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江蘇省有多少規模以上紡織服裝行業?

江蘇省有多少規模以上紡織服裝行業?

南通紡織行業現狀及發展規劃發布日期:2006年3月-1609: 01: 50查看次數:3578。

南通紡織工業歷史悠久。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已具有壹定規模,門類齊全,產品檔次逐年提高,形成了相對配套的產業體系。南通是中國著名的老紡織基地,也是中國12紡織出口基地和10服裝出口基地之壹。紡織工業是南通工業化進程和區域經濟發展中不可替代的支柱產業。長期以來,南通紡織業在滿足人民服裝消費、增加社會就業、擴大出口創匯、積累建設資金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特別是改革開放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南通紡織進入了快速發展時期。如何應對當今日益激烈的紡織市場競爭,做大做強我國紡織工業,加快實現南通建設紡織強市的目標,是南通紡織工業在“十壹五”期間面臨的壹項艱巨任務。

1.南通市紡織工業現狀分析

(1)基本信息

我市紡織行業主要包括:棉紡織、毛紡、麻紡、絲紡、針織、服裝、化纖、色織、印染、紡織機械、家紡行業。據2004年底統計,全市規模以上紡織服裝企業979家,平均從業人數:202079人。主要紡織產品產量:紗線28.36萬噸,坯布654.38+0.36億米(其中:棉布:965.438+0.5億米,混紡布:2.82億米,純化纖布:654.38+0.63億米),印染布:654.38+0.65。生絲:5584.16噸;絲綢產品:5947.53萬米,服裝產量3.83億件(套)。

2004年南通市規模以上工業和紡織工業經濟指標完成情況

單位:億元

葉公

總產值

葉公

附加價值

產品銷售

利潤和稅收

總數

李潤

總數

楚口

通話能力

規模以上工業

1603.36

409.08

1499.81

119.72

73.61

432.45

其中:編織

461.45

129.91

440.78

24.95

15.08

185.58

紡織業占該市工業的80%。

28.78

30.37

29.38

20.67

20.48

42.81

(2)主要特點

“十五”期間,我市紡織工業通過技術改造和大規模結構調整,基本實現了“十五”計劃提出的主要目標。其特點是:

1,技術裝備加快更新。

縱觀過去的壹個世紀,南通紡織工業歷經艱辛,曾經創造了“母體工業”的輝煌,為地方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生產規模從單壹的紡紗織布發展到集棉紡、毛紡、麻紡、化纖、印染、色織、針織、服裝、絲綢、紡機、家紡為壹體的大型紡織。“十五”期間,紡織工業將在壓縮和淘汰落後產能的同時,把加快產業升級放在突出位置。棉紡行業通過技術改造和錠子更新,20%以上的紡紗設備達到國內行業先進水平;印染行業采用先進的成套設備,配備在線檢測監控系統;服裝行業采用了計算機輔助設計和制造系統,進壹步提高了市場適應性。

2.劣勢企業基本退出。

部分紡織企業因設備陳舊、人員過剩、“包袱”沈重,連年虧損。近年來,通過實施企業兼並、破產、資產重組等形式,劣勢企業基本退出。南通合成纖維廠、色織三廠等企業相繼破產;江蘇三友集團重組色織二廠,江蘇盛達集團重組南通第二棉紡廠,江蘇戴夫重組通州棉紡廠,企業脫困取得重大突破,整個行業開始步入良性循環。

3.龍頭企業越來越強。

在幾個重點行業,龍頭企業逐漸強大。如棉紡行業的江蘇盛達集團,資產22億元,全國棉紡行業排名10,綜合經濟實力排名14;江蘇三友集團、江蘇帝奧集團均被列為中國服裝行業100強、江蘇服裝行業10強。江蘇聯發集團2004年全國色織行業排名第三;海安繭絲綢集團有限公司積極創建“鑫源品牌”,榮獲“中國名牌”稱號,成為南通唯壹。

4.產業集群層出不窮。

集群經濟的發展是近年來南通紡織業的壹個亮點。2002年,海門三星鎮被中國紡織工業協會命名為紡織工業特色鎮。2003年,通州市被命名為“中國紡織產業基地市”,川港鎮被命名為“中國家紡刺繡特色小鎮”;海門市、海安縣被江蘇省紡織工業協會命名為“江蘇省紡織工業基地縣(市)”。海安縣鮑莉鎮被授予“編織特色名鎮”。南通地處中國經濟發展最快的長三角地區,紡織原料資源相對豐富,勞動力素質相對較高。南通紡織企業的市場信譽、企業形象和技術支持在“十五”期間得到了快速提升;再加上各級政府對紡織行業的重視和支持,既是傳統又是支柱的南通紡織,在地理和人文上都有比較優勢。

二、紡織工業的發展思路和目標

(壹)發展思路

圍繞我市兩個率先崛起目標,以科技進步為動力,用高新技術提升紡織企業核心競爭力,實現紡織產業轉型升級;以提高產品檔次、爭創名牌為導向,提高紡織服裝的市場占有率;以制度創新和管理創新為重點,提高紡織企業的經濟效益和經濟增長質量;以培育大企業大集團為抓手,進壹步推進產業結構調整,提高我國紡織工業在國內外市場的整體競爭力;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堅持可持續發展,加快紡織大市向紡織強市轉變。

