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中國采取了哪些措施來實現科技創新?

中國采取了哪些措施來實現科技創新?

1.科技創新的重新定位

在知識經濟時代,世界各國綜合國力的競爭將集中在科技創新上,壹些重大科技創新產生的產業輻射和帶動效應必然成為壹國經濟增長的第壹推動力。當今世界,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在壹些發達國家已經達到70-80%甚至更高。毫不誇張地說,21世紀誰的科技創新多,誰就牢牢掌握了世界經濟政治發展的主動權。

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們當然可以利用世貿組織制定的有利於發展中國家的條款,在壹些技術領域開展交流與合作,但同時世貿組織規則對知識產權、科技項目保護措施和有償使用條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對中國的科技創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壹是中國入世後,知識產權保護將制止和打擊中國普遍存在的“盜版”和“假冒產品”現象,從長遠來看這當然是合理的,也是必然的。但在當前中國人口眾多,消費者購買力普遍不足的情況下,無疑會使許多科技創新的普及失去廣泛的群眾基礎,對企業來說意味著生產成本和產品競爭力的空前提高。第二,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後,我國產品的出口將受到大量國際貿易技術壁壘的影響。這意味著,今後我國技術商品將受到大量法律、法令、法規、規章、技術標準、認證體系、檢驗體系等貿易壁壘的嚴格限制,涉及電子貿易、網絡競價、商品標識、計算單位、條形碼等領域。任何不符合要求的人將被限制進口和入關。這不僅極大地影響了我國出口貿易的增長水平,也使出口企業面臨嚴重的市場銷售危機。

因此,無論是我們自身的發展需要,還是入世後的外部壓力環境,都在敦促我們把科技創新放在事關生死的戰略高度。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充分發揮潛力,積極為科技創新發展創造壹切有利條件。

2.科技創新發展潛力評價

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們黨“科學技術是第壹生產力”思想的指引下,在“科教興國”戰略的實施下,我國科技發展水平取得了長足進步。但是,與當今世界發達國家相比,按照世界經濟壹體化的標準,中國的科技實力總體上還相當落後。據統計,目前我國科技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只有30%左右;中國企業只有24.6%的生產設備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但有30%處於國際落後水平;我國大中型企業技術創新投入僅占銷售收入的5.3%,研發人員投入僅占全部員工的1.09%。中國每萬人授權專利只有0.73件,等等。這些數字遠低於發達國家的水平,有的甚至低於世界發展中國家的平均水平。這是當前我國科技發展的基本國情,也是我們推進科技創新的根本立足點。

同時,我們也應該樂觀地看到,在21世紀,在中國加入世貿組織和進壹步與世界經濟接軌的背景下,科技創新的發展潛力是非常巨大的。這主要基於以下幾點:

2.1政治穩定、社會安定、民族團結,為科技創新發展創造了良好環境。

改革開放20年來,中國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提高,和平與發展是人心所向。增加收入,改善生活,成了老百姓最樸素的要求。在這樣的氛圍下,科技創新的發展無疑有了最廣泛的群眾支持基礎,有了最廣泛的群眾支持,科技創新就有了最根本的保障。

2.2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為科技創新提供了最廣闊的需求空間。

近年來,中國經濟保持7%以上的增長速度,可以說科技創新功不可沒,進入21世紀的中國經濟同樣離不開科技創新提供的巨大支撐。目前,我國經濟發展中的主導產業,包括農業、基礎產業、加工業、第三產業和高新技術產業,對科技創新的需求幾乎是全方位、無止境的,這為我國科技創新成果轉化提供了最大的市場需求。

2.3多渠道、全方位的投入格局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支持。

加入wto後,國際投資將更容易、更多地進入中國,中國政府對科技創新的投入規模也日益擴大。此外,越來越多的大中型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擁有更大的投資能力和更多的投資選擇,我國科技創新所需的風險投資資金得到了充分保障。這種多渠道、全方位的投入格局,不僅為科技創新提供了必要的物質支持和資金保障,也為科技創新創造了更加合理的資源流動、更加激烈的競爭環境、更加有效的科研成果轉化等良性發展條件。

2.4落後的科技發展水平同時賦予了我們“後發優勢”。

中國加入世貿組織,標誌著中國將在對外開放中與世界各國開展更加廣泛的交流與合作。在這個過程中,其他國家壹些成熟的科研體系、科研方法甚至壹定範圍內的科技創新都應該成為我們學習借鑒的對象,這樣我們在這些領域的探索中就可以少走彎路,從而降低我們的研究成本。這種“後發優勢”對於我們這樣的落後國家來說,在壹定時期內是非常寶貴的學習機會。我們必須打破過去關於姓“子”姓“社”的種種迷局,主動出擊,擴大交流合作,盡快趕上世界科技發展的步伐。

3.科技創新與各種因素的良性互動

科技創新事業不是孤立的個體,而是社會發展整體系統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推動其他因素變化的同時,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和制約。因此,科技創新的發展必須堅持與各種要素的良性互動。

3.1思想創新是科技創新的前提。

這裏所說的思想,不僅包括壹個自然人進行科技創新所必需的智力因素,也指壹種觀念、壹種意識。例如,世貿組織是基於壹套國際貿易規則的世界貿易組織。因此,“規則意識”需要我們在原有的意識體系中進行創新和建立,以適應壹種全新的模式。思想創新是創新的前提和源泉。當今世界,誰先進行思想創新,誰做得最好,誰就掌握了包括科學技術在內的壹切創新的先機。

3.2資源流動是科技創新的動力。

“流則生,流則益”,這是市場經濟的規律,也是科技創新的動力。無論是人力資源還是資本資源,只有流動起來,才能到達發揮最大效能的最佳位置,才能創造最大的科技創新成果。因此,必須盡快建立和完善壹套促進人才和資金充分流動的機制和途徑,最大限度地為科技創新提供有效的動力支持。

3.3教育的發展和進步是科技創新的基礎。

沒有人才,就沒有科技創新,沒有教育的發展進步,就沒有辦法培養出高素質的人才隊伍。因此,科技創新必須以大力發展教育為基礎。目前,我國在教育投入、教學內容設置、師生比、教師教育、教師工資水平等方面與發達國家存在較大差距。在這樣的條件下,要求我們的教育部門像發達國家那樣培養出大比例的高素質人才,幾乎是不可能的。如何才能要求我們的科技創新能力在短時間內趕上發達國家的水平?因此,我們必須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盡可能加大對教育的支持,培養更多更好的科技創新人才。

3.4制度創新是科技創新的保證。

這裏有兩層意思:壹是沒有制度創新,持續的科技創新規模幾乎不可能;第二,沒有制度創新,即使科技創新已經完成,也不可能順利轉化為經濟效益和生產力,從而使科技創新失去應有的價值。另壹方面,積極的制度創新不僅為實現科技創新提供了各方面的制度保障和途徑,而且為科技創新的健康、公平和有利發展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