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詞大全網 - 成語解釋 - 吳敬梓簡介

吳敬梓簡介

甲、生平傳略

壹、家道中落,世態炎涼

1.吳敬梓,字敏軒,壹字文木,號粒民,清安徽省全椒縣人,移家南京後,自稱秦淮寓客,晚年又號文木老人。生於康熙四十年(西元壹七○壹年),卒於乾隆十九年(西元壹七五四年),年五十四。

2.出身於歷代顯宦之家,曾祖輩「兄弟五人,四成進士」。六十年間吳敬梓家族中進士、舉人出身的官員就達十四、五人。他對於家族中人才輩出,科名鼎盛的情況亦頗為自豪。儒林外史中藉由郭鐵筆之口說出天長杜府乃「壹門三鼎甲,四代六尚書」,便是以吳敬梓之家族背景為藍圖。

3.父親吳雯延時,家道開始衰落。吳敬梓從小過繼給吳雯延長兄吳霖起。吳霖起為官清廉方正,甚至「捐貲破產,修學宮」。

4.十三歲喪母,二十三歲父親因丟官抑郁而死,近房弟兄乘虛而入,引發家產爭奪戰。儒林外史中,在嚴貢生謀奪其弟嚴監生家產及五河縣人勢利薰心等篇章中,均可見出吳敬梓對這種人的辛辣諷刺。

cf:魯迅因為家庭變故而感受到世態炎涼:父親是讀書的;母親姓魯,鄉下人,她以自修得到能夠看書的學力。聽人說,在我幼小時候,家裏還有四五十畝水田,並不很愁生計。但到我十三歲時,我家忽而遭了壹場很大的變故(祖父涉及科場舞弊案被捕入獄),幾乎什麽也沒有了;我寄住在壹個親戚家裏,有時還被稱為乞食者。我於是決心回家,而我底父親又生了重病,約有三年多,死去了。我漸至於連極少的學費也無法可想;我底母親便給我籌辦了壹點旅費,教我去尋無。《吶喊.自序》:

1.偷看被斥之為雜覽的書籍,二十三歲才進學當上秀才。五年後,參加滁州科考,遭到主考官責難和呵斥,雖被破格拔置第壹,但認為他「文章大好人大怪」(金兩銘和作)。同年秋天,參加鄉試,盡管他「落筆千言徒灑灑」,仍然飲恨落第。

2.他親眼目睹無數士子為科舉求官而空耗壹生的精力和時光,變成弱人、病人、無用之人:如他的親舅舅,至死方與舉業訣別;他的從表兄金榘屢次應試,屢次落榜,這些體驗與見聞都成為他後來寫作儒林外史的素材。

三、散盡

1.繼承父親遺留下來的壹大筆祖業,約有二萬余兩銀子,卻引來親戚覬覦

2.故意蔑視金錢、不顧禮法,藉由恣意揮霍豪侈的生活,宣泄滿心的憤懣。期間,與歌伶倡優來往。儒林外史中,以吳敬梓自己的原型創出的人物杜少卿,便有類似的遭遇及個性。再加上他個性豪爽,遇貧即施,根據程晉芳所述,吳敬梓「至所施予又多以意氣出之,不擇其人」、「急朋友之急,不瑣瑣於周閉藏積」,不到十年,家產就花個凈盡。面對生活中的無奈及親族鄉裏的譏諷,奴仆卷款逃走,吳敬梓也因「田廬盡賣,鄉裏傳為子弟戒」,遂於三十二歲(雍正十壹年,西元壹七三三年),搬到南京,寓居秦淮河畔水亭,吳敬梓生命中的另壹階段於焉展開。

3.水亭附近有不少六朝遺跡,吳敬梓徜徉在六朝遺跡之中,借憑吊古人以抒懷抱,吟作頗多,因此漸漸進入南京的文人圈子。四方文士更推其為文壇盟主。許多書中人物的原型,即取材自此時期所結交的學者文士。

