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事,要麽說“不關我的事”,要麽說“我管不了”。其實這些“說法”本身就已經可以說明食品監管中的問題了。壹是造假手法不斷翻新升級,食品安全挑戰難以預料。確實存在制度不健全、功能不完善的問題,相關部門“心有余而力不足”;第二,恐怕還是“妳做不到,妳做不到”,或者說“做”沒有那麽厲害。
如果工業文明的技術和成果處於不良的法律和道德環境中,會發生怎樣可怕的異化,威脅的不僅僅是人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還有壹個文明社會的公序良俗。假雞蛋、“合成豆腐”等假食品,在造假技術上或許還是“初級”的,但其技術化、產業化的危險傾向,已經引起了全社會的警惕。
有鑒於此,我們需要倡導行業道德,凈化市場環境,構築隱形防線;更需要相關部門更加負責、積極、常態地開展工作,變事後責任為事前履職,變“踢皮球”為“打組合拳”,變空白為填補空白,築牢監管防線。只有這樣,食品安全問題才會逐漸消失,人民才會真正感到放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