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壹年級語文下冊第34課小蝌蚪找媽媽

壹年級語文下冊第34課小蝌蚪找媽媽

 壹年級語文課文《小蝌蚪找媽媽》以淺顯的文字生動的描寫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同時向學生敘述了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蘊含了從小能獨立生活,遇事主動探索的道路。我在此整理了壹年級語文下冊第34課《小蝌蚪找媽媽》,供大家參閱,希望大家在閱讀過程中有所收獲!

壹年級語文下冊第34課《小蝌蚪找媽媽》課文原文

 池塘裏有壹群小蝌蚪,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快活地遊來遊去。

 小蝌蚪遊哇遊,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後腿。他們看見鯉魚媽媽在教小鯉魚捕食,就迎上去,問:?鯉魚阿姨,我們的媽媽在哪裏?鯉魚媽媽說:?妳們的媽媽有四條腿,寬嘴巴。妳們到那邊去找吧!?

 小蝌蚪遊哇遊,過了幾天,長出兩條前腿。他們看見壹只烏龜擺動著四條腿在水裏遊,連忙追上去,叫著:?媽媽,媽媽!?烏龜笑著說:?我不是妳們的媽媽。妳們的媽媽頭頂上有兩只大眼睛,披著綠衣裳。妳們到那邊去找吧!?

 小蝌蚪遊哇遊,過了幾天,尾巴變短了。他們遊到荷花旁邊,看見荷葉上蹲著壹只大青蛙,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壹對大眼睛。

 小蝌蚪遊過去,叫著:?媽媽,媽媽!?青蛙媽媽低頭壹看,笑著說:?好孩子,妳們已經長成青蛙了,快跳上來吧!?他們後腿壹蹬,向前壹跳,蹦到了荷葉上。

 不知什麽時候,小青蛙的尾巴已經不見了。他們跟著媽媽,天天去捉害蟲。

壹年級語文下冊第34課《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劄記

 《小蝌蚪找媽媽》是壹篇傳統課文,因其內容生動、有趣而深受低年級學生的喜愛。這次新教材二冊中還是出現了。由此可見這篇課文是壹篇多麽優秀的好文章。課文以淺顯的文字生動地描寫了小蝌蚪找媽媽的故事,同時向學生敘述了小蝌蚪是怎樣變成青蛙的。課文中角色較多,有鯉魚、烏龜和青蛙,語言生動趣味性強,是進行朗讀訓練的典型教材。課程標準也明確指出朗讀是閱讀教學中最經常最重要的訓練,尤其低年級更應該重視朗讀,充分發揮朗讀對理解課文內容、發展語言、陶冶情感的作用。今天,我聽了師傅楊老師上的這壹課後,學到了許多,也對新課程改革更加充滿了信心。

 壹、看圖說話,閱讀感悟

 這節課開始楊老師電視上播放小蝌蚪在池塘裏遊的畫面,以看圖說話的形式引入,這對那些沒看見過蝌蚪的同學也起了感性了解的作用,而看到過的同學就會壹邊看圖,壹邊說出很多關於蝌蚪的知識。這其中當然包括書本中沒有的知識,拓寬了學習資源,也促使學生多讀課外書。在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了很多關於蝌蚪的信息後,抓住蝌蚪的外形,出示課文第壹自然段。楊老師鼓勵孩子們進行多種形式的朗讀,看誰把小蝌蚪讀得可愛,讓大家喜歡。受到了老師的鼓勵孩子們都躍躍欲試。這樣先說後讀,把學生的口頭語言自然地過渡到書面語言,積累了表達能力和語感,也加深了對課文文字的理解。

 二、借?尋人啟事?,激發學生閱讀興趣

 興趣是我們小學生學習的最好老師,激發學生的興趣是培養學生情感,啟迪思維,發展想象,開發智力的有利方法。有了興趣,思維就會處於活躍狀態,他們學習起來就會積極、主動。這些充分說明了達到學生要學這壹目標首要壹點就是要激發學生的興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條件。當小朋友在朗讀了第壹自然段體會了小蝌蚪的可愛以後,楊老師神秘地告訴學生,小蝌蚪們看到小朋友都有媽媽,他們想:那我們的媽媽在哪裏呢?於是,他們發了壹張尋人啟事,想看看嗎?在同學們詫異聲中,教師在電視上出示:

 尋人啟事

 大家好!

