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句應是: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出自元代高明的《琵琶記》。
全詩如下:
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
不是壹番寒徹骨,怎得梅花撲鼻香。
十年窗下無人問,壹舉成名天下知。
我本將心向明月,奈何明月照溝渠。
故事簡介:
《琵琶記》,元朝末年高明(即高則誠)所作的壹部著名南戲,主要講述書生蔡伯喈與趙五娘的愛情故事。琵琶記系改編自民間南戲《趙貞女》(更早時還有金院本《蔡伯喈》),但原故事中背親棄婦的蔡伯喈變為了全忠全孝。故事講述了壹位書生蔡伯喈在與趙五娘婚後想過幸福生活,其父蔡公不從。伯喈被逼趕考狀元後又被要求與丞相女兒結婚,雖不允,但牛丞相不從而依之。當官後家裏遇到饑荒,其父母雙亡,他並不知曉。他想念父母,欲辭官回家,朝廷卻不允。趙五娘壹路行乞進京尋夫,最後終於找到,並團圓收場。這“三不從”是高明重點刻畫蔡伯喈全忠全孝的關目。
故事意義:
表明封建社會忠孝難以兩全,在“全忠全孝”的同時又有壹定批判;
在宣傳封建道德時,對於當時的黑暗現實也有所批判,暴露了封建社會的黑暗,如牛丞相的專橫,地方官的腐敗。
作品地位:
《琵琶記》的文學成就,大大超過了《永樂大典戲文三種》中的作品。高則誠是在民間創作的基礎上,把戲文的劇本創作提高到壹個新水平的傑出作家。他在南戲發展史上的地位頗似雜劇發展史上的關漢卿。《琵琶記》在藝術上所取得的成就,不只影響到當時劇壇,而且為明清傳奇樹立了楷模。所以,過去把它稱為“南戲之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