遊。漢江分為十七條支流流經澄海縣(解放初期的轄區),澄海縣被分割成壹個個孤立的小洲。其水、旱、風、潮災害嚴重,居粵東各縣之首。正如余希渠在《治水歌》中寫的:“晚春,苦幹田絕,枯葉上飛蛾;初夏,漫漫夜風吹雨打,稻草浸泡在狂野的海洋裏;秋潮冬滿鹽,洲民多災。”為了消除水旱災害,他“下鄉訪農,懇切求冷暖”;“晨涉蓮峰水,夕上楊崗”。每當下雨,他就穿上雨衣,騎著自行車,從縣城到海邊,從漢江上遊到支流下遊,觀察地形,了解水情。哪裏高,哪裏低,哪裏有水,哪裏能淹,哪裏怕旱,哪裏能引水灌溉,廣泛收集水文資料。還看望了有經驗的老人,學習防汛防旱的經驗。多年來,他走遍全縣,對全縣的水流、土壤、地形進行深入調查,白天深入農村,晚上研讀水利書籍,多方征求意見,制定了澄海縣發展水利、消除水害的藍圖。按照這個藍圖,他帶領澄海人民努力,“南伐牛溪口,北伐鯉魚洲,西灘董鵬河,東移沙壩頭”。以“敢笑大禹無前例”的精神,將流入縣城的漢江17條支流縮減為6條,修建了排灌、排鹽、防潮等多項工程,影響了沿海數十萬畝。再加上壹系列農業增產措施的實施,在1955大旱年,農業生產獲得大豐收,澄海成為全國第壹批雙季稻,1957年糧食單產全國第壹。於西渠在擔任澄海縣長期間,確實努力改變澄海春旱、夏澇、秋潮、冬旱等自然災害頻發的落後面貌,建設穩產高產農田。他的功績是眾所周知的,並將永遠銘刻在人民心中。
1954年6月後,余錫渠調任廣東行署農業廳副廳長兼汕頭特派員公署副專員,並於1961年冬任汕頭州委秘書處秘書。他到地區機關工作時職務有所變動,但在基層工作時仍保持和發揚了自己優秀的思想作風和工作作風。他負責農業、林業和水利工作。為了完成黨交給的任務,他堅持深入實際,調查研究,親臨生產壹線,仔細觀察情況,以點帶面。為了充分利用土地,發展農業生產,解決潮汕地區人多地少的矛盾,1958年春,他率領專門工作組進駐澄海官山,發動群眾,進行大規模的土地平整整治,綜合治理耕地。關山平改良土壤的經驗轟動了全國。來參觀學習的省市代表團有22個,中央的壹些領導同誌也來過關山。在1959年冬季和1960年冬季,先後在關山推廣了18種作物間套種方式和冬種作物樣方。此外,在外砂、蘇南等地,對耕地進行了景觀化、區域化,並進行了現場示範推廣,促進了全區農業的發展。
1958至1959年冬春,於西渠為了徹底解決灌溉和交通問題,帶領澄海人民修建了“三橋”。在第壹次戰鬥中,他建造了外砂橋(水閘)。他根據自己多年積累的治水和改良土壤的經驗,創造性地使用了土法。他在多沙的河床上用沙子整平地基後,用貝灰沙夯實組合橋基,並拆除澄海老城墻,修建橋墩。港澳同胞和海外僑胞聽說要建外砂大橋,捐了很多水泥。當時鋼筋短缺,只能用“抗旱”省下來的大小長短不壹的鋼筋,由鐵匠鍛造成橋面鋼筋。齊心協力,這個620米長、106孔的橋閘,經過30個晝夜的奮戰,奇跡般地建成了。隨後,根據修建外砂橋水閘的經驗,相繼修建了楊煉橋(水閘)和東裏橋(水閘)。“壹年飛三長虹”和“從此河水如其所願,不往東不往西”,使澄海提前實現了水利自動排灌,同時改變了汕漳公路的交通狀況。
(3)
於西渠始終堅持求真務實、勤政務實的作風,堅持不懈地帶領群眾艱苦奮鬥,真正做到“為官壹任,造福壹方”。