 我是小蝌蚪,當我看到別的小動物們歡快地和自己的媽媽壹起玩耍時,我多羨慕呀!可我不知道我的媽媽在哪裏?聽說二(1)班的小朋友是最聰明的,請妳們幫我找找媽媽吧!

 同學們恍然大悟,不壹會兒小臉上個個綻出燦爛的笑容,原來是可愛的小蝌蚪找他們幫忙來了。這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問:?妳們願意幫這個忙嗎?孩子們壹邊齊聲響亮地喊願意,壹邊迫不及待地打開課本讀課文。他們個個拿著鉛筆全神貫註地這裏畫畫,那裏圈圈,偶爾還能聽到同桌之間竊竊私語地討論。瞧!沒有大費周折的導入語言,學生就這麽自然而然地進入了課文,進入了角色,閱讀的積極性就更高了。

 三、讀出感情,豐富語言的積累

 閱讀教學過程是每個學生精心讀書獲得個性體驗和獨特感受的過程,是教師引導學生在閱讀實踐中不斷實現自我建構,學會閱讀,促進表達的過程。教學這篇課文,就不能只停留在字詞的學習和了解小蝌蚪變成青蛙的生理變化上,而要更多地關註學生在學習中的情感投入,通過讀、演、說,讓學生深深感受課文中語言文字的情感美,從而積累語言,豐富學生的精神世界,滿足他們成長的需要。楊老師借?尋人啟事?在讓學生幫助小蝌蚪找媽媽的過程,其實就是壹個閱讀感悟、情感體驗的過程。小朋友通過反復地讀,讀懂了很多,然後用自己個性化的語言進行表達。例如小朋友讀後說:

 1、我知道小蝌蚪的媽媽是青蛙;

 2、小蝌蚪後來變青蛙了;

 3、小蝌蚪變青蛙的過程是先長出兩條後腿,再長出兩條前腿;

 4、小蝌蚪壹開始找錯?媽媽?了;

 5、青蛙的樣子我知道的等等。然後再自己挑選讀,從文中找出青蛙媽媽的特征。學生通過讀、思,找到了寫青蛙樣子的自然段,體會積累了豐富的語言,並獲得了獨特感受的過程,發展了個性。

 總之,在聽課學習中,我感受深刻,我決心在自己的教育教學中,把從楊老師那兒學到的好經驗、好方法靈活地用進去,使教學水平得到提高。

壹年級語文下冊第34課《小蝌蚪找媽媽》教學建議

 壹、識字寫字

 本課生字的呈現方式和指導方法可以靈活多樣。可參考如下步驟操作。

 1、學生借助圖畫讀課文,遇到不認識的字根據圖意或上下文猜壹猜,猜不出來的畫下來,和同學壹起想辦法認識。

 2、用?我會認?提示卡,引導學生說說生字條中已經認識的字,並說說是怎麽認識的。學生經過自學還不認識的字,教師予以指導,可出示生字卡片領讀。

 3、有的字可在讀課文時引導學生隨機識記。如?灰?,可以在展示小蝌蚪的圖片時,通過觀察蝌蚪的顏色認識?灰?字。也可以在學完課文以後,集中生字條裏的生字,引導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識記。如:?阿、頂、披?可用熟字加偏旁的辦法記住字形。

 4、利用課件或生字卡片鞏固認讀,也可以制作漢字部件,進行拼字遊戲或擴展詞匯遊戲。

 5、本課要求寫的字均比較簡單。寫字前讓學生仔細觀察?在、變、條?,註意有關筆畫,書寫要規範。?有?字下面的?月?字,撇要變成豎;?條?字上面是折文,不是反文,要特別強調這壹點。

 二、朗讀感悟

 1、學生看著圖,自己讀課文。壹邊讀壹邊想:小蝌蚪在找媽媽的過程中有哪些變化?小蝌蚪的媽媽是什麽樣的?

