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男人能夠光明正大地招妻納妾,能夠毫不隱諱地招嬪納妃;而作為男人的附屬品,女性只能與其他幾個,幾十個,幾百個,幾千個,乃至幾萬個女性壹起***享壹個男人,能不能分得壹杯羹還兩說。究其實質,還是壹個“權”字。男人打盹的時候,女性偶然也會掌權,但根深蒂固的封建禮教以及女性在傳統觀念下因長時間壓制生理需求而形成的特有的拘謹,決議了女性不能像男人在占有異性方面那樣大張旗鼓,隨心所欲。所以,隱秘招納男寵或者說隱秘情人,成為她們用來解決身心願望的最佳方式和主要途徑。
男寵,又叫面首,面,貌之美;首,發之美。面首,也便是供貴婦人玩弄的美男人。在歷史上,女強人秘招男寵之事屢見不鮮,如,西晉賈南風除“與太醫令程據等亂彰表裏”,還派人四處網羅“端麗美容止”的當地“小吏”(《晉書》);北魏馮太後先是“內寵李弈”,又見“王叡收支臥內”,後來“李沖……亦由見寵帷幄”(《魏書》);北齊胡太後“與沙門曇獻通”,後主高緯“朝太後,見二少尼,悅而召之,乃男人也”(《北齊書》),等等。
與她們比較,武則天(624—705)登上了權利巔峰,所以在招納男寵方面有些不同。
應該說,武則天招納男寵,主要是用來澆滅 *** 的,這與武氏宗族女性普遍 *** 較強的基因有關。武則天的母親榮國府人(後改封太原王妃)八十八歲時,居然與自己的外孫賀蘭敏之 *** ,對此,《舊唐書》稱“敏之既年少色美,烝於榮國夫人”,《新唐書》稱“敏之韶秀自喜,烝於榮國”,就連治學嚴謹的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也稱“敏之貌美,蒸於太原王妃”,可見這事不是虛構。另外,武則天的女兒太平公主、姐姐韓國夫人、外甥女魏國夫人在私生活方面都不是省油的燈,武則天在這個宗族中也不會例外。
年青、貌美、健壯,是武則天選擇男寵的三個必備條件
上有需求,下必投其所好。那麽,是不是契合這三個條件的男人,就能夠充任武則天的男寵呢?非也。唐代文人宋之問就吃了武則天的閉門羹。宋之問很有才華,且“偉儀貌,雄於辯”(《新唐書》),各方面條件都不錯。武則全國令“選美少年為左右奉宸供奉”,宋之問躍躍欲試,也想為武則天出力,並專門給武則天寫了壹首標明心跡的詩。“則天見其詩,謂崔融曰:‘吾非不知之問有才調,但以其有口過。’蓋以之問患齒疾,口常臭故也。之問終身慚憤”(《太平廣記》)。
受宗族基因的影響,受權利要素的 *** ,武則天晚年盡管願望亢奮,但終其壹生也不過四個男寵罷了。四人中,薛懷義是千金公主悄然獻媚,張昌宗是太平公主隱秘推薦,張易之是張昌宗順帶引薦,沈南璆是武則天的地下情人,入宮時均未造成惡劣影響。自垂拱元年(685)薛懷義入侍,武則天“雖春秋高,善自塗澤,雖左右不悟其衰”(《新唐書》)。現代醫學已經證明了的男人 *** 有美容養顏和永葆青春活力的奇效,老早就在武則天身上得到了試驗。有了情愛的潤澤,武則天精神煥發,極力施展治國才華,敞開開元盛世打下了基礎。
除了用來滿意身心願望,筆者以為,武則天招納男寵還有壹定的政治需求。武則天壹生追逐權利,特別是在稱帝前的嚴重階段和變老後的慵懶階段,有些秘要的事情需求人幫助,而與她有肌膚之親的男寵無疑是最可靠的人選。如,武則天讓薛懷義扮作和尚,“造《大雲經》,陳符命,言則天是彌勒下生,作閻浮提主,唐氏合微”(《舊唐書》),為武則天登基稱帝、以周代唐做輿論宣揚。又如,武則天任命張昌宗為修書使,“撰《三教珠英》於內。乃引文學之士李嶠、閻朝隱……等二十六人,分門撰集”,實踐是為了培養心腹部隊。
沒有男寵的幫助,武則天未必能順利登基;沒有男寵的情愛,武則天未必能永葆青春。這壹點,作為直接受益人,武則天心知肚明,所以對幾個男寵器重有加。如,武則天初封薛懷義為梁國公,後又改封鄂國公、柱國,讓他享盡榮華。若不是薛懷義爭風吃醋,任性使氣,壹把火燒了明堂,武則天是不會忍痛下手的。如,沈南璆病逝後,武則天大哭壹場,並親題詩壹首,以誌紀念。又如,武則天晚年“春秋高,政事多委易之兄弟”(《舊唐書》),二人權傾朝野,連武承嗣、武三思都爭著為其執鞭牽馬。能夠說,武則天對男寵窮力盡心。
由於男寵壹事,武則天遭到了世人的譴責。有人把武則天說成壹個 *** *** 的 *** 性,乃至有人杜撰《如意郎君》這樣的 *** 醜化武則天,以此來扼殺和否定武則天在歷史上做出的誇耀功勞。平心而論,武則天的生理需求是很強,但她終其壹生也只有戔戔四個男寵,這與唐太宗、唐高宗、唐玄宗佳麗成千上萬,極不成比例。再者,武則天招納男寵時,唐高宗已死,武則天是寡婦,是單身,是正常交友。如果說找幾個男寵來安慰身心,打發寂寞,也算有悖於傳統的話,那麽,這正是武則天鮮活生命中的動聽之處。
神龍元年(705)正月,張柬之等人發起政變,殺掉張氏兄弟,強逼武則天退位,李唐復興。武則天,這個半個世紀以來的政治鬥爭常勝者,終究沒有逃過悲劇性的命運。失掉權利支撐,特別是短少情愛潤澤,八十二歲的武則天寂寥無托,身心崩潰,很快就憔悴了。十壹月,武則天病逝,與唐高宗合葬乾陵。乾陵朱雀門有兩座石碑,壹為唐高宗的述聖碑,壹為武則天的無字碑,均為武則天生前所立。無字碑用壹塊完好的巨石精雕而成,巨大雄壯,挺立紮實,碑首為半圓形,碑頂中間位置略有窪陷。這種特殊的造型,給人以無限幻想空間。