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麽美軍始終無法摧毀米格走廊
事實上,“米格走廊”的背後有許多復雜的因素,仔細檢證起來,會發現沒有所謂的“走廊”的成分,以下就來壹壹探討。 在1950年底中國參戰後,美國政府高層不但沒有放寬空軍作戰的交戰規則,反而加上重重限制,嚴格禁止飛越鴨綠江進入中國領空,以免擴大事端。這是政治考慮嚴重限制戰術作為的壹個開端。這些限制體現在1950年11月的就是對鴨綠江上橋梁的轟炸,美國飛機被限令只能在鴨綠江中線以南以垂直於橋體走向的方式轟炸這些橋梁,而不能以斜過橋體走向來轟炸;雖然後者比較有效,但是可能會越過中線。美軍飛機就在這限令之下,冒著江北射來密密麻麻的中國和北韓高射炮火(由於沒有被轟炸的顧忌,許多這些高射炮位甚至沒有偽裝)進行轟炸,自然效果不彰。 到了1951年,這個禁令仍然存在。許多被F86擊傷的米格機向北逃逸,只要越過鴨綠江就是安全禁區,美軍飛機只能放棄追擊,因此放過了不少米格機。後來經過飛行員不停地抱怨,1952年後這個禁令稍稍放寬,在咬上敵機的情況下(hot pursuit)也可越過禁區。飛行員們當然都會把這個規定的解釋盡量延伸,偷偷地越境攻擊米格機,但是仍然不許碰觸中國境內機場。 中蘇朝空軍使用的機場集中在中國境內沿鴨綠江岸不遠處,不用擔心受到美空軍轟炸。不過蘇聯飛行員也有類似美軍的政治限制。由於蘇聯是秘密參戰,不想有證據落人口實,所以嚴格限制其飛行員作戰區域,南不超過平壤至元山壹線,西不越過海岸線,以免飛行員被擊落後成為俘虜而曝光。中國和北韓飛行員當然沒有這種限制,但是因為其訓練及素質不如蘇聯飛行員,通常也不會離開這個區域出擊。 另外,在韓戰前半,美國F86噴射戰鬥機參戰的數量不多,在1951年中之前只有第4聯隊的半個聯隊44架,1951年底時才增加到2個聯隊(缺壹個中隊),其主要基地在漢城附近的金浦(Kimpo)和水原(Suwon)機場。在航程上,美國F86A的戰鬥半徑約在330英裏左右,從漢城以南機場起飛,就算外掛拋棄式油箱,最多也只能在鴨綠江附近巡邏20分鐘就得打道回府。而當時美國本土生產的外掛油箱產能供應不足,讓這些軍刀機有時只能掛壹個外掛油箱出擊,嚴重影響滯空時間。 在中蘇空軍方面,戰鬥區域就在家門口,當然沒有航程上的問題,更何況MiG-15的作戰半徑其實超過F-86。F-86A和F-86E的作戰半徑在530公裏左右(330英裏),而後來的F-86也只有740公裏(460英裏)。MiG-15bis的作戰半徑有760公裏(480英裏),使用拋棄式外掛油箱時可達920公裏(576英裏)。 中蘇朝飛行員在整體技術及訓練上遠遠不如美軍,所以他們利用了米格機優於F-86的最大升限,在中國境內集結編隊高速爬升到最大高度,然後再橫過鴨綠江進入朝鮮境內,讓F-86可望而不可及。由於有這個高度優勢,它們才能進出米格走廊區域。假如F-86可以飛到與MiG-15同樣的高度的話,整個空戰戰局會大大不同。 這種先在東北境內爬高再越境的作法,自然也影響到油料消耗,減少了實際作戰航程。而腿比較短的F-86起飛後就向鴨綠江邊飛行逐步爬高,反而沒有油料無謂的浪費。所以,所謂MiG-15航程短其實是果,而不是因,真正原因是打不過F-86,只好用高度保命;要用高度保命,腿就長不了。 所以,米格走廊就出現了,大部分的空戰也都發生在此區域內。在這個區域之外,美軍飛機可以說是來去自如,即使是舊式的螺旋槳飛機,也很少受到騷擾,唯壹的威脅是防空炮火。而在這個區域內,除了F-86之外,其它飛機進入都有相當的危險性。雖然F86的空戰記錄不錯,但是由於數量較少,滯空時間又受限,更不能進入中國境內對***方機場進行大規模掃蕩,所以無法掌握這個地區的絕對制空權。從另壹方面來看,蘇聯空軍雖然數量較多,又沒有如F86的航程限制,但也無法將F86趕出這個區域,只能說是雙方***險,在整體技術和能力上顯然是遜了壹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