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這壹場突如其來的地震,因為清晰強烈的震感,著實令市民們驚恐不已,大家對此次地震也存在不少疑問。8月30日,記者采訪了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震局副局長張勇,他解答了部分市民最關心的問題。
“這次烏魯木齊地震有個專業術語,叫城市‘直下型地震’,就是在大城市及其周圍地下發生的地震,通俗說就是發生在城市腳底下的地震,所以震感非常強烈。但是這種地震相對較少發生,這次地震也是烏魯木齊20多年來較大的地震。”張勇說。
在構造地震中按照發震的序列特征,可分為4種類型:孤立型地震、主震余震型地震、雙震型地震、震群型地震,其中主余型地震是指壹個地震序列中,最大的地震特別突出,所釋放的能量占全序列能量的90%以上,這個最大的地震叫主震,其他較小的地震中,發生在主震前的叫前震,發生在主震後的叫余震。
張勇說,經專家判斷,此次地震為主余型地震,所以,短期不會再發生大於5.1級地震的余震。
“壹般較大地震發生後,可能會發生余震,如果主震抗過去了,那麽余震壹般不會造成更大的災害。在這次地震中,如果5.1級地震房屋沒有出現問題,那麽之後再發生3級或4級的余震,壹般情況下也應該沒有問題,市民可以安心地工作學習。但是如果房屋本身是老舊危房,或是已經出現裂縫的,建議暫時不要住在裏面。”張勇說。
“烏魯木齊是8度設防,按照要求房屋建造只要在設計和施工中沒有問題,壹般情況下應該完全能抵抗這次地震。”張勇說。
在地震中,地震烈度也是多次被提到的名詞。地震烈度是指地震時某壹地區的地面和各類建築物遭受到壹次地震影響的強弱程度,主要說明已經發生的地震影響的程度。壹次地震只有壹個震級,但烈度則各地不同,壹個地區的烈度,不僅與這次地震的釋放能量(即震級)、震源深度、距離震中的遠近有關,還與地震波傳播途徑中的工程地質條件和工程建築物的特性有關。
張勇解釋說,離震中越近感覺越強烈,這像往平靜的湖面投入壹塊石頭,中心的波紋較大,越往邊上波紋會越小,超過5級的地震就屬於破壞型地震,這種損害要通過建築物的損壞程度來做評估。
“此次烏魯木齊的5.1級地震屬於新疆比較小的破壞型地震。烏魯木齊是8度設防,而此次5.1級地震最高的地震烈度也就是7度,也就是說,只要烏魯木齊的房屋嚴格按抗震設防要求建造,那在這次地震中應該是沒有任何問題的。”張勇說。
張勇說,抗震設防要求體現在設計和施工上,但他同時表示,不排除壹些老舊房屋和高樓背後的壹些沒拆遷的危舊房屋,此外,烏魯木齊周邊地區有壹些自建房,由於沒有正規的設計和施工,在抗震設施上可能不到位,這些房屋可能會有壹些問題。總體來說,只要是正規的設計和正規的施工,按照國家標準建造的應該是沒有問題的。
據了解,我國地震烈度分為12個等級,其中3度以下的為少感微感,4到6度則從多感到驚醒再到驚慌,7度為房屋損壞,8度為建築物破壞,9度為建築物普遍破壞,10度建築物普遍摧毀,11度為毀滅,12度為山川易景。
有許多市民有這樣的感覺,剛感覺到地震就劇烈地晃動起來,這和以往有些時候先上下顛動後再晃動不同。
張勇說,這跟地震波的傳播距離有關系。地震波分縱波和橫波,縱波是上下顛動,橫波是左右晃動,地震波的傳播途徑不壹樣,有些波的衰減也不壹樣,而橫波縱波因傳播速度不同,會形成時間差。
“此次烏魯木齊地震,大多數人剛剛感覺到顛後,很快就開始左右晃動,這是因為距離震中很近,所以傳播速度較慢的橫波與傳播較快的縱波之間相差不多,如果距離震中相對較遠,這個時間差就拉開了。”張勇說,但如果距離震中更遠,縱波很快衰減,可能又會感覺不到上下顛動,而只有左右晃動了。
地震後,市民發現微博中最先發布的震情中是顯示4.7級,而最終確定的震級卻是5.1級。
據介紹,修訂地震參數符合地震學界的普遍規律,通常在地震發生後,相關部門會迅速測定地震參數,用於為抗震救災指揮、政府迅速部署救災行動提供依據,但隨著地震臺網數據的不斷獲得,各項數據會更加精準,這也是符合國際慣例的。
“地震發生後,波形從震源傳播到周邊地震臺站,臺站再通過專用網絡傳到臺網中心,臺網中心的實時系統自動完成計算,確定相關參數,這是計算機自動生成的數據,這個數據作為壹個初步依據,可以便於應急工作的準備,但還需不斷進行修正,才能確定壹個最終結果。”張勇說。
記者了解到,新修訂的《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震應急預案》首次對我區震情速報有了明確具體的規定。烏魯木齊市發生3級以上地震、疆內其它區域內發生4級以上地震,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地震局必須在30分鐘內完成地震速報。這個速報是以震情簡報等書面形式向新疆維吾爾自治區人民政府做匯報。而實際上,現在我區自動速報的平均水平可在10分鐘內完成,烏魯木齊地區則只需5分鐘。地震部門將這些初步速報結果以短信等方式發送給各級相關領導,並會續報,同時也會以微博等形式向公眾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