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就在希特勒壹面不停地轟炸英倫三島,逼迫英國投降;壹面悄悄地將陸軍主力東移,準備入侵蘇聯時,盟友意大利卻在非洲被英國人打的丟盔卸甲,壹路敗退,不得不向其救援。
原來,善於投機的墨索裏尼不甘落後,要在非洲建立新的“羅馬帝國”。誰知,“可愛的”意大利軍隊“偷雞不成蝕把米”,不僅沒有達成目的,反而被英軍壹路追打,13萬人成為戰俘。更可怕的是,英軍似乎並沒有停止的跡象。
北非雖說是黃沙漫漫的不毛之地,但它卻扼守著直布羅陀海峽和蘇伊士運河,更是意大利的門戶。壹旦失守,整個歐洲的南部將受到威脅。因此,希特勒對北非的重視程度不亞於東線戰場,北非不能丟失,救援意大利是必須的,但派誰去呢?
大家耳熟能詳的德國名將有隆美爾、古德裏安和曼施坦因。這三位都是二戰期間“閃擊戰”的倡導者或實踐者,他們都以輝煌的戰績而聲名顯赫,成為那個時代家喻戶曉的人物。但是去非洲“幫忙”卻只能是隆美爾,這是為什麽呢?
戰略戰術水平有壹定的差距。
單從戰術角度來評價,這三位不分伯仲,很難說出誰的戰術水平更高,指揮藝術更高超。如果僅從殲敵數量,指揮多少場戰役等方面來考量,顯然缺乏說服力。但是從戰略遠見和戰略指揮上,還是很容易將他們的能力區分開來的。
首先,曼施坦因是名副其實的戰略家。他精通各種戰術,尤其偏愛閃擊戰,制定的每壹項作戰計劃都是圍繞大規模裝甲集群為主導的快速推進戰術。這種獨到的戰術,總是令對手不知所措,束手就擒。
他所策劃的每壹場戰爭或戰役幾乎都是經典之作。他參與制定的作戰方案,讓德軍幾乎兵不血刃的侵占了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他策劃的“白色計劃”,讓波蘭38天亡國;而“曼施坦因計劃”更是讓歐洲第壹陸軍強國的法國戰敗投降。
當然,他的戰略遠見還在於他不贊同入侵波蘭,他認為沒有這個“緩沖區”將直接面對蘇聯,德軍將不得不面對兩線作戰;同時,他認為入侵法國,希特勒盲目自信的不按計劃行事,放跑了30多萬英法聯軍,成為後來盟軍反攻歐洲大陸的有生力量,是導致德國戰敗的主要原因之壹。
其次,被譽為“裝甲兵之父”的古德裏安,雖然談不上是個全面的戰略家,但是對坦克等裝甲裝備在未來戰場的運用還是有著獨特的戰略預見。當然,這也是希特勒最看重他的壹方面,讓他負責坦克的生產、監制,並負責裝甲兵的訓練。
他參與了除了非洲戰場外的所有戰爭,並親自上陣指揮,將閃擊戰術演繹得眼花繚亂,防不勝防,充分發揮了坦克在進攻戰役的作用。他以不到6天的時間橫貫法國400公裏,創造了戰爭史上最快的進攻速度。
反觀隆美爾就沒有這樣的戰略的意識。按照希特勒的部署,在非洲只是遏制英國抄其後路,避免“軟腹部”遭到進攻,從而影響在東線入侵蘇聯的計劃。但是,求勝心切的隆美爾怎能領會其中的道理,楞是將壹個次要戰場打成了主要戰場。
導致東線作戰的時間延後了壹個月,德軍沒能在寒冬來臨前解決蘇聯問題。雖然他是壹名優秀的戰術家,但也反映出其缺乏戰略思維的真實寫照。因此,希特勒也明白“好鋼要用到刀刃上”,自然不會派曼施坦因和古德裏安去非洲。
另外,他們的資歷和統禦力也是決定因素。
隆美爾在壹戰中就是壹位戰鬥英雄,戰後擔任軍校教官,編寫了壹部《步兵攻擊》,深受希特勒的賞識,安排在自己的身邊。但與另外二位長期在國防軍服役相比,隆美爾顯然在軍界的資歷和威望要差了許多。
二戰爆發前,古德裏安已是中將軍長,曼施坦因更是南方集團軍總部的中將參謀長,而隆美爾只是在最高統帥部擔任上校警衛隊隊長,並沒有參與入侵波蘭的戰役。這在十分講究資歷的軍隊中,他已是被“邊緣化”的軍官了。
隆美爾雖然沒有參與波蘭戰役,但很快發現坦克兵在戰爭中的主導作用。軍人是離不開戰鬥的,他請命要求上戰場,去領略壹下帶領裝甲師沖鋒的魅力。可惜,步兵出身的他自然遭到陸軍總部的拒絕。
好在“近水樓臺先得月”,希特勒為他爭取了第7裝甲師,官階少將。在法國戰役中,他將“閃擊戰”運用的更加瘋狂,倡導“進攻、進攻、再進攻”,不要側翼、不顧後方,大踏步向法國縱深挺進,取得了驕人的戰績。
法國戰役,隆美爾顯示出獨當壹面的能力。但要直接提升為軍長,在資歷和讓人信服的力度上顯然不夠。而派他獨自去非洲就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不僅避開了讓人信服的問題,而且作為壹個相對獨立的戰場,他更有了自由發揮的空間。
更重要的是,他們的“圈子”有很大不同。
在德國國防軍中,容克貴族具有很大的勢力,沒有他們的支持,就連希特勒也很難坐到總理的位置。他們明顯的特點就是軍人世家,在軍中自成壹個“圈子”,古德裏安出生於軍人家庭,曼施坦因更是出生於世襲的普魯士軍人家庭。
而隆美爾並不是這個“圈子”裏人,他只是得到希特勒的賞識,壹步步走向人生輝煌。而希特勒也不願受制於國防軍中的“容克貴族”,他也要培養自己的勢力,而隆美爾能征善戰,是最好的“榜樣”,最好的人選。
另外,德國的將領們十分討厭墨索裏尼,更看不上沒有軍人樣子的意大利軍隊,希特勒也只有派出自己的嫡系才能勝任這項工作。隆美爾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這也是他到了非洲後,拼命廝殺,屢立戰功的原因之壹。
他就是要讓壹些人看看自己的實力。希特勒也沒有虧待他,在很短的時間裏將他升為元帥,但這並不能說明他的水平很高。沒有比較就沒有差別,綜合來看,這三位的能力排名應該是曼施坦因、古德裏安、隆美爾。
大家認為呢?歡迎留言和討論。
參考文獻:《二戰全史》、《第二次世界大戰》、《隆美爾》
歡迎搜索關註“白楊樹下談歷史”//學習歷史,傳播文化正能量//未經授權,請勿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