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阿昌族:分布在雲南,人口2.7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很發達,尤其以善於打制長刀而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采茶
2 、 白族:分布在雲南、貴族、四川等地,人口159萬余人,關於經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鹽漬杜鵑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分布在雲南、青海等地,人口1.2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以打刀為主“保安刀”十分著名,有自己的語言。——羊皮襖、保安刀
4 、布朗族:分布在雲南,人口8.2萬余,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彈唱
5 、布依族:分布在貴族、雲南等地,人口254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享有“水稻民族”之稱。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石板屋、繡花、雕刻面具
6 、朝鮮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192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種水稻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跳板、長鼓舞
7 、達斡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新疆等地,人口12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剪紙,打曲棍球
8 、傣 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02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寺塔、竹樓和竹橋顯示出了別具壹格的建築藝術,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孔雀舞、夾籮飯,潑水節
9 、德昂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5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以善於種茶聞名,有自己的語言。——象腳鼓舞
10、侗 族: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文本等地,人口251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林業,鼓樓、風雨橋、風雨亭是侗鄉的主要標誌,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浸泡蘆笙,攔路迎賓
11、東鄉族:主要分布甘肅、寧夏、新疆等地,人口37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善種瓜果。有自己的語言。
12、獨龍族:分布在雲南,人口0.5萬余人,他們保持著“路不拾遺,夜不閉戶“的良好社會首先風尚。絕少發生盜竊現象。有自己的語言。——織獨龍毯,烤烙餅
13、鄂倫春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0.6萬余人,主要從事狩獵和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制作毛皮服飾,篝火節
14、俄羅斯族:分布在內蒙古、黑龍江等地,人口中1.3萬余人,從事各種修理業、運輸業和手工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拉手風琴,烤面包
15、鄂溫克族:分布在內蒙古、和黑龍江,人口2.6萬人,主要從事畜牧業,有自己的語言。——馴鹿、爬犁
16、高山族:主要分布在臺灣省,其余少數分散居住在福建等東南沿海地區,人口約40人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和漁獵業,有自己的語言。——竿球,龍舟,編織
17、仡佬族:分布在貴州、廣西、雲南等地,人口約43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制作糯米團,地戲
18、哈尼族:分布在雲南,人口125萬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梯田,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19、哈薩克族:分布在新疆,人口約1萬余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善刺繡,繡品已出口到日本等十幾個國家和地區,有自己的語言文字。——剪羊毛,彈唱,刺繡
20、漢 族:分布在全國各地,人口10.4億余人,經濟、文化發達,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廟會,舞龍
21、赫哲族:分布在黑龍江省,人口0.4萬余人,是中國北方壹以捕魚為生的民族,有自己的語言。——制作魚皮衣服,漁鄉,善食生魚
22、回 族:主要聚居在寧夏、甘肅、新疆等地,其余散居全國各地,人口860萬余人。——摔牛,炸油香
23、基諾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1.8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善於種茶,有自己的語言。——樂器迪他,跳鼓舞
24、京 族:分布廣西,人口1.8萬余人,主要從事沿海漁業,兼營農業和鹽業,有自己的語言。——哈亭,彈奏獨弦舞,踩高蹺
25、景頗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11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種植水稻、玉米、旱谷等作物,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目腦縱歌,跳孔雀舞
26、柯爾克孜族:分布在新疆和黑龍江,人口14萬余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兼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吹奏和握手禮
27、拉祜族:分布在雲南省,人口41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
28、黎 族:分布在海南省,人口111萬余人,以農業為主,婦女精於紡織,“黎錦”“黎單”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打柴舞
29:僳僳族:分布在雲南、四川等地,人口57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上刀桿
30、珞巴族:分布在西藏,人口0.2萬余人,主要從農業和狩獵,有自己的語言。
31、滿 族: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人口約982萬余人,主要從事農業,兼營漁牧業,有自己的語言和文字。——穿旗袍,薩滿舞,二貴摔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