(B)經濟發展目標

——十壹五期間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到15%,2010年達到313億元;

-“十壹五”期間工業總產值年均增長20 %, 2065.438+00年達到6543.8+0358億元;

-銷售收入年增長率在十壹五期間達到20%,2065,438+00年達到65,438+0,365,438+0.6億元;

利稅總額在十壹五期間的年增長率達到15%,2010年達到93億元。

(3)科技發展目標

“十壹五”期間,計劃投資500億元實施200個紡織行業“新、擴、改”重點項目;“十壹五”末,60%的企業實現信息化管理,高新技術對產值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0%。新纖維利用率達到20%,萬元產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0%,棉紡織業人均年增加值達到6萬元;印染行業全面實施清潔生產審核項目。

(4)調整方向

棉紡織:根據市場情況,圍繞服裝面料開發,推進前後產業鏈有機結合,重點改造紡織設備1萬錠,改進織機增加清梳聯、精梳機、自動絡筒機、無梭織機等新技術裝備比例,使“十壹五”末60%左右的紡紗設備達到行業先進水平,無棉卷比(清梳聯)。無結紗率(自動絡筒)比例達到80%,織機無梭率達到60%,萬錠用工人數達到80人左右,百臺用工人數達到120人左右。在更新設備中減少勞動力,在提高效率中增加經濟效益。根據企業需求,鼓勵采用緊密紡、噴氣紡、渦流紡、轉杯紡等新型紡紗技術,大力開發多種不同混紡比的混紡交織和提花面料。

印染:在引進必要的印染工藝軟件的同時,積極開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加大全市老印染企業的設備更新力度,大力推廣計算機在線監控和印花圖案設計的應用,重點開發天然纖維面料的抗皺、防縮、抗菌等關鍵技術。 研究多纖維復合交織染整技術和高檔化纖仿真面料染整技術,開發高附加值抗靜電、阻燃、環保的綠色出口產品和面料進口替代品。

服裝:服裝的生產和銷售必須面向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爭取申請ISO9000和ISO14000和SA8000認證,鼓勵大型企業擴大高檔出口服裝生產,積極運用服裝CAD/CAM,在提高服裝科技含量的基礎上開展品牌推廣活動,同時開發適合各類消費者的服裝,使服裝生產滿足國內市場多層次消費需求,擴大出口。將出口服裝面料自給率提高到60%,努力拓展我市服裝各種輔料的產銷空間。

針織:大力提高新型圓機擁有率,提高產品設計開發能力,重點開發新型原料和環保纖維在針織品生產中的應用,逐步實現針織服裝的舒適性、功能性和時尚性,開發保健型高檔針織內衣和外衣,大幅提高針織單體服裝出口產品附加值。

化纖:根據市場需求,通過現有優勢企業的改擴建,擴大新型合成纖維生產,形成技術創新機制,努力開發市場急需的高仿真、超細、復合高附加值的差異化纖維,形成從原料到拉絲、紡織後加工的縱向壹體化加工體系,增強市場抗風險能力。加快工業用布和裝飾布的生產建設,引導和推動新壹代多功能高科技化纖的研發和生產,以促進全市紡織工業的技術升級。

絲綢:以開發高檔出口絲綢面料為龍頭,加快現有設備的技術改造,重點開發以絲綢為主體的新型復合纖維,實現含絲原料的系列化,開發高檔絲綢產品和新型混紡產品,提高防縮抗皺整理水平,充分體現絲綢產品柔軟、高雅、舒適、華麗的特點,開發具有抗菌、防黴、除臭功能的* * *混紡絲綢新品種,全面提高絲綢面料的檔次和附加值。

家用和產業用紡織品:拓展和完善家紡市場、R&D和生產基地,開發生產具有南通文化底蘊的高檔系列家紡產品,支持R&D和貿易平臺建設,滿足國內外市場對家居環境建築用紡織品的旺盛需求。大力發展建築、工業海關、防護、醫療、汽車內飾用產業用布,使之成為南通紡織工業新的經濟增長點。

毛麻紡織:加快工藝裝備整體改造,實現毛紡設備電子化、系列化、連續化,以深加工為重點,提高毛織物整體水平,開發精紡面料和後整理高檔毛織物,開發輕薄高檔產品,擴大出口比重。優化現有大麻紡織品加工能力,重點發展大麻織物改性和染整技術,解決大麻紗線的條幹、色牢度和亮度,提高穿著舒適性,拓展大麻產品在服裝、家紡等領域的應用。

紡織機械設備:根據紡織行業產業升級和裝備升級的需要,把引進消化吸收和自主創新有效結合起來,廣泛應用電子技術,提高機電壹體化和智能化水平。鼓勵開發新型紡紗設備,發展技術成熟可靠的無梭織機制造,大力發展適合“小批量、多品種、快交貨”要求的印染機械,培育紡織裝備本土名牌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