 2、討論交流:初讀了課文,妳知道了些什麽?想到了些什麽?有什麽不明白的地方嗎?

 3、當指導讀懂了第壹自然段後,教師引導學生觀察:課文描寫小蝌蚪是按怎樣的順序說的?小蝌蚪可愛嗎?妳喜歡這些小蝌蚪嗎?見過或養過小蝌蚪的學生還可以說說它們還有哪些地方可愛。指導讀出小蝌蚪的活潑可愛。

 4、當讀到小蝌蚪迎問鯉魚、追問烏龜的段落時,老師可結合課文插圖或課件展示,讓學生主動發現小蝌蚪前後的變化。可采取表演的形式,讓學生分小組自編自演,展示?迎?和?追?的動作,在情境中對話。如,壹個同學做解說員,讀課文說明的部分;兩個女同學分別扮鯉魚媽媽和小鯉魚;壹個男同學扮烏龜;幾個小個子同學扮壹群小蝌蚪。有條件最好做有關頭飾。先讓學生根據課文內容自己組織排練,再讓學生自我展示匯報。老師要及時對學生進行指導,特別是在對話部分給予指導。(語氣:小蝌蚪關切、著急;鯉魚親切、熱情;烏龜好笑、認真。)再指導全體同學朗讀體會。

 5、當讀到課文描寫青蛙的那幾句話時,老師可啟發學生結合課文插圖觀察青蛙的特點,並引導教育:只要不斷地去發現,不斷地去探究,終會有成功的壹天。

 在第四、五自然段的學習中,還可以引導學生積累詞句,找出自己最喜歡的詞語或句子讀壹讀,並且學用結合。如,?荷葉上蹲著壹只大青蛙,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壹對大眼睛。?用?碧綠?、?雪白?各說壹句話。?他們後腿壹蹬,向前壹跳,蹦到了荷葉上。?可讓學生邊讀邊做動作。通過各種形式學習語言,加深對優美語言的積累和記憶。

 6、讀到課文最後時,老師可巧設懸念:小青蛙壹找到媽媽,就跟媽媽學捉害蟲的本領。他們天天捉害蟲,壹天能捉多少害蟲呢?我們也去探究壹下,好嗎?

 在朗讀和感悟課文的過程中,最好能播放課件,使學生豐富對課文的感受,受到情感的熏陶。沒有條件制作課件的,可以通過教師聲情並茂的範讀來感染學生。

 三、實踐活動

 1、課前活動。

 有條件的學生可以抓幾只小蝌蚪,在家長的幫助下養壹段日子,觀察小蝌蚪的變化。

 2、課中活動。

 設計填空練習,說壹說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池塘裏有壹群小蝌蚪,他們遊哇遊,過了幾天,長出了兩條(),又過了幾天,長出了兩條(),沒過多久,()不見了,變成了壹只只能捉害蟲的()。

 師生對話,背誦句子。師:小蝌蚪什麽樣?生:大大的腦袋,黑灰色的身子,甩著長長的尾巴。師:小青蛙什麽樣?生:披著碧綠的衣裳,露著雪白的肚皮,鼓著壹對大眼睛。

 3、課後活動。

 回家讀課外書,或在爸爸、媽媽的幫助下,查找青蛙是捉害蟲能手的有關資料,課間交流並展示在黑板報或學習園地裏。

 如果有可能,和爸爸媽媽壹起養蝌蚪,觀察蝌蚪是怎樣長成青蛙的,還可以觀察記錄它的變化,試壹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