四、獨嫉時文,窮厄余年

1.吳敬梓在南京時,經濟生活已陷入「近聞典衣盡,竈突無煙青」的極端困境,得兩淮鹽商程晉芳贊助生計所需。從好友的詩可見他生活窮厄:「寒花無冶姿,貧士無歡顏。嗟嗟吳敏軒,短褐不得完。家世盛華纓,落魄中南遷。偶遊淮海間,設帳依空園。颼颼窗紙響,槭槭庭樹喧。山鬼忽調笑,野狐來說禪。心驚不得寐,歸去澄江邊。白門三日雨,竈冷囊無錢。逝將乞食去,亦且賃舂焉。外史紀儒林,刻劃何工妍!吾為斯人悲,竟以稗說傳。」(程晉芳勉行堂詩集卷二春帆集)但雖然日子清苦,吳敬梓仍不斷寫作,攻擊時弊,文名漸漸傳遍江南,成為文壇盟主。三十六歲時,安徽巡撫趙國麟舉薦他應「博學鴻詞」的征辟,他托病未參加最後壹關的廷試,還寫了酬青然兄和貧女行兩詩,嘲笑去應征的族兄。從此以後,他再也不參加任何官方的考試,甚至主動放棄秀才的學籍,顯見吳敬梓的思想在此時期有了重大的轉變。

2.三十九歲生日作的內家嬌詞中慨嘆:「壯不如人,難求富貴;老之將至,羞夢公卿」,結尾總結時下了決心:「休說功名」。

3.程晉芳說吳敬梓:「獨嫉時文士如仇,其尤工者,則尤嫉之」。

胡適《吳敬梓年譜》:「吳敬梓是壹個八股大家的曾孫,自己也在這裏面用過壹番功夫來,經過許多考試,壹旦大覺悟之後,方才把八股社會的真相醜態,窮形盡致的描寫出來。」

4.五十四歲那年初冬,吳敬梓在揚州和壹夥朋友聚會,忽然將囊中余錢全部拿出購買酒菜茶點,邀請朋友飲宴。席中大家盡情歡談,微有醉意的吳敬梓不斷吟誦張祜的縱遊淮南壹詩:「十裏長街市井連,月明橋上看神仙。人生只合揚州死,禪智山光好墓田。」在座的人都十分詫異。不久,他送走來訪的詩人王又曾後上床睡覺,才睡片刻,忽然痰湧不絕,家人來不及急救,就已病逝,此時只有幼子守在床邊。住在附近的朋友金兆燕聞知噩耗,連忙趕來為他料理後事。檢點其遺物,發現除了典當衣服的錢還剩下少許外,已經壹無所有,賴友人王又曾向兩淮鹽運盧見曾求助營葬之貲,由金兆燕將其棺木從揚州由水路運回南京,安葬在清涼山麓,壹說在鳳臺門。

乙、作者軼聞掌故

壹、售屋築祠

嘗客金陵,為山水所痼,遂移家焉。是時先生家雖中落,猶尚好賓客,四方文酒之士走金陵者,胥推先生為盟主。先生又鳩同誌諸君,築先賢祠於雨花山之麓,祀泰伯以下名賢凡二百三十余人,宇宧極閎麗,工費甚巨,先生售所居屋以成之。(金和儒林外史跋)

二、貧居自娛

移居江城東之大中橋,環堵蕭然,擁故書數十冊,日夕自娛。窘極,則以書易米。或冬居苦寒,無酒食,邀同好五六人,乘月出城南門,繞城堞行數十裏,歌吟嘯呼,相與應和,逮明,入水西門,各大笑散去,夜夜如是,謂之「暖足」。(程晉芳文木先生傳)

三、胸中自有筆墨

余生平交友,莫貧於敏軒。抵淮訪余,檢其橐,筆硯都無。余曰:「此吾輩所倚以生,可暫離耶?」敏軒笑曰:「吾胸中自具筆墨,不煩是也。」(程晉芳文木先生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