在領導農業生產和抗擊各種自然災害和困難中,他總是身先士卒,親自指揮現場,果斷解決問題。1955年三月大旱時,到澄海縣外沙領導封鎖漢江。龍船快要合攏的時候,已經是半夜了,河龍口的壹只木船翻了,船上有十二個人。余希渠見此情景,說:“下水救人。”他連衣服都沒脫,就率先跳入河中,把落水的農民壹個個救了出來。1956年夏,漢江暴漲。潮安安安埠小長橋涵閘出現險情,漢江以東澄海縣壹大片田地即將被淹。在這危急時刻,他親自跳入漢江激流,發現險情,對癥下藥,采取緊急措施,使涵閘轉危為安。這壹天,他壹直堅守在現場,從早上工作到晚上十壹點,連壹口飯都沒吃。5月,1960揭陽縣龍井水庫遭受700毫米以上暴雨襲擊,上壩涵口出現險情,附近內坡坍塌,有的地方坍塌十幾米,嚴重威脅大壩安全。在這種情況下,於西渠仍然堅守在大壩上,在火線之外呆了七天七夜,沒有睡過壹個好覺。當涵頭出現險情時,他親自上前巡查險情,研究對策。當地幹部和農民工多次試圖拉他回來,他都拒絕了。事後大家都批評他:“妳是指揮官,不應該去這麽危險的地方。”他說;“指揮官不能光靠壹張嘴,哪裏最危險,就去哪裏。就靠嘴巴喊,救援,誰聽妳的!”
1961年秋,壹場11以上量級的強臺風席卷潮汕,造成澄海縣130多處海堤死亡,11萬多畝水稻被淹。Gap大隊受災最重,75處海堤被毀,1萬多畝糧食作物只有30%有豐收希望。就在群眾感到悲觀消極的時候,於西渠趕到那裏,幫助群眾開展生產自救,帶領幹部群眾修海堤,建議種植耐鹽耐旱的紅薯;並提出以抗災熱情和刺繡技藝來種好、管好莊稼。余希渠的意見切合實際,得到了廣大群眾的支持,生產很快恢復了。結果Gap大隊幸免於難,紅薯大量售出,成為全區生產自救的壹面旗幟。
1963年春天,全區大旱,很多地方都種不了苗,難以完成春種。於喜渠帶領工作組到旱情最嚴重的壹些社隊,實地走訪,與當地幹部群眾壹起探討克服困難、解決抗旱用水矛盾的辦法,因地制宜地幫助解決,既保證了春播作物的及時播種和管理,又促進了群眾的團結。
在“大躍進”的那壹年,余希渠積極而巧妙地抵制了盲目指揮。當時,“呵呵”、“滿天星”、“雙龍出海”等“高產”措施在各地推廣,高產衛星紛紛放飛。省裏組織了壹次對某縣的考察。縣裏上報水稻平均畝產達到3000斤,壹顆畝產6萬斤的“高產衛星”也到位了。當然,現場難免會有所動作,欺騙了很多人,但有眼睛的人是看得出來的。省裏壹位負責同誌問於西渠:“妳看畝產3000斤沒問題吧?”余希渠沈思良久,答道:“我看畝產在3000斤以下。”這句妙語壹出,引起在場的人會意的壹笑。會後,於西渠對澄海的幹部說:“全省學習潮汕的經驗是,潮汕只種五六百斤,高產田也就八九百斤。這些“衛星”田的畝產量不會超過四五百公斤。明知是假的,去跟他學?”為了讓群眾知道“天上滿是星星”“水稻組合”不可行,那年秋天,他進行了壹次很有意思的現場“演示”:壹小塊是“水稻組合”的場景,幾天後,稻葉變質,發出黴味;壹種是高密度種植和育苗。同理,有的幼苗幾天後就死了,有的幼苗長了葉子,和“呵呵”壹樣糟糕。這壹“示範”使各級領導頭腦清醒,從而避免了不應有的損失。
(4)
余希渠擔任領導職務以來,始終清正廉潔,始終保持黨員的廉潔性,正確行使權力,始終關心群眾疾苦。把“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作為人生信條,真正做到關心群眾比關心自己更重要。
余希渠常說:“壹個幹部職務的高低,不能說明壹個幹部的優劣。重要的標準是妳能不能帶領群眾過上好日子。”所以他經常用這個標準來衡量自己,總是對人的生活和疾苦關懷備至。在經濟困難的三年裏,他深入基層,夜以繼日地解決人民的生活困難。他省吃儉用攢下的錢,贊助給群眾的公益事業。他因缺乏營養而水腫,沒有考慮治療。地委領導送他去醫院治療,他卻偷偷下鄉和群眾壹起努力,創造了很多辦法幫助群眾渡過難關。1961年65438+2月,余希渠回到家中,大隊幹部見他病了,身體虛弱,給他帶了兩條魚吃,被他婉言拒絕。他說:“現在是災後,人們的生活非常困難。我不能特別!”那年春節過後,余希渠就蹲在了Xi的西南邊。壹個寒冷的夜晚,控水員在海頭放生了壹條網魚,意外抓到壹條28斤重的大鰻魚。大家都很高興自己的生活得到了改善,並對余希渠說:“我們中午壹起吃飯,嘗嘗鱔魚。”余希渠很高興,說:“用鱔魚煮蒜真好!”然後他補充道:“把它切成57塊。”所有人都很困惑。他說:“前幾天不是發現了57個水腫的病人嗎?讓公社幹部挨家挨戶去,我們也不留。”大家都明白他的意思,壹個個照做。
余希渠調任行政公署後,仍然保持著當“赤腳縣長”時艱苦樸素的生活作風。當他以農業部門副主任的身份去行政辦公室時,他穿著防水油布,腳下穿著壹雙水陸兩用拖鞋。當了行署副專員、地委書記處書記,他依然過著節儉的生活。我住的房子不大,陳設很簡單,壹張床,壹張桌子,壹把椅子,壹個書櫃,壹個行李箱。睡在木床上,只有壹個草席,壹床薄被子,壹個土做的單人蚊帳。有壹次,地委負責同誌到他家看望他,發現他蓋的被子太薄,床上沒東西墊。他們想給他帶壹床被子,但他堅持不要。他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如果妳在家裏過得太舒服,妳就不會想去農村了。”他經常騎自行車去鄉下短途旅行,穿衣服,吃清淡的食物。他吃苦耐勞,生活簡樸,不搞特殊,也要求家人如此。解放以來,他雖然在城裏工作,卻把妻兒留在農村,參加勞動。在長期的地下鬥爭和遊擊戰中,於西渠患上了腎病、胃潰瘍等慢性病。有同誌建議他把家人接到城裏住,這樣生活上能照顧他。但是,於西渠不同意。他認為妻子和孩子留在農村參加生產勞動,可以為國家創造財富。如果他們在城市裏無所事事,他們將成為消費者,增加國家和人民的負擔。他家人口多,勞動力少,就讓還沒小學畢業的大兒子回家參加農業生產。每次回家,他總是幫家裏計劃開支,從不讓生產隊給家裏任何特殊照顧。他經常囑咐妻兒:“妳們是幹部家屬,容易被成員和班子幹部區別對待,要多加小心。球隊有困難,我們要勇往直前,但在分東西上要落後。”他處處為他們樹立了這樣的榜樣。1957年初,村裏高層合作社缺少資金,他給妻子300多元積蓄投資合作社。大隊電站發電的時候,先給100多名隊員裝電燈,給他兩盞燈,用於家裏裝修。知道了這些,他對大隊幹部說:“我們村1500多戶。當每個人都有電燈的時候,讓我們為家庭安定下來。我們幹部的生活不能超過壹般群眾!”在他的影響下,他家不僅以勤儉節約著稱,而且熱愛勞動,熱愛集體。妻子被評為“五好”成員,大兒子每月全職外出,從不忽視重要性;女兒放學回來,也參加了輔助勞動,壹直幹得很穩。後來她大哥參軍,她就拿起哥哥的鋤頭,參加農業勞動。
(5)
余希渠雖然出身農民,文化程度不高,但他從小喜愛《水滸傳》《三國演義》等古今小說,經常和村民聊起今昔。他熱愛文學藝術,賦有藝術天賦,善於結合現實生活,運用文化藝術形式開展宣傳教育活動。早在民主革命時期,他就以文藝為武器,揭露敵人,教育人民,創作了《傲雨詞》、《賣炭歌》等多首民歌,在民間廣為流傳。通過組織燈謎,上演“神前彩景”,在魚舞中暢遊,達到團結民眾,打擊敵人的目的。解放後,他十分重視地方文化建設,關心和扶持文藝人才,為澄海的文化事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甚至自己身體力行,創作了《阿姆羅夜半思往事》《治水歌》等多首詩歌和小表演,深受群眾喜愛和好評。他的“專員劇”更貼近生活和群眾,成為當時壹道亮麗的文學風景線。
1960年中國經濟困難時期,於西渠帶領地委工作組留守關山,幫助人民渡過饑荒。為了鼓舞士氣,堅定信心,進行社會主義教育,於西渠親自創作了潮劇《龍舌寒》,在澄海各地演出,深受觀眾歡迎,取得了明顯的教育效果。接著,他創作了《漢江》和《沿海的潮汐》,這兩部作品都獲得了巨大的成功。《沿海潮》在廣州演出後廣受好評,《羊城晚報》、《南方日報》相繼發表多篇評論文章。劇本由廣東人民出版社出版,文化部分發給全國10多個劇團,包括潮劇、漢劇、山戲、花戲、越劇等,影響廣泛。他創作了八部大型現代潮劇,其中七部由專業劇團搬上舞臺。他的戲劇作品以農村生活為題材,具有濃郁的生活氣息和地方色彩,藝術語言生動,思想內容豐富,時代特征強烈,讓人學得很多,起到了很好的作用,被群眾譽為“專員劇”。更難能可貴的是,這些劇本不是在工作之余寫的,而是他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利用業余時間寫的。
為了總結和介紹農業生產的成就和經驗,普及農業科學知識,余希渠寫了大量的農業科普詩,有的還配有畫,發表在《南方日報》、《作品》和《汕頭日報》上。1962年組織了壹場別開生面的大型展覽《田野文藝》。展覽巧妙地將科學與文學藝術相結合,采用了詩、書、畫、散文、刺繡、瓷嵌、薄紗、彩燈、剪紙、香塑、盆景等多種藝術手法。,既生動突出了展覽效果,又弘揚了優秀傳統文化。數萬人參觀了展覽,觀眾不僅來自廣東各地,還專門組織了農業、宣傳、文化等部門的人員參觀。有“農學文藝,百花齊放”的美譽。
余希渠對黨的事業無限忠誠,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得到了中央、省、自治區各級黨組織的充分肯定。1963年春,廣東省委確立余希渠同誌為模範黨員,並向全省黨組織發出通知,號召全省黨員幹部向余希渠同誌學習。南方日報也在同年3月31頭版報道。《紅旗》雜誌和《汕頭日報》也發表了余希渠的模範事跡。余錫渠以1963當選廣東省第三屆人民代表大會代表;1964當選為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
1965於喜渠調任廣東省農業廳副廳長。正當他風華正茂,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為黨和人民多做壹些事情的時候,面對“文革”風暴的到來。他在“文革”的浩劫中被誣陷、被摧殘。1968,16年6月被迫害而死,享年51。
余希渠的壹生是革命、艱苦奮鬥、無私奉獻的壹生。他忠於黨的事業,致力於人民的利益。他嚴於律己,嚴於律己,十分關心群眾疾苦。他始終保持著勞動人民和人民公仆的本色,與人民群眾緊緊聯系在壹起。他勤勞、正直、守法、無私,為公為民。他的崇高風範將永遠值得我們懷念;他高尚的品德和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永遠值得我們學習!
如果妳滿意,給我點分!謝謝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